体外与体内肝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2:43
本文关键词:体外与体内肝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HepaRG HepG 微核细胞组学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 肝微核
【摘要】:目的:分别利用遗传毒性阳性剂开展体外微核细胞组学和SD大鼠体内肝细胞微核试验,对2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体外肝细胞微核细胞组学: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环磷酰胺(CPA,10或40μg·m L-1)或丝裂霉素C(MMC,0.05,0.1或0.2μg·m L-1)与HepaRG或HepG2细胞作用4或24 h,开展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细胞组学试验。计算每个剂量胞质分裂增殖指数(CBPI)和复制指数(RI)、坏死(Nec)和凋亡(Apop)细胞的千分率以及双核细胞中微核(MN)、核芽(NBUD)和核质桥(NPB)出现的千分率。2体内骨髓微核与肝微核试验:使用6~7周龄SD大鼠,连续3 d分别在0,24和45 h经口灌胃dd H2O,CPA(10,20或40 mg·kg-1)或EMS(200 mg·kg-1)。末次给药后取单侧股骨和肝左叶中间约5 mm3大小组织分别制作骨髓和肝细胞微核涂片。镜检计数每组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MNPCE‰)和肝细胞微核率(LMN‰)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结果:1 HepaRG细胞经CPA或MMC处理可见MN‰,NBUD‰及NPB‰呈剂量相关性增加,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HepG2细胞NBUD‰和NPB‰背景值较高,在高背景值的基础上经CPA或MMC处理均见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P0.01);MMC处理组以上2项指标的增幅较CPA处理组更显著。NPB‰不是HepG2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敏感指标。2连续3 d经口灌胃CPA或EMS均可引起SD大鼠MNPCE‰和LMN‰升高。结论:利用HepaRG开展体外微核细胞组学,可在不添加S9的条件下经阳性剂CPA或MMC处理4 h获得阳性结果,是开展体外肝细胞微核试验的理想研究对象。体内肝细胞微核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该方法与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结合,可对药物肝毒和遗传毒性进行综合预测。
【作者单位】: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HepaRG HepG 微核细胞组学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 肝微核
【基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青年发展研究基金课题(2014C1)
【分类号】:R965
【正文快照】: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药物品种日渐繁多,药源性肝损害已成为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之首[1]。然而,传统遗传毒性研究方法多采用特殊菌株、细胞系和较为敏感的检测终点,主要作为药物间接毒性的早期预测手段,但与药物诱导肿瘤发生的靶器官的关联度不高[2]。永生化肝细胞系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楼宜嘉;陈哲;;细胞组学与药理毒理学研究新机遇[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2 王晨;赵长琦;王莉莉;;细胞组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年06期
3 ;[J];;年期
,本文编号:1012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126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