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关节腔注射用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8:36

  本文关键词:关节腔注射用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甲氨蝶呤 温敏凝胶 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 高分子材料 缓释制剂


【摘要】:关节腔注射是将药物直接输送至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炎症部位的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当前多以溶液剂剂型为主,注射后在关节腔内迅速消除难以达到持续的治疗作用,往往需多次重复给药。所以现阶段局部注射用温敏凝胶制剂作为关节腔注射缓控释剂型,已逐渐被广泛研究,该剂型通过具有温敏性能的高分子共聚物材料作为载体,注射后在关节腔内发生相变成半固体状,以达到增加药物在关节腔滞留时间的目的,可有效提高关节腔内的局部药物浓度,并降低口服药物产生的胃肠道等全身毒副作用,减少患者注射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及治疗效果。当前已有学者采用左旋聚乳酸[1](PLLA)、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2](PLGA)为载体制备关节腔注射用甲氨蝶呤缓释微球,但微球制剂往往存在突释现象,且注射初期会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马桂蕾等[3]利用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作为载体材料制备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并对其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注射后24h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仍高于检测限。然而,该剂型采用乙腈作为溶剂,需严格控制其溶剂残留量在安全值内。本课题选用具有增溶作用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PEG-PLGA)为载体,甘露醇为黏度调节剂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备可供关节腔注射的甲氨蝶呤温度敏感型凝胶,并以胶凝温度为指标,并选取对胶凝温度影响较大的PLGA-PEG-PLGA、甲氨蝶呤、甘露醇用量作为考察因素,以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出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优化处方,当PLGA-PEG-PLGA浓度为25%,甲氨蝶呤0.20%,甘露醇0.10%;PLGA-PEG-PLGA25%,甲氨蝶呤0.20%,甘露醇0.10%时,凝胶温度为35℃。并对PLGA-PEG-PLGA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了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氨蝶呤温敏凝胶药物含量,对3批自制的甲氨蝶呤温敏凝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高,3批样品中的平均载药率均达到90%以上。考察温敏凝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其相变过程中的流变学变化。采用透析袋法考察凝胶聚合物浓度及载药量对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体外释药情况的影响,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表明,plga-peg-plga浓度为25%的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在体外缓释效果最佳,可持续释放药物12d以上,释放率可达90.58%。将释放度与时间分别对于不同释放模型进行拟合,发现ritger-peppas模型的r值最大,推测其释放过程是以药物扩散与凝胶溶蚀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该制剂具有温敏性能,本研究采用60co辐射灭菌法灭菌,对灭菌前后温敏凝胶的外观形态、温敏性能、药物含量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辐射灭菌对该制剂无明显影响。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在高温、光照下不稳定,应在低温下、避光保存。于大鼠皮下囊内注射含青霉素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脂多糖溶液建立大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甲氨蝶呤溶液及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并于给药后第3、6、9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渗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同时取皮下囊皮肤制组织切片观察其在大鼠体内的持续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甲氨蝶呤溶液组给药后第3d、6d、9d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分别下调了27.31%±4.37%、42.70%±3.92%、52.28%±4.00%;而甲氨蝶呤凝胶组给药后第3d、6d、9d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分别下调了24.28%±3.05%、52.45%±3.22%、68.96%±2.85%。组织切片显微照片结果显示,甲氨蝶呤溶液组和甲氨蝶呤凝胶组相对生理盐水组炎症均有改善,而甲氨蝶呤凝胶组在给药后9d时炎性细胞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溶液组具有显著性差异,长期治疗效果优于甲氨蝶呤溶液。取SD大鼠,皮下注射空气造模后,分别于每组大鼠皮下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和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于注射药物后第1、3、7d分别并取大鼠背部囊处皮肤,考察温敏凝胶的生物相容性情况。结果表明给药后无明显炎症细胞,7d后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分别在KM小鼠皮下囊处注射混有近红外染料新吲哚菁绿的甲氨蝶呤溶液和甲氨蝶呤凝胶后,定时观察皮下囊处的荧光残留强度,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考察温敏凝胶的局部滞留性。结果显示,甲氨蝶呤溶液组在注射后1d已基本消除,而甲氨蝶呤凝胶组在9d时的滞留量为17.11%,可显著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注射入关节腔后可迅速发生相变,并可在局部长期滞留,对于慢性炎症有较好的长效治疗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长期用药中,相比于普通溶液剂具有明显优势和应用前景,可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关节感染并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关键词】:甲氨蝶呤 温敏凝胶 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 高分子材料 缓释制剂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8-11
  • Abstract11-16
  • 前言16-18
  • 第一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处方优化及表征18-28
  • 1 仪器与试药18-19
  • 1.1 仪器18
  • 1.2 试药18-19
  • 2 方法19-21
  • 2.1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制备19
  • 2.2 胶凝温度的测定19
  • 2.3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处方单因素研究19-20
  • 2.4 处方三因素三水平优化设计20-21
  • 2.5 PLGA-PEG-PLGA共聚物的表征21
  • 3 结果21-25
  • 3.1 处方中各组分对胶凝温度的影响21-24
  • 3.2 正交试验结果24
  • 3.3 PLGA-PEG-PLGA聚合物的表征24-25
  • 4 讨论25-27
  • 4.1 凝胶基质的选择25-26
  • 4.2 黏度调节剂的选择26
  • 4.3 药物剂量的选择26-27
  • 5 小结27-28
  • 第二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28-37
  • 1 仪器与试药28
  • 1.1 仪器28
  • 1.2 试药28
  • 2 方法28-31
  • 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8-30
  • 2.2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含量测定30
  • 2.3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质量评价30-31
  • 2.4 PLGA-PEG-PLGA聚合物对甲氨蝶呤的增溶作用31
  • 3 结果31-36
  •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31-32
  • 3.2 回收率试验32-33
  • 3.3 精密度试验33-34
  • 3.4 专属性试验34-35
  • 3.5 不同批次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质量评价35
  • 3.6 PLGA-PEG-PLGA聚合物对甲氨蝶呤的增溶作用35-36
  • 4 讨论36
  • 5 小结36-37
  • 第三章 PLGA-PEG-PLGA聚合物的流变学考察37-42
  • 1 仪器与试药37
  • 1.1 仪器37
  • 1.2 试药37
  • 2 方法37-38
  • 2.1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37-38
  • 2.2 温度及剪切速率对相位角的影响38
  • 3 结果38-40
  • 3.1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38-40
  • 3.2 温度及剪切速率对相位角的影响40
  • 4 讨论40
  • 5 小结40-42
  • 第四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42-49
  • 1 仪器与试药42
  • 1.1 仪器42
  • 1.2 试药42
  • 2 方法42-45
  • 2.1 释放介质的选择42-43
  • 2.2 色谱条件43
  • 2.3 甲氨蝶呤溶液的稳定性考察43
  • 2.4 不同处方温敏凝胶体外释放度的测定43-45
  • 2.5 体外释药动力学模型模拟45
  • 3 结果45-47
  • 3.1 甲氨蝶呤在释放条件下的稳定性45-46
  • 3.2 不同处方甲氨蝶呤温敏凝胶释放度曲线46-47
  • 3.3 释药模型拟合结果47
  • 4 讨论47-48
  • 5 小结48-49
  • 第五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稳定性考察49-55
  • 1 仪器与试药49
  • 1.1 仪器49
  • 1.2 试药49
  • 2 方法49-50
  • 2.1 灭菌稳定性试验49
  • 2.2 影响因素试验49-50
  • 2.3 长期稳定性试验50
  • 2.4 考察项目50
  • 3 结果50-53
  • 3.1 灭菌对温敏凝胶稳定性的影响50-52
  • 3.2 温度对温敏凝胶稳定性的影响52-53
  • 3.3 光照对温敏凝胶稳定性的影响53
  • 3.4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53
  • 4 讨论53-54
  • 5 小结54-55
  • 第六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药效学及生物相容性研究55-65
  • 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55-56
  • 1.1 仪器55
  • 1.2 试药55
  • 1.3 实验动物55-56
  • 2 方法56-58
  • 2.1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制备56
  • 2.2 空白温敏凝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56
  • 2.3 大鼠皮下囊炎症模型的建立56-57
  • 2.4 样品的处理与测定57-58
  • 2.5 结果计算及统计学分析58
  • 3 结果58-63
  • 3.1 各组给药后大鼠TNF-α表达情况58-59
  • 3.2 皮下囊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59-63
  • 4 讨论63-64
  • 5 小结64-65
  • 第七章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体内滞留性评价65-71
  • 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65-66
  • 1.1 仪器65
  • 1.2 试药65-66
  • 1.3 实验动物66
  • 2 方法66-67
  • 2.1 荧光标记物的配制66
  • 2.2 实验动物造模66
  • 2.3 给药与近红外成像66-67
  • 3 结果67-69
  • 3.1 小鼠活体成像荧光信号图67-69
  • 3.2 残留荧光强度变化曲线69
  • 4 讨论69-70
  • 5 小结70-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文献综述 甲氨蝶呤新剂型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77-88
  • 参考文献84-88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8-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轶咏;姜同英;郑力;莫凤奎;;甲氨蝶呤/聚天冬氨酸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胶束制备及其体内外释药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年05期

2 周蓓;颜秋兴;林培宁;;甲氨蝶呤纯化工艺的改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12期

3 宋新文;汪洋;刘p,

本文编号:1030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30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2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