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功能聚合物载体用于抗菌和辐射防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20:35

  本文关键词:功能聚合物载体用于抗菌和辐射防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菌活性 辐射防护 纳米载体 抗菌肽 普罗布考


【摘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或滥用而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抗菌肽是一类有着广谱抑菌能力的膜活性多肽,是新型抗菌剂的最佳替代药。然而,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通常有着半衰期短及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引起了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然而,目前国内外医学临床研究应用的大多数辐射防护剂,由于半衰期短及严重的毒副作用而疗效不佳,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找有效的辐射防护和抗菌药物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高分子聚合物能够形成与细胞结构相似的膜和囊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设计性,在药物的可控输送中能够降低药物的细胞毒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以及实现药物的靶向性治疗等,大大满足了生物医学应用的需求。因此,功能聚合物载体有望解决抗菌治疗和辐射防护药物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论文采用无规共聚和辐照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两种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载体,探究了其在抗菌治疗药物和辐射防护药物方面应用的可能性。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如下:(1)温敏性磺酸甜菜碱—腺嘌呤共聚物纳米颗粒包载丙甲菌素用于抗菌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将温敏性的磺酸甜菜碱—腺嘌呤共聚物纳米载体用于增强抗菌肽的抑菌活性。首先通过将磺酸甜菜碱以及腺嘌呤单体无规共聚合成温度敏感性的共聚物Poly(AEM-co-SBMA)。室温条件下,由于两亲性结构,共聚物Poly(AEM-co-SBMA)可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丙甲菌素能够在水溶液中以α螺旋的方式与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共组装。研究表明聚合物Poly(AEM-co-SBMA)为丙甲菌素提供了一个低毒的载体,明显降低了丙甲菌素的细胞毒性,具有更好的酶稳定性,以及共组装体的抗菌活性显著高于丙甲菌素本身。聚合物Poly(AEM-co-SBMA)和丙甲菌素组装体的抗菌活性与温度可控释放性能密切相关:当温度为37°C时,载体能够快速释放丙甲菌素;释放出来的丙甲菌素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且保持较高浓度,从而有效杀死细菌。因此,该研究为临床有效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2)壳聚糖接枝聚合物纳米颗粒包载普罗布考用于辐射防护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两亲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用于负载辐射防护药物研究。首先在γ射线的辐照下将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PMPC)接枝到壳聚糖(CS)上,合成得到共聚物CS-g-PMPC,其在水溶液中以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通过疏水作用与CS-g-PMPC纳米胶束相互结合,进入到纳米颗粒的核内。药物纳米颗粒在PBS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均匀分散,没有出现团聚现象。在普罗布考浓度高达500μM时,单纯的药物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载药纳米颗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性。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载药纳米颗粒的辐射防护效果也逐渐增强;相比之下,由于普罗布考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单一的普罗布考处理组的细胞活力明显减少。该研究表明聚合物纳米载体包载普罗布考辐射防护药物系统在临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抗菌活性 辐射防护 纳米载体 抗菌肽 普罗布考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R9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45
  • 1 聚合物疗法 (Polymer Therapeutics)12-26
  • 1.1 聚合物疗法的特征12-13
  • 1.2 聚合物疗法的分类13-26
  • 1.2.1 聚合物—药物偶联体系13-16
  • 1.2.2 聚合物—基因的自组装16-18
  • 1.2.3 聚合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偶联18-20
  • 1.2.4 聚合物胶束包载药物20-26
  • 1.2.4.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21-23
  • 1.2.4.2 pH响应性聚合物23-25
  • 1.2.4.3 ROS响应性聚合物25-26
  • 2 抗菌肽药物系统26-32
  • 2.1 抗菌肽作用方式27-30
  • 2.1.1 桶板模型 (Barrel-stave model)27-28
  • 2.1.2 地毯模型 (Carpet model)28-29
  • 2.1.3 离子通道的形成29-30
  • 2.2 抗菌肽的应用30-32
  • 3 辐射防护药物32-34
  • 3.1 辐射防护药物应用的局限性32-33
  • 3.2 辐射防护药物研究的新进展33-34
  • 4 本研究工作的设计思想34-35
  • 参考文献35-45
  • 第二章 温敏性磺酸甜菜碱—腺嘌呤共聚物纳米颗粒包载丙甲菌素用于抗菌研究45-70
  • 2.1 引言45-47
  • 2.2 实验部分47-52
  • 2.2.1 原料及试剂47
  • 2.2.2 测试表征47-48
  • 2.2.3 腺嘌呤单体 2-(腺嘌呤-9)乙基甲基丙烯酸酯(AEM)的合成48-49
  • 2.2.4 温敏性的无规共聚物Poly(AEM-co-SBMA)的合成49
  • 2.2.5 丙甲菌素与聚合物Poly(AEM-co-SBMA)的组装49-50
  • 2.2.6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的共组装体的细胞毒性50
  • 2.2.7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的共组装体的酶稳定性50-51
  • 2.2.8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的共组装体的抗菌活性51
  • 2.2.8.1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51
  • 2.2.8.2 药物共组装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51
  • 2.2.9 药物纳米颗粒的体外稳定性实验51-52
  • 2.3 结果与讨论52-63
  • 2.3.1 腺嘌呤单体 2-(腺嘌呤9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表征52
  • 2.3.2 温敏性无规共聚物Poly(AEM-co-SBMA)的合成与表征52-55
  • 2.3.3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的组装55-58
  • 2.3.4 聚合物Poly(AEM-co-SBMA)对丙甲菌素的包载率58
  • 2.3.5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共组装体的细胞毒性58-59
  • 2.3.6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共组装体的酶稳定性59-60
  • 2.3.7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共组装体的抗菌活性60-62
  • 2.3.8 丙甲菌素和Poly(AEM-co-SBMA)纳米颗粒共组装体抗菌活性增强的机理探讨62-63
  • 2.4 本章小结63-64
  • 参考文献64-70
  • 第三章 壳聚糖接枝聚合物纳米颗粒包载普罗布考用于辐射防护研究70-90
  • 3.1 引言70-71
  • 3.2 实验部分71-76
  • 3.2.1 药品与试剂71
  • 3.2.2 测试表征71-72
  • 3.2.3 RAFT试剂S,S’-双(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BDACT)的合成72-73
  • 3.2.4 聚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辐照接枝壳聚糖共聚物(CS-g-PMPC)的合成73
  • 3.2.5 普罗布考包载到共聚物纳米颗粒73-74
  • 3.2.6 体外CS(Probucol)-g-PMPC药物纳米颗粒的释放实验74
  • 3.2.7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测试体外药物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抗氧化活性74-75
  • 3.2.8 药物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细胞毒性实验75
  • 3.2.9 药物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体外辐射防护效应实验75-76
  • 3.3 结果与讨论76-85
  • 3.3.1 RAFT试剂S,S’-双(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BDACT)的合成与表征76
  • 3.3.2 壳聚糖接枝聚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共聚物(CS-g-PMPC)的合成与表征76-80
  • 3.3.3 药物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载药量以及形态学表征80-81
  • 3.3.4 药物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体外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表征81-83
  • 3.3.5 载药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细胞毒性83-84
  • 3.3.6 载药纳米颗粒CS(Probucol)-g-PMPC的体外辐射防护效应84-85
  • 3.4 本章小结85-86
  • 参考文献86-90
  • 第四章 全文总结90-92
  • 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90-91
  • 4.2 论文的创新点91
  • 4.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91-92
  • 在读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目录92-93
  • 致谢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辉;X线诊治的辐射防护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07期

2 郑钧正;我国新一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批准发布[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1期

3 刘亚君,李玉成;辐射防护面临21世纪初的巨大挑战[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03期

4 郑钧正;我国新一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批准发布[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5 约翰·甘美伦;21世纪的辐射防护与保健[J];医疗保健器具;2003年06期

6 李宝廷,石二为,李顺福,王应欣;辐射防护测量中几个易混淆和理解错误的概念[J];中国辐射卫生;2004年01期

7 ;坚实的基础 寻找维持辐射防护的方法[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2006年01期

8 Marilyn Smith;;辐射防护的基础[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2006年01期

9 ;“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简介[J];辐射防护通讯;2006年04期

10 常学奇;李玉成;;“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五次会议在苏州召开[J];辐射防护;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成;;实行辐射防护人才资质认证制度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韩善彪;武奕华;邵明刚;;低能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设施设计原则和辐射安全的几点讨论[A];2010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韩善彪;武奕华;邵明刚;;低能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设施设计原则和辐射安全的几点讨论[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4 李铁辉;陈志兴;张清江;李楠;安力生;;数字化辐射防护[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良安;;医用辐射防护中的热点及新问题[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常学奇;李玉成;;“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简介[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五次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叶敏坤;;一些国家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张伟;白亚妮;钱澍;何子福;贾敏;金磊;;浅议放射过程中的辐射防护[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伟;;辐射防护在我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韫华;;热辐射防护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杰松;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即将张开[N];健康报;2010年

2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 刘志_";核电厂的辐射防护(上)[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党委工作部;中辐院:勇做核能卫士 当好安防先锋[N];科技日报;2012年

4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 刘志_";核电厂的辐射防护(下)[N];中国能源报;2010年

5 沈长根;核电站的辐射防护[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虞学军;宇航员怎样进行辐射防护[N];健康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董山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改革中前进[N];光明日报;2002年

8 张园;SP88具有辐射防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陈艳阳;辐射防护:重点在身边[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孙曙峦;此时科普最有效[N];中国质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飞;富H_2溶液的辐射防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周永;三羟异黄酮对放射性造血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懿峰;核电救灾机器人中子屏蔽材料制备及辐射防护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宋心怡;18-β-甘草酸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3 董萍;功能聚合物载体用于抗菌和辐射防护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姚刘欢;Monte-Carlo方法对固定式工业X、γ探伤设备辐射防护状况调查与模拟[D];新疆大学;2016年

5 李江苏;核电工作和医用放射场所屏蔽低能光子的稀土基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邵文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Monte Carlo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薛丹;抗放利质量控制方法及辐射防护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杨百霞;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辐射防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2年

9 盛博;基于纳米功能元素协调分布的环氧树脂基辐射防护材料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封志娟;兰铀公司工业探伤辐射防护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0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100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