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刺激响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20 11:40

  本文关键词: 药物递送 抗癌 刺激响应 纳米颗粒 水凝胶 近红外光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化疗作为癌症治疗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临床需求巨大,却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传统化疗毒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下以及缺乏特异性识别能力。新型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体系可以利用内源性刺激(如pH变化,氧化还原环境,酶)和外源性刺激(温度,磁,超声,电场,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实现药物的按需释放,减少毒副作用,改善治疗效果。本论文旨在设计开发新型的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载体。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对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单概述,详细介绍了刺激响应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树形高分子作为药物载体通常通过在表面通过化学键共价连接或者在内部通过物理相互作用来实现药物装载,表面连接的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可能和体内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而物理相互作用包裹的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又缺乏稳定性,容易导致药物暴释。第2章中合成了树形高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DEGNPs),作为巯基药物的递送载体。我们利用Au-S键实现了在树形高分子内部共价连接药物,这种药物载体装载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普脱利,6-巯基嘌呤等在生理条件下稳定,在体外药物释放时可以在还原环境如谷胱甘肽或二硫苏糖醇等刺激下实现“开-关”响应释放行为。DEGNPs装载的巯基化的阿霉素和顺铂相比裸药细胞毒性较低。DEGNPs装载的巯基化的阿霉素的毒性随着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提高而增加。这种细胞内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进一步确认。另外,该药物载体在多种细胞上面都表现出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该研究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药物递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绝大多数光响应的药物递送水凝胶都对紫外光或可见光响应,而紫外光和可见光的组织穿透性相比于近红外光较弱,限制了这些水凝胶的生物应用。第3章中,制备了一种基于表面修饰聚乙二醇内部包裹铂纳米颗粒的第五代聚酰胺胺树形高分子和α环糊精的近红外光响应降解的超分子水凝胶。该水凝胶可以按需释放包裹在水凝胶中的药物,表现出可控药物释放行为。同时该水凝胶还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部分研究将普通的热响应超分子水凝胶通过加入光热组件使其具备了近红外光响应的特性,这种近红外光可调控的水凝胶降解和药物释放还可以用来递送其他治疗分子,如化疗药物,核酸,蛋白等,并且可以药物-光热协同治疗。第4章中合成了聚乙二醇修饰的聚多巴胺纳米球(PDA-PEG),并将其作为抗癌药物递送载体。聚多巴胺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性能,且具有表面易修饰,降解产物无毒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抗癌药物运输载体。PDA-PEG可以通过π-π堆叠和氢键相互作用等装载阿霉素和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等疏水抗癌药物。PDA-PEG药物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药物保有能力。该复合物对不同的刺激作用(如pH,近红外光,活性氧等)均表现出响应释放行为。体外细胞杀伤和体内肿瘤模型治疗的结果表明,通过PDA-PEG药物复合物介导的光热治疗和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协同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明显减轻毒副作用。第5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虽然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还没有被批准临床使用的剂型,但我们看到有一些刺激响应的药物剂型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热响应的Thermodox(?),有望实现刺激响应的药物剂型临床应用的零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进入临床应用,解决目前药物递送中的难题,造福人类。
[Abstract]: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stimulating response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 The application of a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stimulation response in clinical treatment is also envisioned . Although the stimulation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approved for clinical use , we have seen a number of stimulation - responsive drug dosage forms that have entered the clinical trial phase , such as Thermodox ( ? ) in thermal response , and a zero breakthrough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that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a stimulus response .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ill be a growing number of stimulation - 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 that will enter clinical application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urrent drug delivery and benefit humans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良,李国明;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与控释技术进展[J];江苏化工;2002年06期

2 苏新梅;靶向型药物控释体系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3 高华,史伟云,谢立信;药物控释技术以及在眼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4 钱良山;王小鹏;陈天宁;;聚乳酸-羟基乙酸药物控释微型装置的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年05期

5 Wan LSC ,朱于村;多层药物包衣的丸芯:药物控释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2年06期

6 陈廖斌,汪晖,商亮;聚酸酐药物控释系统在骨科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4年12期

7 刘崇悌;药物控释的物理化学途径[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年01期

8 陈智;樊明文;;口腔药物控制释放系统[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9年06期

9 李道佳,袁志彬;新能药物控释包膜在天津研制成功[J];医学信息;1997年02期

10 张朝磊;朱家壁;郑春丽;张怡然;;聚电解质微囊在药物控释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晨;徐明瑜;谭文长;;药物控释系统中一类分数阶双可动边界问题的近似解[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大欢;密建国;仲崇立;;药物控释系统中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子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王朝阳;何成毅;刘新星;童真;;聚电解质多层膜包覆多孔碳酸钙药物控释体系[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董常明;孙琳;刘威;华崇;杨阳;;扇型聚己内酯共聚物的点击合成及其光敏靶向药物控释体系[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褚良银;巨晓洁;谢锐;;环境响应型自律式药物控释智能膜[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红军;皮玉萍;向艳丽;邢倩;董侠;王笃金;徐卫林;;丝素蛋白重构连续态微型药物控释系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7 叶仕渠;王朝阳;刘新星;童真;;逐层自组装法制备天然聚电解质胶囊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功;魏秀贞;黄鹏程;;聚丙烯酸酯类药用控释材料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钟华亮;王利群;涂克华;吴雯;;双敏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缪月娥;陈丹;王瑞玉;刘天西;;静电纺丝法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生物高分子纳米复合纤维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陶加;药物控释载体制备获海洋科技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伟林;全新抗癌药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水吉;美发现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谦;智能药物控释体系的构建及对肿瘤细胞活性的抑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辛宇;刺激响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何京涛;生物降解药物控释体系中分子扩散行为及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黎雁;基于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微米/纳米结构药物控释体系:制备、表征及体内外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赵灵之;介孔氧化硅材料的螺旋结构及其在催化及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栋栋;可控药物释放的层层组装聚合物膜[D];吉林大学;2012年

7 龙春霞;固体脂质微颗粒载药体系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探索和介观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8 郭新东;化学产品设计中的结构—性能关系:药物控释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丁星伟;磁性纳米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构建与体内外生物学评价[D];重庆大学;2014年

10 高秀军;新型超枝化嵌段共聚物在药物控释体系中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桂丽;纳米自支持薄膜在药物控释作用中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田向东;智能型聚吡咯药物芯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赵志坚;药物分子在聚合物控释材料中释放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解朝朋;聚乙二醇/聚酸酐共聚物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渠艳;可用于药物控释的聚合物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张方方;聚酰胺—聚乙二醇—乙交酯控释体系的合成、体外降解及药物控释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妍妍;水凝胶作为载体用于药物缓控释的数学建模及过程模拟[D];山东大学;2012年

8 董安鑫;光固化聚醚酸酐的制备及其对紫杉醇的控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陈阳娟;聚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与聚酸酐凝胶的合成与药物控释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秀丽;磷酸川芎嗪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及控释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8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448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