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
本文选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切入点: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出处:《中国新药杂志》2016年11期
【摘要】:目的:为设计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针对31个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方法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并采用Surflex-dock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Co 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和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06和0.987;Co MSIA模型的q~2和r~2分别为0.676和0.982。结论:Co MFA,Co MSIA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为今后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设计改造提供了更直接可行的线索。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ign a new typ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nhibitors provide reference. Methods: this experiment for 31 thienopyrimid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using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 MFA) and 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 (Co MSIA) method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research Surflex-dock is used,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Results: Co MFA model coefficient of cross validation q~2 and non cross valid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were 0.606 and 0.987; Co MSIA model of q~2 and r~2 were 0.676 and 0.98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 MFA, Co MSIA and molecular docking results provide more direct practical clues the design for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ienopyrimid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1508)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 2013 JJB10004)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1500943,KJ1400946)
【分类号】:R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桂艳;郭权;;基于容错机制的精细药物分子对接网格[J];计算机工程;2010年19期
2 朱志远;张燕;李征;李金恒;芮建中;袁靖;;受体蛋白与药物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11期
3 钟广蓉;邓乾民;李星月;林森;孙清;时国庆;;植物源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1期
4 冯荣楷;孟丽荣;岳章琪;林思伶;王乾韬;;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环氧合酶的分子对接及药物特性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12期
5 张宏恺;常云松;杜明娟;张翠竹;曹又佳;;用分子对接搭建激酶-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郑春松;陈立武;杜建;叶蕻芝;;用分子对接法探讨扶正抑瘤复方制剂的抑瘤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年08期
7 伟尧;朱琛;张卓;朱海亮;;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尿素酶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任洁;魏静;;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年01期
9 魏卓;张怀;崔巍;计明娟;;马来酰胺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文文;毕毅;陈蒙蒙;夏国祥;张振磊;;水杨酸类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帆;刘艾林;;分子对接应用与研究进展[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廖莎;白芳;李洪林;;金属特异性打分函数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张圣虎;高士祥;;酚类化合物与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的3D-QSAR和分子对接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孙清;时国庆;邓乾民;;利用分子对接软件预测PFOA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丽娜;苏莉;张晓昀;黄晓燕;单志杰;翟红林;;关于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欣;胡燕;崔一然;张冰;刘小青;;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辛热药药性表达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7 范春雷;田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基于固醇调控通路胆固醇竞争结合靶点的新药筛选与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玲;药物分子对接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正夫;药物分子对接优化算法及在云平台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徐淑坦;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的分子对接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李纯莲;药物设计中分子对接优化设计的算法和软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娱;腈和苯酚与相关降解酶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郑清川;蛋白质结构及分子对接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殷勇;以PI3K为靶点的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5年
8 尹玲;新型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金亮;新型非肽类小分子Caspase-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检测与分子对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庞小东;蛋白质和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小肽抑制剂设计方法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虎林;基质金属蛋白酶-7抑制剂选择性的分子对接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宋向岗;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川芎治疗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张菘;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活性小分子新型SAHA衍生物及其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马少杰;激酶Src多靶点抑制剂的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王志;新型含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敖燕;分子对接构象搜索优化策略与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武明威;MCHR1拮抗剂结合机理的计算机辅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姚辉;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分子对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丽;基于云平台的分子对接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史新奕;药物设计中半柔性分子对接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9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8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