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自由基响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活性氧自由基 切入点:给药系统 出处:《药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许多疾病的病理微环境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较高,如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纳米载体的研究深入,利用疾病微环境中高水平的ROS,研究者探索出许多ROS响应给药系统。ROS响应给药系统在到达病变部位后,对病变组织高水平ROS产生响应,触发药物释放。本文综述了含硫多聚物、含硒多聚物、含碲多聚物、草酸酯多聚物、苯硼酸酯多聚物和不饱和脂质等构成的ROS响应给药系统。该系统还可包载光敏剂,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后,产生单线态氧(~1O_2),提高组织内~1O_2浓度,~1O_2使ROS响应给药系统氧化裂解,从而促进药物释放。
[Abstract]:Many diseases have higher levels of Ros in pat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s, such as tumor,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Using the high level of Ross in the disease microenvironment,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many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spond to the high level of ROS in the diseased tissue after reaching the diseased site, triggering drug release.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onsisting of selenium containing polymer, tellurium polymer, oxalate polymer, phenylborate polymer and unsaturated lipid. The production of one-line O _ 2C _ 2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1 / O _ 2 / O ~ (2) in the tissue can cause the oxidative cracking of ROS in response to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 thus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the drug.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01441) 军队后勤科研项目(AWS14J011)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法琴;李平;;多重刺激响应智能材料在智能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年01期
2 杨凯文;丁金昌;;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4年08期
3 吕慧侠,周建平;缓、控释给药系统发展概况[J];机电信息;2004年12期
4 顾立;李学明;陈国广;;膜乳化技术在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年11期
5 陈正明;龙晓英;;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刘朋朋;季金苟;;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7年12期
7 于凤波;王思玲;;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及给药系统的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06年07期
8 李超英;;新型眼科用药给药系统[J];中医外治杂志;2006年04期
9 任福正;景秋芳;陈佳蕾;沈婧;;维A酸自微乳给药系统制备与体外评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邵智慧;王健;;眼后段给药系统与给药技术[J];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骄;陆丽珠;梁丽娜;;眼部给药系统研究概况[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黄丹丹;李莉;戴娇娇;陶华明;朱全红;;分子印迹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张强;;脉冲定时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4 张强;;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A];中国制药发展高层论坛(科技篇)暨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辑[C];2006年
5 陆秀文;徐红;楼建华;;条形码给药系统降低给药错误的有效性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张仲源;张慧生;张丽敏;;肺部给药系统中的先进技术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外治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王金萍;窦明金;黄桂华;;微粒给药系统在抗菌药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8 陈志鹏;;具有温度敏感性的中药“以毒攻毒类”有效成份原位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A];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熊学敏;;天然药物全新制剂与给药系统的创新研究与关键技术[A];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13基因组学与创新型药物研制高峰论坛会刊[C];2013年
10 李云霞;张莉;景年水;朱荣刚;;眼部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艳红;创新中药给药系统正当其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吕工;应答式给药系统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文昊;新型肺部给药系统可实现高效给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张强;给药系统研发也是新药研发[N];健康报;2007年
5 张强邋周建平 蒋新国 侯世祥 王思玲;为制剂研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Sam;新型给药系统介绍(下)[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王梅 高晓黎;微粒载体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张东风;努力开发我国中药制剂精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刘云涛;复旦大学药学院PNS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沈雁邋涂家生 林琳;大力开发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眼用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毕岳琦;基于渗透泵机理的一种口服时辰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余灯广;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新型口服控释给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楠;阻滞剂在皮肤局部给药系统中的效果评价[D];天津大学;2012年
4 饶子超;具有细胞色素P450 3A药酶抑制作用的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构建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卫东;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植入式给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晔;温敏性水凝胶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彤;抗癌复方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鹏宇;基于可溶胀核结构的差异性释放给药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杨秋实;促进口服淋巴吸收的胶束给药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施菁;芬太尼颊粘膜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沈敏;非诺贝特脂质给药系统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晨;含胆盐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陈莉;基于葛根芩连汤主要难溶性有效成分的新型自微乳给药系统吸收机理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2年
7 高志远;皂荚多糖智能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娜;新型口服吸收促进剂普朗尼克—聚丙烯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口服胶束给药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杨凯亮;莪术油纳米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10 张捷;载雷帕霉素pH敏感性口服纳米骨架给药系统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3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9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