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19:47

  本文选题:富马酸美托洛尔 切入点:缓释片 出处:《山东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涉及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主要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以及疲劳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运动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等。80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的头号疾病,而其中高血压病及由其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2003年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p受体阻滞剂是许多高血压病人治疗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p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优势是可以减少卒中和减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糖尿病、心衰、外周血管病和冠心病高危的高血压患者,适宜使用p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是瑞典Astra公司开发的特异性p-受体阻断剂,对心脏p1-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立位及卧位血压。富马酸美托洛尔是美托洛尔的富马酸盐,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 现在欧美市场已多用美托洛尔的富马酸盐和琥珀酸盐,其原料药已收载于美国药典及欧洲药典,富马酸美托洛尔临床常用的是95mg/片、190mg/片、285mg/片三种规格。然而美托洛尔普通片的半衰期为3~4h,口服后1.5h血药浓度即达到峰值,并且血压降低和血药浓度不平行,因而一天需要多次给药,这给中老年人带来不便。为此我公司根据国内条件并参考国外的临床用药规格,研制了95mg/片的缓释制剂,以期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 本课题以富马酸美托洛尔为模型药物,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和乙基纤维素(EC)为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得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建立、处方和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建立及稳定性研究。 1.分析方法的建立 本课题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中药物的含量及体外释放度;HPLC法测定富马酸美托洛尔片剂中的有关物质,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考察。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马酸美托洛尔的含量时,专属性强,在274nm波长处辅料不干扰测定,方法简便、灵敏;精密度高,高、中、低三种浓度(40、100、200μg/m1)的水溶液分别连续测定五次,RSD分别为1.466%,0.856%,0.590%;提取回收率均在95%以上,且RSD%均小于1.0%;在20-2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A=0.004149C+0.0135712r=0.9999;测定溶液在24小时内稳定,符合含量测定的要求。 参考本品含量测定方法,本品释放度检测的定量方法也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采用四种溶出介质(pH1.0的O.1mol/L盐酸溶液、pH4.5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水、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富马酸美托洛尔样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和辅料溶液,分别于200nm-4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结果表明,富马酸美托洛尔在上述四种介质中均于274nm±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辅料不干扰测定。根据富马酸美托洛尔的结构特点和缓释片的释药特征,选用纯化水作为本品的释放介质,转速为100rpm,取样时间定为1h、6h、16h,通过对样品释放均一性的考察,结果各样品释放均一性良好,最终确定本品释放度测定方法。 所建立的HPLC法测定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有关物质,在不同条件下(酸、碱、高温、氧化)产生的降解产物能够有效的分离,在50.72μg/ml-355.04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空白辅料不干扰测定,最低检测限为20ng,样品溶液在24小时内稳定,特定杂质采用杂质对照品法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杂质A不得大于0.3%、杂质C不得大于0.3%、其他单个单杂不得大于0.3%、总杂质不得大于0.5%。本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率、回收率高,能够满足本品有关物质的测定。 2.处方和工艺研究 选择亲水性高分子材料HPMC作为骨架材料,以不溶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阻滞剂,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以体外累计释放百分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重复试验验证处方组成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粘度的HPMC制备的缓释片,药物在体外的释药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富马酸美托洛尔的释放随着处方中HPMC用量的增加而减慢。此外,所采用的三种不同阻滞剂对药物的体外释放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阻滞剂EC最佳用量为12%。按照最佳处方和工艺,三批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稳定。 3.质量标准的建立及稳定性研究 按照最佳处方和工艺连续生产三批中试样品,对外观、释放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等指标的进行研究,最终确立了富马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质量标准为:外观为白色或类白色片,以水为释放介质,1h、6h、16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10%-30%、50%-70%和75%以上;有关物质:杂质A不得大于0.3%、杂质C不得大于0.3%、其他单个单杂不得大于0.3%、总杂质不得大于0.5%;含量限度为90%-110%。此外,对上述三批中试样品其进行稳定性考察,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稳定性考察项目包括性状、释放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等。稳定性试验结果,本品在光照、高温、高湿放置10天,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考察24个月,本品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本品质量稳定,因此暂定有效期为24个月。 结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高,在20μg/ml-2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所建立的HPLC法测定富马酸美托洛尔原料及片剂有关物质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在50.72μg/ml~355.04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满足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要求。 以HPMC为亲水凝胶剂,以EC为阻释剂,以滑石粉和硬脂酸镁为润滑剂,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得的富马酸美托洛尔处方合理、工艺稳定,在体外显示出显著的延迟释药的效果,有望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晓辉,丁友士,王之婉;100L罐中深层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2期

2 张炳荣;氨基酸生产技术讲座[J];中国调味品;1986年02期

3 蒋先明,蒙贵愫;糠醛液相氧化合成富马酸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4年06期

4 赵元鸿,,李瑞英;富马酸二甲酯的合成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5 李晓莉 ,王春芳 ,答鸿 ,陈月;三氧化二钕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的实验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6 苏秋芳,邝健钦,刘炳全,梁扬眉;富马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杨伯伦,胡龙飞,杨三八;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J];化学世界;2001年05期

8 张春林;苯酐副产富马酸工艺的改进[J];河北化工;2004年02期

9 张春林;苯酐副产富马酸工艺的改进[J];化工环保;2004年S1期

10 郑之詹,傅晓明;富马酸酯的合成及其薄层分析[J];精细化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浩翔;王伟;孙培育;王新灵;;含富马酸衍生物的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宁;周平平;;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富马酸[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耿;朱伟云;毛胜勇;刘相玉;;高精料条件下富马酸对瘤胃混合细菌体外发酵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章海霞;沈重;刘先章;;合成6-甲基香豆素的研究[A];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宁文吉;隋红波;张桂芳;;气相色谱法测定富马酸二甲酯[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6 朱文华;王哲明;高松;;多孔荧光稀土配位聚合物[Ln_2(fum)_3(H_2O)_4](H_2O)_3(Ln=Eu、Tb,fum=富马酸)[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严莲荷;王瑛;蒋齐光;周申范;;铁碳微电解处理富马酸废水的研究[A];’2004全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4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白茹;;喹硫平过量的临床表现[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庄敏红;王燕平;孙宝季;;乙二胺二琥珀酸的合成研究[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跃明;板桥久雄;;补饲棕榈仁饼和富马酸对阉公犊养分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山;饲料家族新成员富马酸[N];福建科技报;2005年

2 葛金华 展云;富马酸苹果酸联产技术获奖[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新华;富马酸治牛皮癣能除根[N];医药经济报;2000年

4 ;中国发展速度世界最快[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王雄伟;环氧乙烯基树脂研发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刘先国 郭世民;马来酐扩张车轮一路飞奔[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鲁松文;山东诚创——开发高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朱小红 整理;看亚邦公司如何变革管理体制[N];中国纺织报;2005年

9 陈冰;口服铁剂注意事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泽宇 韩晖;“亚邦”投入5亿争中国第一[N];常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盛姬;富马酸废水的支撑液膜萃取与膜集成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韩念凤;用二元羧酸二叔丁基酯与氯硅烷缩聚合成新聚硅基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郭文迅;新型药物缓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谷雨;1.双环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Beagle犬口服富马酸泰诺福韦二吡呋酯和BP0018后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冯永巍;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张慧莉;微生物高效生产γ-聚谷氨酸和β-聚苹果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序婷;富马酸糖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杨恒;富马酸丙二醇甲酯的酶法合成及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蒋齐光;樟脑和富马酸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沈培新;樟脑和富马酸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丽鹤;富马酸地洛他定片的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6 陈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高效优势菌群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燕;微生物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梁俊;苯乙烯与富马酸二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共聚合[D];苏州大学;2004年

9 邹煜;新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微宏;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合成中的应用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70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