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结合分析技术
本文选题:G蛋白偶联受体 + 受体-配体结合分析 ; 参考:《药物分析杂志》2015年01期
【摘要】: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多药物靶点的受体超家族,其激动剂或拮抗剂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药物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测定配体与受体亲和力的结合实验是药物评价、研发和作用机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于研究GPCRs与其配体结合的分析技术,可以按照标记方式的异同分为三类:同位素标记法、非同位素标记法和非标记法。非同位素标记法多采用荧光配体标记,利用竞争法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直接获知结合情况;非标记法中利用各种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配体结合受体后胞内分子运动引起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的变化来表征结合情况。此外,质谱也已被用于受体-配体平衡解离常数的测定,显示了其在非标记结合分析及受体功能研究中的潜力。本文归纳了目前用于GPCRs结合分析的主要技术,对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受体-配体结合分析中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Abstract]:The G protein coupling receptor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is the largest multi drug target receptor superfamily found so far. Its agonists or antagonists are oft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development. Determination of ligand affinity with receptor is a study of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mechanism research. An indispensable part. The analytical techniques used to study the binding of GPCRs to its ligan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labeling methods: isotopic labeling, non isotope labeling and non labeling. Non isotopic markers are mostly labeled with fluorescent ligands and are directly known by competitive method or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 variety of biosensors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lectrical signals or light signals induced by the ligand binding to the receptor. Furthermore, the mass spectrometry has also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of the receptor ligand, showing its potential in the non labelled binding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the receptor function. The main techniques used for GPCRs binding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principl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s in the receptor ligand binding analysis i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医药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研究专项(2014J41000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3ZM0048) 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j2kj-K411001III)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爱英;乔晋萍;武仙英;邓艾芳;;受体-配体结合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年15期
2 任均田,李振甲;配体结合分析的某些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6年04期
3 于玲;杨忠志;;计算受体和配体结合自由能的新方法[J];分子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4 宝福凯;整合素与配体结合的特征决定细胞游走速度[J];生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5 黄世杰;;虚拟配体筛选:策略、前景及其限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6期
6 王琼;郭金华;;CYP3A4的配体结合机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7年03期
7 曹旭;林东海;;附睾特异分泌蛋白Lipocalin13的原核表达和纯化及其与配体结合特性的分析[J];药物生物技术;2010年02期
8 刘志国,屈伸,宗义强,邓耀祖,冯宗忱;VLDL-R中配体结合重复序列的结合特性及结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9 袁成福;;pGenesil-1-MCHR2-shRNA对MCHR2与其放射性配体结合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10 夏文豪;吕玲肖;刘志国;屈伸1;;VLDL-R配体结合结构域的克隆与表达[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樊迪;刘振明;金宏威;张亮仁;张礼和;;基于配体结合模式的辅酶A结合蛋白的分类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文宁;翁经纬;张明杰;;PSD-95-PDZ12的动力学性质及其对配体结合的调节[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陈海峰;;天然无规蛋白在配体结合下的折叠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昕;基于活性探针分子对代谢型γ-氨基丁酸受体激活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林昕;基于活性探针分子对代谢型γ-氨基丁酸受体激活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龚洲;非编码RNA折叠与动力学的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余长缨;Ⅰ.PPARγ与小分子以及相关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Ⅱ. 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免疫片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杨曦;人Fcα/μR配体结合位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黄思罗;C族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机制的精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宝山;PDB结构中结晶水分子在蛋白质与配体结合中作用的量子计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利娜;小鼠FcγRIII线性配体结合表位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黄浩;APJ受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药物靶点虚拟筛选[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0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80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