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我院重症感染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5 22:15

  本文选题:万古霉素 + 重症感染 ; 参考:《中国药房》2015年15期


【摘要】:目的:为促进重症感染新生儿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重症感染新生儿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相关信息。结果:30例重症感染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其中,7例稳态谷浓度小于10 mg/L(占23.33%),有效率为16.67%;22例在10~20 mg/L(占73.33%),有效率为77.27%;1例大于20 mg/L(占3.33%),有效率为100%。有2例采用qd给药,疗程最短的仅2 d。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96.67%,其中阳性率为89.65%。治疗期间未发现患儿有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结论:我院重症感染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总有效率偏低,可能与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偏低有关。部分临床应用尚不够规范,存在疗程不足、给药间隔不当等不合理用药情况。严格按标准使用及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万古霉素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vancomycin in neonates with severe infection. Methods: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in neonates with severe infection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vancomycin in 30 newborns with severe infection was 63.33. Among them, the steady-state valley concentration in 7 cases was less than 10 mg / L (23.33%), the effective rate was 16.67% and 22 cases were 10 ~ 20 mg / L (73.33%),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7.27% > 20 mg / L (3.33%, the effective rate was 100). Two cases were given QD, the shortest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only 2 days. The rate of pathogenic examination was 96.67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89.65. During the treatment,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damage were found in the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vancomycin in neonates with severe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is low,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low steady-state valley concentration of vancomycin. Part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not standardized, there are insufficient course of treatment, inappropriate interval of administration of irrational drug use.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n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of vancomyci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ancomycin.
【作者单位】: 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临床药学室;
【分类号】:R9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华年;;儿童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及给药方案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05期

2 孙浩;徐英宏;刘晓东;菅凌燕;肇丽梅;王大南;臧彬;;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年06期

3 张晓;游楚明;傅万海;林茂锐;李惠怡;;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霞;杨婉花;;临床药师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开展药学工作的体会[J];世界临床药物;2012年01期

2 徐红冰;刘皋林;王晓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药物治疗现状[J];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01期

3 王宇凡;张磊;刘树业;;UHPLC法检测血清中万古霉素的浓度[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4期

4 于金玲;魏亚伟;;2011—2013年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住院药房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年04期

5 俞小霞;刘恩梅;;万古霉素在199例儿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02期

6 杜贻豹;韩晓东;张频;;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与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对比研究(附376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年01期

7 许郑林;孟羽俊;侯振江;朱凤林;王蕾;;土源性线虫病低流行区混合感染线虫病1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8 钱珊珊;王绍红;陈芳洲;秦利荣;戴惠珍;;南京31家医院3年肠外营养药物的利用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年01期

9 张海霞;何莉梅;龙荣;彭翠英;杨智;何周康;;1260例儿科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肖芳;樊继山;陈勇刚;;我院2013年度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娟;杨婉花;;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和地位[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樊蓉;党大胜;张萌萌;;现代化检测技术促进药物治疗合理化液质联用技术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段宝霞;方洁;;1例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方洁;何乐;何娟;张伟霞;朱熙;王樱华;;万古霉素使用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徐红冰;王晓平;刘皋林;;中枢神经~1系统感染病原学分布及药物治疗进展[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孙丽蕊;张红梅;宋燕青;;一例多发伤致混合感染患者的用药监护[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苏丹;钱皎;姜玲;;临床药师参与1例瓣膜置换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李红英;张汝倩;;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肝硬化的临床观察[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9 王可耀;黄赛杰;徐佳骏;;2010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析[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10 张佐慧;;儿科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阮杨;抗菌肽LL-37在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董莹;超声微泡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3 张灿阳;多肽聚合物及其抗癌药物主动靶向递送体系[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郑华斌;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贾菲;电针结合养血润肠颗粒剂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6 谢京红;补肾助孕法孕前干预与孕后保胎序贯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委;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及个体化给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秀杰;某医院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合理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晓娇;益心宁神片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镇静催眠作用机制初探[D];辽宁医学院;2013年

4 石会;木芙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性能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5 严伟;万古霉素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罗密;替米沙坦片溶出度与药动学相关性及受胃pH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李丽;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脾胃虚弱证)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唐太春;长强穴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叶青;和解汤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罗美俊子;地肤子的有效成分对HaCaT细胞周期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抗怀;黄泰康;;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2 叶晓涛;郑望春;黄衍锋;张旭;;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3期

3 汪复;朱德妹;胡付品;阮斐怡;倪语星;孙景勇;徐英春;张小江;胡云健;艾效曼;俞云松;杨青;孙自镛;简翠;贾蓓;黄文祥;卓超;苏丹虹;魏莲花;吴玲;张朝霞;季萍;王传清;薛建昌;张泓;李万华;;2008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月霞;;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血栓危险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23期

2 夏玉珍;范立军;冯锁利;;重症感染1例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17期

3 曹丹;张慧英;;血小板活化指标在重症感染患者监测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32期

4 吴春明;脾摘除术后重症感染的预防措施[J];日本医学介绍;1990年08期

5 王宝恩,张淑文,赵淑颖,张丽霞,任爱民,王红,刘风奎;重症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治及其病理生理基础——附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2年01期

6 张志芬;婴幼儿重症感染合并肠麻痹的抢救——附12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7 饶逊怀,王宝恩,张淑文;重症感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3年06期

8 陈斯一,吴光济,张宏铃,林志;重症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54例治疗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1995年06期

9 孙书云;小儿重症感染与多脏器功能衰竭(附28例临床分析)[J];兰化科技;1996年S2期

10 冀晓俊 ,张淑文;重症感染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临床意义及激素的应用问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庚;;重症感染时如何识别和控制感染源[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健一;;26例粒缺重症感染患者治疗分析[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婕;陆一鸣;;重症感染及其新进展[A];第六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曹丹;;血小板活化指标在重症感染患者监测中的意义[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曹丹;;血小板活化指标在重症感染患者监测中的意义[A];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暨2008年呼吸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曹丹;;血小板活化指标在重症感染患者监测中的意义[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郑彬彬;李晓璐;项晓萍;;一例二期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重症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的管理[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暨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3年

8 宋秀琴;;前降钙素在重症感染中的临床意义[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宁波;刘磊;马宇洁;李一粟;刘涛;;重症感染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预防[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慧英;钱志尧;潘月芬;方遒;王贤军;寿黎红;;重症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与血小板活化的临床观察[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卉;重症感染领域的原研壁垒[N];医药经济报;2014年

2 蔡志玲;北京协和医院 采取“集束化策略”改善免疫抑制人群重症感染的预后[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李云委;李云华;雷玲;危重症感染治疗中的中药应用策略[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燕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儿科重症感染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12年

2 吴瑞杰;P-选择素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在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D];郑州大学;2013年

3 聂抒;重症感染与271例川崎病患儿病因及预后的关系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4 柯旭;关于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ICU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谢小军;抗生素与中药联合治疗腹腔重症感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9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849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