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雷贝拉唑 + 非甾体类消炎药 ; 参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年20期
【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药物雷贝拉唑对非甾体抗炎药(NISADs)吲哚美辛诱导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检测PPIs雷贝拉唑对吲哚美辛诱导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HO-1的相关性。给予小鼠口服吲哚美辛10 mg/kg,24 h后处死。在给予吲哚美辛前30 min,口服雷贝拉唑30~100 mg/kg和奥美拉唑30~100 mg/kg;在给予吲哚美辛或雷贝拉唑前10 min,肌内注射HO-1抑制剂锡-原卟啉(Sn PP)30 mg/kg。结果吲哚美辛引起小肠出血性损伤,侵袭性肠道杆菌数量增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增加。雷贝拉唑以剂量依赖性保护吲哚美辛引起的肠损伤,并且MPO活性上升受到抑制,而奥美拉唑无该作用。预处理Sn PP能够加重吲哚美辛引起的小肠损伤,并拮抗雷贝拉唑的保护作用。结论雷贝拉唑能够保护吲哚美辛诱导的小肠损伤,并与雷贝拉唑通过上调黏膜中HO-1/CO的表达而抑制i NOS表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Rapeprazole, a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sa), on intestinal injury induc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ISADsIndomethacin. Method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PIs rabeprazole on indomethacin 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HO-1 were detected. Mice were killed 24 hour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domethacin 10 mg / kg. 30 minutes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omethacin, Rabeprazole 30 mg/kg and omeprazole 30 mg / kg were given orally, and HO-1 inhibitor Sn PP)30 mg / kg was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10 minutes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omethacin or rabeprazole. Results Indomethacin induced intestinal hemorrhagic injur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invasive enterobacterias,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and the activity of myeloperoxidase (MPO). Rabeprazole protects intestinal injury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the increase of MPO activity is inhibited, but omeprazole does not. Sn-PP pretreatment could aggravate the intestinal injury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and antagoniz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rabeprazole. Conclusion Rabeprazole can protect the small intestine injury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and both Rabeprazole and Rabeprazole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 NOS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HO-1/CO in mucous membran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分类号】:R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彭亮;刘密;常小荣;杨舟;易受乡;严洁;彭艳;;孤束核损毁对艾灸预处理调节大鼠胃黏膜EGF、SS含量及HSP-70表达作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12期
2 王辉;;276例外科手术使用PPIs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4年04期
3 关里;张雁林;毛丽君;丛翠翠;赵金垣;;脑海马HO-1持续过表达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作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4 陈汉卿;吕宾;陈鸣艳;张烁;;质子泵抑制剂对NSAIDs相关小肠损伤大鼠HO-1表达的影响[J];胃肠病学;2011年07期
5 张国龙;;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年03期
6 万云乐;吴丽花;余松峰;金晶;柯庆宏;郑树森;;丙氨酰-谷氨酰胺下调口服他克莫司损伤的肠黏膜组织中iNOS和TNF-α的表达(英文)[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年05期
7 郭淦华;宋丰前;王俊;王芳芳;;NSAIDs相关性溃疡再出血的预防[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年23期
8 卜月;席宏杰;;血红素加氧酶-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新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昭徐;;质子泵抑制剂作用机制的新见解[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2期
2 刘颖;周海霞;汪晓东;李立;;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临床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0年07期
3 陈建;葛凯杰;王化强;林炜;;丙氨酰谷氨酰胺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5期
4 李志坤;王福文;;药物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1期
5 李晓波;;非甾体类药物导致相关性溃疡的内镜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3期
6 季红莉;;老年非甾体类抗炎药溃疡与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1年03期
7 胡杨;吴清;刘朝霞;傅念;阳学风;;埃索美拉唑对人胃上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15期
8 陈春林;毛华;唐银丽;黄纯炽;沈琼;;质子泵抑制剂用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评估[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年03期
9 安敏;张振玉;;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肠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02期
10 刘新光;;2011年度中国消化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添武;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大鼠辐射剂量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郝峰;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金奇江;血红素加氧酶1介导氢气和抗坏血酸增强紫花苜蓿非生物胁迫耐性的分子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石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黏膜损伤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张聪;雷公藤甲素脂质纳米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雷毅军;基于PAR/TFF介导的ERK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敏;阿司匹林对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吴卓霖;冬胃颗粒对寒凝血瘀型消化性溃疡保护作用的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威;JBP485抗大鼠小肠损伤的机制及其与寡肽转运体PEPT1表达和功能变化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罗宜辉;吲哚美辛诱导的急性小肠损伤及奥美拉唑的预防和治疗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5 危柳柳;内镜下粘膜明显损伤的85例NSAIDs相关性胃病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陈春林;质子泵抑制剂用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评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7 杨健;维胃方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氧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川;益气活血方对消化性溃疡病变黏膜VIP的调节作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邓露;加味胃溃灵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乔静;Exendin-4干预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HO-1及NT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健华;严洁;常小荣;符文彬;;电解损毁孤束核对电针效应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2 贾赤宇,陈璧;EGF,TGFβ_1,抗TGFβ_1中和抗体对大鼠深Ⅱ°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王少锦,孙彦辉,赵志国,杨天祝;大鼠脑立体定向手术校正的三种方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刘密;彭艳;常小荣;严洁;易受乡;林亚平;岳增辉;;艾灸温热效应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刁萍萍;杜奕奇;李兆申;;NSAIDs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7年07期
6 圣海蓉;邢海辉;;温和灸法治未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黄李雅;马斌武;任学云;;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关系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8 蒋健;杨铭;;应激性溃疡的诊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33期
9 黄庆科;金抒清;王剑虹;;氯化血红素对大鼠肝脏血红素加氧酶1的诱导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5期
10 苏保松;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34例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明,胡咏梅,梅俏,徐新华,胡祥鹏,马维娟;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10期
2 何解生;抗溃疡病药雷贝拉唑的药理与临床[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年01期
3 李社生;;雷贝拉唑等四药联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18例临床体会[J];工企医刊;2008年01期
4 杨步斌;;联合用药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2期
5 韦树理;邹尤宝;饶官华;;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1期
6 刘磊;李龙;舒波;李荣东;;雷贝拉唑砜的合成新方法[J];化学试剂;2013年04期
7 高峻钰;抗溃疡病药雷贝拉唑[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8年05期
8 黄仲义,梁建新;三种雷贝拉唑制剂的含量比较[J];上海医药;2005年08期
9 徐远明;;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体部溃疡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4期
10 周槐娜;熊江琴;黄捷平;;雷贝拉唑阶梯停药疗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初步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勇;陈笑艳;顾琦;钟大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血浆中雷贝拉唑[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红;代晓燕;李成建;;雷贝拉唑不良反应4例[A];2013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3 陈宗永;;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A];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内镜杂志》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颁奖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5年
4 徐军霞;余云华;詹开宇;张冬梅;;雷贝拉唑对心血管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发相关性溃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黎红光;吴明东;林慧萍;汪望月;尚惺杰;;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53例观察[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黎红光;吴明东;林慧萍;汪望月;尚惺杰;;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53例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李志;何明顺;;雷贝拉唑联合溃愈颗粒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白班俊;黄国美;叶丽敏;;雷贝拉唑联合快力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秦文燕;曹群奋;陈勇华;刘晓;林赛争;;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检测[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陆维宏;程胜平;周水英;李彬斐;;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付德明;雷贝拉唑的药效学特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张辉;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新型抑酸剂雷贝拉唑有三大优点[N];大众卫生报;2008年
4 刘远芬;春季保“胃”战[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PPI使用指引[N];医药经济报;2014年
6 亦舟;“三驾马车”治溃疡[N];医药经济报;2008年
7 庄愉;抑酸治胃 一代更比一代强[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磊;CYP2C19和IL-1基因多态性对PPIs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影响及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刘先锋;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向红;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和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07年
2 刘世艳;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酒精相关性胃粘膜损伤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捷;雷贝拉唑人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宏伟;雷贝拉唑与两种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丽;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燕;包含不同剂量雷贝拉唑、不同疗程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浙江省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史云;雷贝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影响的临床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查德华;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及抗生素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9 张超;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孙健;雷贝拉唑在国人不同CYP2C19基因型个体内的药动学[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8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1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