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小分子的靶标鉴定
本文选题:生物活性小分子 + 靶标鉴定 ; 参考:《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0期
【摘要】:生物活性小分子靶标的明确鉴定需要整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阐明其作用靶标的有效性和专属性。即使这样也都无法排除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产生,只有各种方法联用才能有力阐明小分子的生物活性与相应靶标。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活性小分子靶标鉴定与验证的方法,总结为直接法(包括生物素亲和标签、亲和胶、噬菌体展示、光交联法、亲和磁珠法等)和间接法(包括药物亲和反应靶标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化学基因组学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等)两种。每种方法分别列举了1个实例,并讨论了其优势和劣势,以明确其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small molecular target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many analytical methods to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pecificity of the target from multiple levels and perspectives. Even this can not rule out the production of false positive or false negative, only a variety of methods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small molecu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small molecular targets with biological activity are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which are summarized as direct methods (including biotin affinity label, affinity gel, phage display, photocrosslinking method, etc.) Affinity bead method and indirect method (including drug affinity target analysis, proteomics analysis, chemical genomics analysis and metabonomics analysis etc.). An example of each method is give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application scope and prospe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474,81202496) 上海市中药现代化基金(12401900802)
【分类号】:R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双生;程俊;鲁传华;谢复新;倪诗圣;;N-取代四氮杂大环镧(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年04期
2 祝美华,汤漩;肝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J];山东食品科技;2004年05期
3 张其楷;解胆碱能药物的立体结构与生物活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年04期
4 翁少全,徐桢琦;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糖基化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J];广东药学;2003年01期
5 张敏,刘晓涛,任其昌;活性三价铬的制备 生物活性及抗癌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02期
6 李永辉;生物活性寡肽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5期
7 宋成英;黄俊懿;封加福;谈文毅;;对生物黄酮生物活性的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04期
8 梁惠花,刘晓河,郭春燕,李振良;药物的旋光性与生物活性[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姬胜利;桑青;张天民;;肝素的来源控制、结构分析以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2年09期
10 孙月庭,刘斌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武汉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其庄;许东芳;沈智慧;夏庆春;杨自芳;施阳;;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马大为;;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合成的新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车雪萍;王飞;郭晓东;郑晨星;刘宏民;徐海伟;;多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志国;三种中国南海海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阳应华;土震素B的类似物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二芳醚基哌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思远;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军;N,N-二取代甘氨酸四乙酰基葡萄糖酯与半乳糖酯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丹丹;重组人BMP-2的生物活性测定[D];暨南大学;2010年
3 郑仙明;2-腈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赵明媚;特异生物活性聚乳酸的制备[D];重庆大学;2006年
5 高丽红;斯特维醇和异斯特维醇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陆洲;新型脱氢枞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89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8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