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
本文选题:胰岛素抵抗 + 内皮细胞 ; 参考:《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胰岛素抵抗常与内皮功能障碍同时出现,它们拥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胰岛素、炎症、凝血功能障碍、激素释放紊乱等),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并加重,最终可导致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全身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相关靶器官损害的出现和发展。所以说二者是上述疾病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基础条件。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通过与内皮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激活IRS(胰岛素受体底物)并凭借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相继激活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蛋白激酶B)、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以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完成其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的生物学特性。但是当处于高糖、氧化应激等条件下胰岛素信号更容易通过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T-1细胞信号通路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内皮素-1(ET-1)和粘附分子(AM)的表达,这样可达到与IRS-1——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反的生理、病理反应,使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细胞增殖、增生,血栓容易形成,凝血系统异常,从而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内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引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反过来内皮功能障碍也可影响胰岛素的正常生物特性,使之不能有效和其受体结合并产生细胞信号,最终可导致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调节葡萄糖利用的灵敏度和/或代谢作用的反应下降而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多系统疾病的能量稳态、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之间失衡,出现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脂质沉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增多,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随即释放而损伤血管,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最终导致多种临床慢性疾病的出现直至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因此胰岛素和内皮细胞能否正常发挥生理效应,对保持健康机体内环境中代谢和血流动力学间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寻找能够同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确保胰岛细胞能如常分泌适宜胰岛素作用正常内皮细胞以使二者生理功能得以如常发挥,避免或减轻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损害发展到如血管结构异常增生及断裂、胰岛素靶器官丧失对其敏感性、胰岛分泌功能耗竭影响代谢导致内环境紊乱引发多种疾病出现并走向终末阶段以致不可逆转,降低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方法,,对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作为噻唑烷二酮家族成员之一,属于胰岛素增敏剂。而因为吡格列酮具有提高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从而降低血糖的作用,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用来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新近一些实验、调查、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能对损伤的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但是否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依然没有明确提出。本研究应用吡格列酮作用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以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基加糖皮质激素和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模拟人体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常见环境建立胰岛素模型。利用葡萄糖消耗实验检测糖耗量,利用硝基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的含量,确定胰岛素血管内皮细胞造模的最佳时间和最佳剂量;利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IRS-1、PPAR-γ的mRNA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胰岛素抵抗对该两种蛋白的影响。 2、在各组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溶液,检测其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利用MTT法观察细胞活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测量Caspase-3,检测各组中细胞凋亡情况;利用硝基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NOS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3、利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吡格列酮组对照组中IRS-1、PPAR-γ、PI3K、Akt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探讨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 结果: 1、葡萄糖消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4mM胰岛素+30mM葡萄糖+1μM地塞米培养48h葡萄糖消耗最少,NO含量最低(P0.05),为模型最佳剂量;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抵抗模型组IRS-1、PPAR-γ基因、蛋白表达降低。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造模成功,并且该模型抑制IRS-1、PPAR-γ的表达。 2、MTT实验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呈剂量依赖性,50ng/mL为最佳实验剂量;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可以有效的降低细胞凋亡率。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可以有效的降低caspase-3活性;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50ng/mL)可以有效的升高eNOS蛋白水平表达。 3、吡格列酮作用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IRS-1、PI3K,Akt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升高,吡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结论: 1、成功复制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模型。 2、吡格列酮可能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实现其保护作用。 创新点从细胞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捷,陈瑶,黄培基,林哲章;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年01期
2 杨凌辉,邹大进;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年03期
3 管立学,王敬先,王景明,陈亮,朱国明,王瑞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刘铁迎;微血管内皮异常与胰岛素抵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年01期
5 蔡红卫;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2年11期
6 时海波,程雷,徐其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年05期
7 卢德成,罗佐杰;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3年16期
8 周昭明;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8例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12期
9 王继旺;吸烟与胰岛素抵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年04期
10 杨瑞平 ,甘晓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晨钟;张素华;舒昌达;任伟;;氯喹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及酶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刘铁迎;高鑫;江孙苏;孙璇;周庭川;姚君厘;余丹青;雪怡;;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浆vWF水平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都健;刘国良;;胰岛素抵抗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曲波;;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光伟;;胰岛素抵抗评估[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郭正宇;尹卫东;宋砚明;邓小健;;褪黑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海马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张荣;单慧敏;赵三妹;许荣q;;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与血清瘦素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柴国禄;谭丽艳;杨玉红;刘晶砾;李丽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陈莹;高彦彬;;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A];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孙琳;班博;于世鹏;孙冰;赵秀贞;;胰岛素抵抗、血脂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怀东;“致命四重奏”与胰岛素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应正确认识胰岛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哪些人不宜过早应用胰岛素[N];医药导报;2008年
4 刘燕玲;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N];健康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赵晴晴;胰岛素治疗后为何发胖?[N];健康时报;2003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徐夕;“口服植物胰岛素”并不存在[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刘龙诞邋陈锦屏 整理;胰岛素抵抗试试增敏剂[N];健康报;2007年
8 董飞侠;解开胰岛素抵抗密码[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生 姚我清;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治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指导专家 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306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刘彦君 博士;现在开始,让您的胰岛素活起来![N];医药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凌;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及肝脂肪酸的代谢[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吴勉云;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机理及花生四烯酸对胰岛素抵抗预防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万学东;褪黑素对体内体外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易玮;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邵伟娟;胰岛素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程序化影响及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刘蓉;胰岛素油溶液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治国;乙酸调节脂代谢及乙酸、醋粉预防胰岛素抵抗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关宇光;不同运动时间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张静;游离脂肪酸致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10 完强;乙醇对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婷;胰岛素抵抗大鼠硫化氢/胱硫醚γ—裂解酶体系的实验观察[D];山东大学;2007年
2 甘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真胰岛素水平与血脂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杨卫红;高糖和胰岛素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小宁;骨骼肌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侯连国;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6 邓娟;围术期胰岛素抵抗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7 李海东;蛋白质酪氨酸硝化对胰岛素磷酸化信号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红玉;哈萨克族肥胖、胰岛素抵抗与糖调节异常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慧琳;胰岛素抵抗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张俊防;真胰岛素、胰岛素原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96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9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