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代谢组学技术的阿霉素肝毒性研究
本文选题:阿霉素 + 肝毒性 ; 参考:《药学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为探讨阿霉素致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对大鼠肝脏内源代谢物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鉴定了16个与阿霉素肝毒性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通过代谢通路分析(Met PA),发现阿霉素显著影响肝脏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酪氨酸代谢。阿霉素肝脏毒性的发生与干扰氨基酸、脂质、嘌呤代谢、能量代谢、生物转化及氧化应激等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从代谢的角度分析了阿霉素对肝脏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其毒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adriamycin, the changes of endogenous metabolites in rat liver were studied by 1H NMR metabolomics technique. Sixteen potential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driamycin hepatotoxicity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 showed that doxorubici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biosynthesis of 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valine, leucine and isoleucine biosynthesis, phenylalanine metabolism, glycine, phenylalanine metabolism, and glycine. 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 alanine, aspartate and glutamate metabolism, and tyrosine metabolism. The occurrence of adriamycin hepatotoxi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urbance of amino acids, lipid, purine metabolism, energy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adriamycin on liver metabolism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tabolism,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toxic mechanism of adriamycin.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2013131015) 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R9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梅秀,田国忠,欧叶涛,宋汉君,赵勇,王鹏;大鼠阿霉素慢性心衰模型的制备与心衰指标的判定[J];解剖学研究;2005年03期
2 范志娟;刘树业;;肝癌病人血浆氨基酸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2期
3 贺勇;赵素蓉;宋昊岚;胥劲;高宝秀;余霆;唐书强;李贵星;;肝硬化患者鸟氨酸循环能力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4期
4 何睦;姚卫峰;蔡秀江;丁安伟;蒋叶娟;;代谢组学在肝肾损伤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年08期
5 李伟霞;黄美艳;唐于平;郭建明;尚尔鑫;王林艳;钱大玮;段金廒;;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佛手散对血虚小鼠的养血补血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先庆,高文;盐生植物活性氧的酶促清除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2 江力;陈炜平;;烟草叶片发育过程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清除H_2O_2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3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姜述君;于涵;张国庆;范文艳;马凤鸣;;狭卵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诱导稗草叶片氧化胁迫和抗氧化酶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5 耶兴元;刘建军;刘磊;;H_2O_2诱导低温胁迫下草莓苗抗冷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17期
6 李以康;冉飞;韩发;周华坤;张法伟;林丽;;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对高寒草甸矮嵩草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7 吴兵;袁明璐;李胜;韩发;师生波;;高寒草甸植物抗氧化系统对长期增强UV-B辐射的响应[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刘建新;王鑫;李博萍;;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年02期
9 朱文哲;李景富;王傲雪;;低温胁迫对多毛番茄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路红;沈亚峰;曹密;宋晓伟;汤莹;杨勇骥;;槐定碱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诗吟;陈建昌;洪小苏;徐卫亭;黄婧娟;;芪苈强心胶囊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刘海玉;张立;郭明星;彭珑;高晓燕;;代谢组学生物样品稳定性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抗盐菌根菌Paxillus与吸水剂提高树木耐盐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姜天甲;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崔金霞;一氧化氮和MAPK在油菜素内酯诱导黄瓜抗氧化防御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4 黄志;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彩红;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大鼠心脏和血管的毒性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束德峰;温度胁迫下番茄叶绿体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伟;GPx酶模型的分子设计及其自组装[D];吉林大学;2011年
8 颜旭;超微强心安神汤治疗慢性心衰气阴两亏证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樊丽;丛枝菌根真菌对草莓耐盐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邓明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及亲缘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少航;外源甲基紫精对盐胁迫下黄瓜叶片抗氧化酶与DNA甲基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彦丽;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云霞;马铃薯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罗黄颖;三种外源物质对盐胁迫下番茄活性氧代谢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兵;山东平原井灌区农艺综合节水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董绪兵;干旱诱导黄瓜幼苗对低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林燕;外源NO对黄瓜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GSH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丹;1-MCP对红阳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后熟及酚类抗氧化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乾;外源性Apelin-13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心功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胜叶;外源性Apelin-13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和血浆BNP、NO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琦;谢鸣;倪诚;颜贤忠;张艳霞;;广防己配伍黄芪肾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吴德华;刘亚玲;黄克和;徐汉坤;贺星亮;朱海娟;;基于GC-MS的黄曲霉毒素致犬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J];分析仪器;2010年04期
3 黄欣;龚益飞;王毅;瞿海斌;程翼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水飞蓟宾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4 曹济民;心力衰竭实验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2年01期
5 杨辉,吴伟康;四逆汤全方及拆方对心衰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1年11期
6 郭豫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2期
7 王华军,陈金水,陈小明,吴天敏,许昌声,谢良地;阿霉素致大鼠心衰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变化[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2年03期
8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吕海涛;邹迪新;吴泽明;王萍;刘莲;吴修红;;CCL_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6期
9 于欢;黎莉;梁琼麟;王义明;李平;罗国安;;代谢组学应用于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J];色谱;2011年04期
10 马靖华;刘晓莺;王晓亮;;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芝婷;代谢组学在疾病预测诊断以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永艾;王宠林;王正中;苗德林;;利福平和异菸肼的肝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防痨通讯;1987年01期
2 蔡大伟;侯艳宁;吴红海;胡玉钦;;利福平、异烟肼合用与单用时的肝毒性比较[J];华北国防医药;2009年02期
3 薛洪源,侯艳宁,刘会臣;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致肝毒性增加机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年06期
4 邓万俊;抗生素诱发的肝毒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年05期
5 傅大干,蔡方成;丙戊酸药物肝毒性的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04年03期
6 许建明;重视对药物肝毒性的临床监测[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8期
7 贾继利,姚宏;异烟肼的代谢活化与肝毒性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年03期
8 李兴悍;可能导致肝毒性的抗生素[J];中国药业;1997年03期
9 颜江瑛;张阳德;;酮康唑相关的肝毒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年09期
10 王建刚,王淑英,赵建龙,吴银萍,王学廷,王向红,王晓兰;氧氟沙星联用抗结核药肝毒性的实验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耿兴超;沈连忠;李波;王军志;;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李玉凤;吴纯启;廖明阳;;细菌脂多糖对氯丙嗪肝毒性作用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沈冲;裘虹霞;李卉;孟琴;;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用于利福平和异烟肼肝毒性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4 施畅;吴纯启;廖明阳;原野;曹安民;;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HDP的肝毒性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卓;;干细胞源性肝细胞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马小超;屠曾宏;;ZT-1的肝毒性评价及其对P450表达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添光;王以美;赵君;夏明钰;池岛乔;彭双清;;Nrf2/ARE信号通路对异烟肼肝毒性的保护效应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曾含清;张琼;彭文兴;;阿托伐他汀肝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心血管药物安全应用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韩玲;肝毒性监测应贯穿于药物研发全程[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阿胜;肝毒性 药物的致命伤[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董江萍;FDA与企业合作进行药品肝毒性预测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冲;肝细胞凝胶包埋培养用于药物肝毒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廖艳;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施畅;抗乙肝病毒药物Bay41-4109的肝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4 傅大干;丙戊酸肝毒性高危因素作用机理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朱庆;束缚应激加重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玉凤;细菌脂多糖对氯丙嗪、Z24肝毒性作用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吴月婷;体外肝细胞培养用于西药肝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9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4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