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本文选题: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分析 ; 参考:《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年数据库中筛选出519例严重ADR病例,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519例严重ADR病例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发生严重ADR的比例很高,占75.3%。引起严重ADR的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抗肿瘤药物153例(23.25%),抗生素118例(17.93%)和中药注射剂41例(6.23%)。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是发生严重ADR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危险因素。发生严重ADR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占76.75%。严重ADR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为用药当天,甚至用药后几分钟,最长的993天。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系统均有累及,累及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比例最高,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部分病例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严重ADR的认识,一旦发生ADR应积极采取对症治疗,避免进展为严重ADR,同时要加强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519 cases of severe ADR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ata base of Anhui Provincial Center for Monitor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in 2012 by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among the 519 cases of severe ADR,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DR in the middle and old aged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ld was very high (75.3%). Among the drugs causing severe ADR, 153 cases (23.25%) were antitumor drugs, 118 cases (17.93%) were antibiotics and 41 cases (6.23%) wer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jections. Combined use of multiple drugs i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severe ADR. The most common route of severe ADR i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76.75. There wa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time of severe ADR, the shortest was on the day of medication, even a few minutes after medication, and the longest time was 993 day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diverse, most of the systems were involved, the proportion of systemic damage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skin and its adnexal damage, and most of the cases improv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edical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evere ADR, and should take active treatment to avoid the progression to severe ADR.The monitoring of AD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level of rational use of ADR should be raised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分类号】:R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铁英;;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8年06期
2 王刚;谷容;刘彬;;39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6年05期
3 陈宇星;冯淑玲;孙红;;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02期
4 杨玉芳;唐双意;吴春晓;陈龙英;刘滔滔;;60例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杨玉芳;刘滔滔;吴春晓;陈龙英;唐双意;;克林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86例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黄萍;汪娟;;30399例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11期
7 姜攀;;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物不良反应237例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2年11期
8 杨大亮;冯丰凑;;药品不良反应174例报告分析[J];当代医学;2013年13期
9 王珏;洪向东;陆慧晶;张敏;曹毅;李颖;;87例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7期
10 于金玲;魏亚伟;;2011—2013年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住院药房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变玲;杨世民;尤海生;蓝夏璐;魏芬;;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心脑血管用药不良反应与药品品种间聚类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英;张汝倩;;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肝硬化的临床观察[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3 王可耀;黄赛杰;徐佳骏;;2010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析[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4 张佐慧;;儿科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5 黄富宏;李蕾;刘艳秋;吴佳维;;2010-2011年7月至12月某院抗菌药物利用分析[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6 王辉;;2009-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张民;李秀娟;顾万红;;夫西地酸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分析[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8 刘军刚;;临床药师参与1例地高辛中毒患者治疗实践及体会[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9 高锦莲;倪角角;杨秀娟;;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服药护理[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萌;宋金春;;警惕吉西他滨联合肺部放疗致中度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A];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婵娟;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冯变玲;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心脑血管用药ADR关联模型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杰;某医院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合理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2 王晓娇;益心宁神片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镇静催眠作用机制初探[D];辽宁医学院;2013年
3 石会;木芙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性能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4 罗密;替米沙坦片溶出度与药动学相关性及受胃pH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李丽;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脾胃虚弱证)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唐太春;长强穴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叶青;和解汤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罗美俊子;地肤子的有效成分对HaCaT细胞周期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尹玲桃;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细胞模型的建立及中药保护作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张彦辉;寿胎丸低极性组分的GC-MS分析及安胎作用药效基础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峰,熊慧瑜;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年02期
2 陈吉生,杨泽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规范介绍[J];中国药房;2005年07期
3 方淑贤;规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与对策[J];医药导报;2005年06期
4 陈永法,邵蓉;日本药品不良反应被害救济制度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5年10期
5 李龙;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简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1期
6 泽碧;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方法的探讨[J];西藏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7 李俊峰,周学江;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年07期
8 焦艳玲,田野;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2005年06期
9 陈志高;浅谈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年04期
10 卢军锋,朱晓卓;试论药品不良反应的警示义务[J];上海医药;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立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颜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与展望[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3 杜有功;;近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进展[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郑亚杰;;药品不良反应109例报告分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5 刘花;杨世民;冯变玲;;美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简介及对我国的启示[A];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张彦丽;桂月;刘文娜;华国栋;;8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陈圆圆;丁辉华;;我院2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师伯省;;15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9 陈武;应景艳;;28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10 吕世文;;2009年1-6月份金华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新医药卫生改革与药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药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周春香 实习生 施佳丽 记者 李公阳;杭州去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500例[N];杭州日报;2007年
2 见习记者 鲍蔓华;进一步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龚毅;重庆出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规定》[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郭宇华邋钟百川 梁团 王洪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向农村延伸[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林国洪;莆田秀屿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王可太 金卫松;定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不断完善[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廖九伦;建阳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取得成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记者 郑伟;哈前三季度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844例[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9 记者 茹捷;我市今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1695份[N];闽东日报;2008年
10 吴斌 申石轩;深圳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现“三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登笑;药品不良反应补偿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芬;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叶小飞;基于自发呈报系统与循证医学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冯变玲;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心脑血管用药ADR关联模型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小玲;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郭晓莺;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及监测的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蔡敏女;关于建立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的探索与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郗红琦;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易彦辰;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朱舒兵;重庆市2004-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及评价[D];重庆大学;2008年
7 翁三川;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8 蔡本源;论药品不良反应的救济[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邹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黄传海;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架构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1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5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