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Angiopep-2修饰核-壳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发布时间:2018-07-29 07:42
【摘要】:目的制备angiopep-2修饰核-壳结构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ANG-MSN-LP),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Stober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改进了溶液吸附法来制备载紫杉醇(PTX)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PTX),然后以载紫杉醇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为核,运用自组装和薄膜水化法构建核-壳结构的angiopep-2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ANG-MSN-LP-PTX),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MTT)法考察载体对人脑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C6的细胞毒性,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研究载体对紫杉醇的跨膜转运能力和对C6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粒径为(94.61±3.91)nm[PDI(0.085±0.01)],比表面积(SBET)为425m2·g-1,孔容积(Vp)为0.37 cm3·g-1,孔径3.5 nm。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紫杉醇的饱和溶液中反复吸附7次时达到平衡,载药量高达11.1%。Angiopep-2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分布均一,无团聚现象,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106.37±3.76)nm[PDI(0.14±0.02)],并且在0~10μg·m L-1范围内对HBMEC和C6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Angiopep-2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体外释药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达到75.5%,突释现象降低,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跨膜血脑屏障转运12 h后,对紫杉醇转运率高达10.74%;在细胞周期实验中,使C6细胞滞留在G2-M期细胞数比例为(40.92±6.20)%,显著高于各对照组数倍。结论 Angiopep-2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是一种优良的递药载体并有望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可有效提高药物载药量,值得应用和借鉴。
[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mesoporous silica lipid capsule nanoparticles (ANG-MSN-LP) modified by angiopep-2 and evaluate them in vitro. Methods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 were prepared by Stober method. The solution adsorption method was improved to prepar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PTX),) loaded with paclitaxel (PTX) and the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aclitaxel (paclitaxel) were used as the core. Core-shell angiopep-2 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 lipid capsule nanoparticles (ANG-MSN-LP-PTX) were constructed by self-assembly and membrane hydration. The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were investigated by dialysis bag method.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carrier to (HBMEC) and C6 in human micro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was investigated by thiazolyl (MTT) assay. The effect of the vector on the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of paclitaxel and the cell cycle of C6 cells was studied by establish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model in vitro. Results the size of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as (94.61 卤3.91) nm [PDI (0.085 卤0.01)],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SBET) was 425m2 g-1, pore volume (Vp) was 0.37 cm3 g-1, pore size was 3.5nm. When th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ere adsorbed repeatedly in the saturated solution of paclitaxel for 7 times, the drug loading was as high as that of 11.1%.Angiopep-2 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 lipid capsules. The particle size was (106.37 卤3.76) nm [PDI (0.14 卤0.02)], and had good safety and biocompatibility for HBMEC and C6 cells in the range of 0 ~ 10 渭 g m ~ (-1). The cumulative release rate of Angiopep-2 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 lipid capsule was 75.5 in vitro, and the sudden release was decreased. The rate of paclitaxel transport was as high as 10.74 after 12 h of transmembrane blood-brain barrier transport, and in the cell cycle experiment, the proportion of C6 cells in G2-M phase was (40.92 卤6.2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0.92 卤6.20). Conclusion Angiopep-2 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 liposome nanoparticles is an excellent carrier for drug delivery and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glioma. Repeated saturated solution adsorp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drug loading 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reference.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4089;8147336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Z13H280001)
【分类号】:R9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瑜;韩玉鑫;申有青;;自组装型紫杉醇键合物前药的合成与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3年02期

2 李剑峰;蒋晨;;脑胶质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5期

3 杨渊;毛庆;;MicroRNAs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3年03期

4 邵云;俞向荣;吴一平;姚建社;羊正祥;;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用于脑胶质瘤靶向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5 张小文;吴静;;转铁蛋白与RGD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价[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7期

6 董翔;常庚;;Angiopep-2与转铁蛋白共修饰脂质体跨血脑屏障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7 权毅;;转铁蛋白修饰共载阿霉素与蒽贝素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评价[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年11期

8 龚锐;李胜英;黎云燕;;pH敏感多肽修饰载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J];华西药学杂志;2015年02期

9 施伟;张占洁;袁茵;邢恩明;秦铀;彭振军;张志平;杨坤禹;;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Preparation of Docetaxel-loaded PLGA Nanoparticles by Nanoprecipitation Method[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13年05期

10 缪伟锋;吴一平;喻永涛;姚建社;羊正祥;;载多烯紫杉醇的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脑胶质瘤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富偈;苯硼酸修饰的高分子基因载体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启明;基于聚谷氨酸构象转变构建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及其抗黑色素瘤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陈晓宇;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标本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125a-5p在GBM中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刘洋;RVG29修饰脑靶向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王强;新型药物载体LyP-1-MWNTs应用于胰腺癌淋巴转移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邵X;靶向聚合物胶束用于小分子药物的脑内递送[D];复旦大学;2013年

7 王晶;富含硼酸的蛋白纳米粒子的构建与抗肿瘤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刘宝仓;分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药物缓释和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姜新义;功能小分子修饰的长循环碳酸酯纳米粒对脑胶质瘤分级靶向递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郑晓新;纳米无定形磷酸钙应用于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俪梅;抗人CD105鼠单克隆抗体、紫杉醇高分子聚合体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2 施伟;包载多西他赛PLGA纳米粒体外增加肺腺癌A549细胞和鼻咽癌CNE-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袁美娟;近红外光照射碳纳米管靶向特异性热消融卵巢癌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余云霓;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PLA-TPGS载药纳米粒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储敏;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修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黄向华;TAT肽—阿霉素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初步实验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安涛;高纯二氧化硅联产无水氟化氢铵新工艺开发及工艺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林霞;Angiopep-2修饰的脑靶向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张丽;用于肿瘤诊断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郝永伟;共载阿霉素和EGFR siRNA的PLGA脑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抗神经胶质瘤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2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3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学骜;刘长利;钱斯文;吴晓森;王建方;吴文健;;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薄膜制备及其组装化学[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5 马劲;杨正龙;屈小中;杨振忠;;超双亲透明介孔二氧化硅涂层[J];科学通报;2006年14期

6 党文修;韩书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杨娜;朱申敏;张荻;;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8 侯秀红;;X射线衍射V_2O_5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分散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赵娜;魏坤;陈晓峰;李像;郭武生;舒丽君;吴远;曾晓峰;;聚乙二醇-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0年01期

10 庞雪蕾;唐芳琼;;利用廉价硅酸盐为硅源合成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4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金桂;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大洲;两种形态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及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娜;多级孔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邓绍新;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D];南开大学;2014年

10 李娟;多孔二氧化硅系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伍宏玉;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改性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巧红;垂直介孔二氧化硅通道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4 梁静霞;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亚荣;苯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彦伟;以联二萘酚和苯甘氨酸衍生物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微孔和介孔二氧化硅[D];苏州大学;2012年

7 蒲云月;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8 吕莉丽;贵金属/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段杨杨;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包覆金纳米棒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杨冲;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银的负载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1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151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