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载平阳霉素离子交换型微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7 16:41
【摘要】:目的探讨载平阳霉素离子交换型微球(PYM-MS)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兔颈外动脉为实验模型,分别注射平阳霉素溶液(PYM)和PYM-MS。于2,5,10,20,40,60,90,120 min依次取血,处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平阳霉素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PYM-MS组与PYM组相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降缓慢;PYM-MS组Cmax(11.62±2.66)mg·L-1较PYM组的(58.96±4.51)mg·L-1小(P0.01);PYM-MS组与PYM组的AUC分别为(221.06±31.33),(791.98±55.30)mg·L-1·min(P0.01);PYM-MS组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0-60 min)延长,2组分别为(22.29±1.52),(14.20±1.24)min(P0.01)。结论 PYM-MS有缓释作用,外周血药浓度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ion exchange microspheres (PYM-MS) loaded with pingyangmycin in rabbits. Methods 12 healthy adult Japanese white rabbits, half male and half femal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6 rabbits in each group.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odel. (PYM) and PYM-MSwere injected into pingyangmycin 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2 m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ingyangmycin was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was plotted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PYM group, the decrease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 in PYM-MS group was slower than that in PYM-MS group (11.62 卤2.66) mg L-1, compared with that in PYM group (58.96 卤4.51) mg L-1 (P0.01). The AUC of PYM-MS group and PYM group were (221.06 卤31.33), (791.98 卤55.30) mg L-1 min (P0.01) and (22.29 卤1.52), (14.20 卤1.24) min (P0.01 in PYM-MS group and (22.29 卤1.52), (14.20 卤1.24) min (P0.01 in PYM-MS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YM-MS has slow release effect and low drug concentr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项目(2009ZX09310-001)
【分类号】:R9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袁惠燕;张苑;范田园;;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2 梁丽芸;郭俊;谭必恩;;5-氟尿嘧啶明胶微球的制备、表征及释药性能[J];广东化工;2009年05期

3 高庆红,郑根建,王昶光,周岚,温玉明,王昌美,侯世祥;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4 刘作勤;经导管栓塞术[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年03期

5 郑江华;陈开;;平阳霉素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1658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6 柳怀玉;洪花;吕伟;张晓红;高扬;韩冰;;平阳霉素PLGA微球鼠体内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12期

7 贾子昌;李选;董国祥;范田园;翟国钧;韩金涛;曲雯;;载平阳霉素的离子交换型微球栓塞兔颈外动脉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8 石拯拯;敖国昆;;带药微球缓释栓塞制剂的研究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惠燕;张苑;范田园;;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2 彭玮;张秀英;李睿;;酒石酸泰乐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初步考察[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肖玉鸿,吴红,刘宏伟,陈书军,李飞,吴道澄;rhBMP-2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4 赵鑫;;可生物降解材料微球的研究进展[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吴海燕;谢瑞娟;;可生物降解型载药微球的研究进展[J];国外丝绸;2007年04期

6 冷其艳;徐慧高;许会贤;;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7 吴都督;陈稚;陈戊生;卓东玲;韩广信;刘小柳;周晓莹;黎永坚;母丹;赖丽嫦;;欧巴代包覆介孔SBA-15药物载体的制备及缓释作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萨尔阿;卢晓静;崔代超;关海涛;吕天石;张水生;闫子光;宋莉;邹英华;范田园;;载阿霉素离子交换微球的制备及性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4期

9 王洋;吴江;;小儿血管瘤的药物治疗[J];河北医学;2011年01期

10 高庆红,郑根建,王昶光,周岚,温玉明,王昌美,侯世祥;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志军;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和分子靶向制剂治疗肝癌的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高庆红;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研制及其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基础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曹殿波;永久性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吴清;槐定碱靶向微球给药系统的研制及其药动学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孙瑞雪;明胶微球和明胶基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6 李雪华;锑矿区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梅,左中孔;平阳霉素致肺毒性反应及其防治(附8例报告)[J];癌症;1989年02期

2 袁惠燕;张苑;范田园;;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3 李维新,高国栋,梁秦川;显影固体栓塞剂含钡明胶微球的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9期

4 张严之;李奎锋;黄婷;黄锐;康云清;尹光福;;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5-氟尿嘧啶-吲哚美辛-聚乳酸缓释微球[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1期

5 周莉;吴奕光;罗仲宽;刘波;廖传东;张念;;阿司匹林-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释药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2期

6 容建华;段泰炜;温鸿戈;屈小中;;热磁双重响应性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0年04期

7 罗华丽;黄岐善;张秀娟;;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药微球的制备[J];广州化工;2010年02期

8 野战涛;牛爱国;张玉斌;王洪彬;;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7年01期

9 郑俊鸿;李林芬;林静霞;李建宏;肖诺茵;;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6年01期

10 孟康;王贺伟;;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182例疗效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呈志;达那唑海藻酸钠微球用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桂兰,胡晋红,李珍;氟氧头孢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高连用,李全胜,陆榕,刘昌孝;乙氧苯柳胺的测定及其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林成仁,王敏,刘建勋;前列安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华男科学;2000年02期

4 李洪敏,刘蔚,王巍,冯端浩,王仲元,李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人体内药代动力学[J];现代科学仪器;2000年03期

5 张力,陈淑娟,杨毅梅,张晓娟,龚培力,曾繁典;果糖1,6二磷酸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夏运岳,潘建新,顾振纶;美洛昔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年02期

7 孙涛,宋坤改,林赴田,刘忠敏,姜国华;地红霉素药代动力学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1年02期

8 刘秀文,杨奎,汤仲明,窦桂芳,朱宝珍,雒蓬轶,王若竹;猕猴单次及多次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后的药代动力学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J];生物技术通讯;2001年01期

9 谢海棠,黄晓晖,孙瑞元;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1年04期

10 刘晓红,张兰桐;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测定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景峰;;药物相关基因多态型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许景峰;;药物相关基因多态型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刘昌孝;高连用;李全胜;;舍他斯汀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李健伟;马士盐;;抗白血病药物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报告[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在震;祝春浩;;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李迎;张振清;阮金秀;;大鼠静脉给全氟三丁胺乳剂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毕学智;孟志云;窦桂芳;;乐福昔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王丽;;儿童药物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姜华;;小儿麻醉群体药代动力学应用研究进展[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静;郑恒;钱振宇;刘心霞;袁世英;毋丹;曹翠玲;陈汇;;来托司坦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熊昌彪;眼用中药亟须加强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欧慧敏;药代动力学彰显新药转化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环孢素A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以药代动力学为主线的新药成药性的临床前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王宝龙;健能隆F-652海外临床研究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记者白毅;中国医科院生技所构建药物研究平台成效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董智;微剂量给药 新药开发的加速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编译 李勇;新药开发的五“R”原则[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0 Emilly;单剂量布地奈德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告捷[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盖芸芸;多组分中药物质组溶出及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鲁丹丹;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孔琦;噻吩诺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姜志平;长春地辛群体药代动力学:ABCB1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差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王淑萍;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谢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标记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刘会臣;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反式氧去甲基曲马朵的药代动力学立体选择性和性别差异[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10 刘小光;利福平和rifabutin药代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琪;伊潘立酮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汤飞飞;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在位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宋艳霞;重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张志涛;吡拉西坦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5 邓丽莉;纳美芬人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滕艳妮;莫吉斯坦药代动力学及体内代谢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娟红;高原环境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基础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廉江平;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钟玲;阿德福韦前药药代动力学及组织的分布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何颖娜;注射用异丙叉景酮糖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0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170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