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抗伊马替尼和苏尼替尼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

发布时间:2018-11-10 21:46
【摘要】:蛋白激酶在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其为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则成为近年药物研发的热点。已上市药物已经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其较传统治疗药物的优越性,部分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线用药。但是随着这些药物的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心脏毒性。TKIs引起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17,38,45,46],一经发生,对患者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TKIs导致的心脏毒性机制及其有效对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已经报道具有心脏毒性的TKIs药物有伊马替尼,苏尼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等,实验研究显示,在离体培养心肌细胞和整体动物模型上,伊马替尼(Imatinib,IM)和苏尼替尼(sunitinib,SU)均可导致明显线粒体功能异常[21,22],目前引起上述线粒体损伤的细胞内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有实验表明伊马替尼会诱导离体培养的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NRVMs)中PKCδ表达水平明显增加[12]。已知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 PKC)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跨膜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迄今,已鉴定出至少10种PKC亚型(异构体),依据它们的结构与激活机制分为三类:传统型PKC(cPKC,包括α、βI、βII和γ),新型PKC(nPKC,包括δ、ε、π和θ),非典型PKC(aPKC,包括ζ、/λ)。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PKC各亚型的过度激活参与了各种心脏疾病[20,31]。有研究表明,激活PKCδ会导致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激酶激活,这抑制了丙酮酸脱氢酶和ATP再生并且还会触发细胞坏死[12,13,10];因此,我们假定,PKC过度激活可能是此类药物产生心肌细胞毒性的重要途径。为验证我们的假设,本实验利用离体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RVMs),研究PKC抑制剂或抑制肽(主要研究心肌中富含的cPKCs和nPKCs中的PKCδ、ε亚型)对TKIs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IM)和苏尼替尼(Sunitinib,SU)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研究对阐明TKIs类药物心脏毒性机制、防治心脏毒性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研究cPKCs和PKCδ、ε亚型抑制剂或抑制肽对IM和SU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方法: 新生1-2天SD大鼠,分离心室肌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培养三天,首先分别孵育不同浓度的IM(2、5、10M)和SU(1、5、10M),在48h用ATP检测试剂盒和FLUOstarOmega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胞内ATP的含量,72h用LDH检测试剂盒和FLUOstar Omega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胞外LDH释放量,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然后,观察非选择性、选择性PKC抑制剂或抑制肽对IM和SU细胞毒性的影响。实验数据均用OriginPro8.6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n代表实验重复次数。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IM和SU对NRVMs的毒性作用 不同浓度IM(2、5、10M)和SU(1、5、10M)与NRVMs孵育48h细胞内ATP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减少,72h检测的LDH释放量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 分别孵育10M的IM和SU,于24、48及72h三个时间点检测细胞内ATP的含量,LDH释放量以及MMP变化。结果显示, IM和SU组的ATP含量于48h明显降低,约为对照组含量的50%,72h含量继续下降,只有对照组含量的20%;LDH的释放量在48h IM和SU显著升高,72h释放量继续升高,IM组是对照组的两倍,SU组是对照组的三倍。MMP测量显示,在24h,IM和SU组MMP均明显降低,IM组降低到对照组的50%,SU组降低到对照组30%,48、72h MMP呈继续降低趋势。 上述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NRVMs上,IM和SU能够产生明显心肌细胞毒性,并且毒性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从检测的指标上看,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是最早出现的毒性表现。 (2)非选择性PKC抑制剂Bis-1对IM和SU毒性的影响 在NRVMs中,Bis-1(100nM)分别与IM(2、5、10M),和SU(1、5、10M),孵育48h检测ATP含量,孵育72h检测LDH释放量。单独孵育Bis-1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加入Bis-1使三个浓度下IM和SU组的ATP含量和LDH释放量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单独孵育Bis-1对MMP无明显影响,Bis-1与IM或SU共孵育可显著逆转所有浓度MMP值的下降。透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 IM和SU引发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多数线粒体产生空泡、肿胀或髓样化改变。而共同孵育Bis-1的IM和SU组细胞中线粒体恢复正常形态。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非选择PKC抑制剂Bis-1对IM、SU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有拮抗作用。 (3)选择性PKC抑制剂或抑制肽对IM和SU毒性的影响 G6976是cPKC抑制剂,G6976(100nM)与IM或SU共孵育并不影响MMP值、 ATP含量以及LDH的释放。同样,高选择性PKC抑制肽(500nM)对IM和SU引发的上述指标改变无明显影响,表明传统型PKC亚型抑制不能对抗IM和SU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Rotterlin是PKC选择性抑制剂,单独孵育Rotterlin(500nM)不影响MMP值、 ATP含量以及LDH的释放,但Rotterlin可完全取消IM和SU引起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选择性PKC抑制肽(500nM)亦可显著对抗IM和SU导致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而其乱码对照肽不能对抗IM或SU导致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表明选择性抑制新型PKC和PKC对IM和SU的心肌细胞毒性具有明显预防作用。 为进一步确认Rotterlin和PKCε抑制肽预防心肌毒性的作用,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了细胞线粒体亚显微结构。与IM引发的线粒体改变明显不同的是,Rotterlin与IM共孵育线粒体亚显微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空泡、肿胀或髓样化改变;PKCε抑制肽存在下,IM虽然引发部分线粒体空泡化,但未见髓样化改变。Rotterlin和PKCε抑制肽对SU引发线粒体改变具有与IM相似的保护作用。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择性抑制PKC δ和ε亚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IM和SU的心肌细胞毒性,而传统型PKC亚型抑制不能对抗IM和SU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 结论: (1) IM SU能够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并且毒性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是最早出现的毒性表现。 (2) PKC非选择性抑制剂Bis-1对IM、SU导致的心肌细胞毒性具有抑制作用。 (3)选择性新型PKC(而不是传统型)抑制可显著对抗IM和SU所致的细胞毒性。结果提示TKIs的心脏毒性机制可能与其新型PKC亚型活性增高有关,抑制这些PKC亚型可望有效防治TKIs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明清;心肌细胞再生和腔室重塑[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2年01期

2 李娜;;心肌细胞可以再生[J];科技导报;2009年08期

3 薛惠文;章静波;;人类心肌细胞的更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07期

4 崔晓兵;;人类成年心肌细胞可以更新[J];生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5 苏倩文;;心肌细胞可以再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3年05期

6 周亮 ,曾晓荣,杨艳,刘智飞,李妙龄,裴杰;豚鼠心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年02期

7 万朝敏,俞红吉,吴泰相,高云钦,周密,邓建军,王正荣;免疫损伤对离体培养心肌细胞力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8 贾士东,修瑞娟;心肌细胞功能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0年03期

9 何作云,刘健;心肌细胞核钙信号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2年02期

10 张家平;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与心肌细胞效应[J];重庆医学;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保国;赵萍;张文杰;;钼对培养心肌细胞存活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2 房亚东;黄跃生;党永明;张家平;张东霞;宋华培;张琼;;上调微管相关蛋白4对缺氧早期心肌细胞活力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唐陶;王世骐;庄茁;;基底应变对心肌细胞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作云;刘健;王培勇;;心肌细胞核钙信号的研究[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5 何作云;刘健;;心肌细胞核钙信号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宋新爱;林元喜;樊小力;;心肌细胞的纯化[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刘兴茂;陈昭烈;刘红;熊福银;;心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熊江辉;李莹辉;聂捷琳;张晓铀;丁柏;;槲皮素对回转条件下心肌细胞—氧化氮合成的影响[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阳冬梅;吴才宏;程和平;;钙调蛋白对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调节作用[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黎;荷兰培育心肌细胞取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编译 晓鱼;人类心肌细胞可再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孙国根;心肌细胞的形成和再生有望被诱导[N];中国医药报;2012年

4 吴伟农;心肌细胞能自我修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陈丹;移植的人体细胞可与豚鼠受体心肌同步跳动[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胡德荣;心肌细胞能体外培养[N];健康报;2002年

7 杨洋;骨髓细胞生成心肌细胞[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吴理茂 李连达;中药在心肌细胞移植中的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急性心梗治疗获重要突破 心肌细胞可以再生[N];中国保险报;2003年

10 记者 张晔;基因调控让坏死的心肌细胞“复活”[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东栋;硫化氢提高Cu/Zn-SOD和Mn-SOD活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徐磊;MMI-0100通过对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MK2的抑制作用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牟永潮;基于纳米材料再造心肌组织生物学评价与心梗治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娜;PDE5抑制剂Sildenafi1对心梗后心衰线粒体能量代谢保护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陈亮;miR-199a对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的调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王晓丽;附子人参配伍对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肖剑锋;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缺氧心肌细胞钙稳态的保护作用[D];汕头大学;2011年

8 张翠翠;MG53调节心脏辅助亚基KChIP2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在心电稳态调节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张海彬;miR-71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位庚;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及通络干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丽;硫化氢后处理对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2 黄玉洁;miR-218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细胞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品雅;华蟾毒精对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钙瞬变和收缩力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刘洋;野蔷薇苷对H_2O_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朱燕梅;银杏叶提取物保护心肌细胞抗氧化损伤及其基于Keap1/Nrf2/ARE通路的作用机制[D];成都医学院;2015年

6 刘莉;心肌细胞TLR4促进心梗后心脏炎症反应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7 卢杏;体外转染CyclinA2基因对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8 窦梦怡;缺氧时心肌细胞自噬的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兰晓东;微管解聚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微管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李熠;TGR5在高糖诱导小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3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323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