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大分子物质的途径,它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包裹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及其它大分子物质,再运送到溶酶体中降解成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等基本单元,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能量循环。肿瘤是最早发现与自噬相关的疾病之一。然而,自噬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却尚无定论。一方面,自噬可促进肿瘤生存并维持其活性,帮助肿瘤细胞抵御低氧、营养缺乏、DNA损伤和氧化应激等不利环境;另一方面,自噬也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死亡的途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NF-κB是另一种在肿瘤的形成和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它可以通过上调IAPs家族蛋白、Bcl-2家族蛋白、JNK、c-FLIP等与细胞存活、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或诱导凋亡抑制基因过表达而发挥抗凋亡作用。许多肿瘤细胞中均存在NF-κB的持续高表达及IκBα的突变失活或降解异常,导致上调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使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因此,通过阻滞NF-κB活化已成为治疗某些肿瘤的新策略。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研究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中提取的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 DHA)是青蒿素类药物在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物。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二氢青蒿素具有良好和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也表明,二氢青蒿素对肺癌(Lewis)、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以及白血病(K562,HL60)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我们最近又发现二氢青蒿素能显著诱导多株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反应。关于二氢青蒿素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的作用还未见报道,其具体机制更不甚清楚。本论文选取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株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NF-κB通路在二氢青蒿素诱导肿瘤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机制。 结果: 1.DHA诱导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发生自噬 RPMI8226细胞经DHA (10μM,20μM,40μM)作用24h后,自噬标志蛋白LC3-Ⅱ型的表达明显上调,p62的表达下调,并且LC3蛋白由对照组的弥散状态变成明显点状聚集,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吖啶橙染色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发现,DHA (10μM,20μM,40μiM)作用24h后,RPMI8226细胞内酸性自噬泡的数量明显增加。细胞经氯喹(5μM,30min)预处理后,发现氯喹可增强DHA(20μpM,24h)诱导RPMI8226细胞内LC3-Ⅱ的表达水平。经DHA (20μM,24h)作用后,通过透射电镜也观察到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其中包裹有类似线粒体样内容物。通过Mitotracker Red对线粒体染色,分析LC3蛋白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发现DHA作用后两者共定位情况明显增加。 2.DHA通过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中NF-κB的激活导致自噬反应发生 2.1DHA抑制RPMI8226细胞内NF-κB的活性 RPMI8226细胞经DHA (10μM,20μiM,40μM)作用12h后,在全细胞范围内,IκBa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磷酸化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65的表达却基本保持不变;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DHA分别下调和上调p65蛋白的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对p65蛋白染色,发现正常细胞内p65弥散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DHA作用后,p65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EMSA分析的结果也显示,RPMI8226经DHA(10μM,20μM,40μM)作用12h后,NF-κB结合反应元件的能力逐渐下降。 2.2TNF-a逆转DHA抑制RPMI8226细胞内NF-κB活性的作用 在全细胞范围内,DHA (20μM)作用12h后分别造成iKBa蛋白累积的增加和磷酸化IKBa蛋白的减少;细胞经TNF-a (20ng/ml,30min)预孵育后,IKBa蛋白和磷酸化IKBa蛋白的水平分别发生下调和上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DHA单用分别减少和增加p65蛋白的水平;细胞经TNF-a预处理后,p65蛋白的水平分别发生上调和下调。EMSA分析也发现,单用DHA (20μM,12h)可抑制RPMI8226细胞内NF-κB结合反应元件的能力;细胞经TNF-a (20ng/ml,30min)预处理后,NF-κB结合反应元件的能力得到增强。 2.3DHA抑制NF-κB活性与诱导自噬反应的时效变化分析 时效分析的结果发现,RPMI8226细胞经DHA (20μM)作用12h后,磷酸化κBa蛋白的表达开始减少,同时IKBa蛋白累积增加;另一方面,自噬标志蛋白LC3-Ⅱ的表达一直到24h才明显上调。 2.4TNF-a逆转DHA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的自噬反应 RPMI8226细胞经DHA (20μM,24h)作用后,自噬标志蛋白LC3-Ⅱ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经TNF-a (20ng/mL,30min)预孵育后,DHA诱导的LC3-Ⅱ累积明显减少。另一方面,DHA (20μM,24h)处理可显著增加RPMI8226细胞内自噬泡的数量;细胞经TNF-a (20ng/mL,30min)预孵育后,DHA诱导生成的自噬泡数量明显减少。 2.5过表达p65逆转DHA诱导RPMI8226细胞内发生的自噬反应 通过慢病毒方法在RPMI8226细胞内表达p65质粒。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空白质粒相比,经慢病毒感染的RPMI8226细胞内p65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正常RPMI8226细胞和稳定表达p65质粒的RPMI8226细胞经DHA(20μM,12h)作用后,通过核质分离方法分别得到两种细胞的核蛋白,再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种细胞核内p65蛋白表达的变化。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DHA可分别下调两种细胞核内p65蛋白的表达,但是在表达p65质粒的RPMI8226细胞的核内,p65的水平还是较正常细胞显著上调。 再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种细胞经DHA作用后,自噬标志蛋白LC3-Ⅱ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梯度浓度的DHA (10μM,20μM,40μM)作用后24h后,正常RPMI8226细胞内LC3-Ⅱ蛋白出现累积;反之,在表达p65质粒的RPMI8226细胞内,DHA作用后LC3-Ⅱ蛋白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进一步对药物处理后的两种细胞进行AO染色,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内自噬泡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经梯度浓度的DHA (10μM,20μM,40μM)作用24h后,正常RPMI8226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明显上调;相反,在表达p65质粒的RPMI8226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未出现显著变化。 3.DHA抑制NF-κB活性导致自噬也发生在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结肠癌HCT116细胞和官颈癌Hela细胞中 DHA作用于NB4细胞(10μM)、HCT116细胞(5μM)和Hela细胞(5μM)24h后,三株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均出现累积增加;反之,预孵育TNF-α(20ng/ml,30min)后,DHA诱导LC3-Ⅱ蛋白的表达均出现下调。进一步对DHA处理后的三株细胞进行AO染色,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内自噬泡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DHA作用均可导致三株细胞内自噬泡数量的明显增加;反之,预孵育TNF-a后,DHA诱导生成的自噬泡数量均出现下调。 4.DHA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与活性氧(ROS)的过度产生有关 4.1DHA上调RPMI8226细胞内ROS的水平 RPMI8226细胞经DHA (10μM,20μM,40μM)作用15h后,采用DHE染色,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结果发现DHA作用后,细胞内ROS的水平明显发生上调。 4.2DHA抑制RPMI8226细胞内FHC和MnSOD的活性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梯度浓度的DHA (10μM,20μM,40μM)作用15h可明显下调RPMI8226细胞内FHC和MnSOD蛋白的表达。再通过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总SOD的活性,结果发现,经DHA (10μM,20μM,40μpM)处理后的PMI8226细胞内总SOD的活性呈梯度下调。 4.3TNF-a逆转DHA抑制RPMI8226细胞内FHC和MnSOD活性的作用 DHA(20μM,15h)单用可分别下调细胞内FHC和MnSOD蛋白的表达水平;反之,NF-a (20ng/ml,30min)预处理后,DHA对FHC和MnSOD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 4.4TEMPO逆转DHA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的自噬反应 DHA (20μpM,24h)单用可分别导致两株细胞内LC3-Ⅱ蛋白的累积;相反,细胞经TEMPO (2mM,30min)预处理后,DHA诱导LC3-Ⅱ的表达明显减少。进一步通过AO对经DHA和TEMPO处理后的RPMI8226细胞和NB4细胞进行染色,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两株细胞内自噬泡的数量。结果发现,DHA (20μpM,24h)单用可分别上调两种细胞内自噬泡的数量;反之,TEMPO (2mM,30min)预处理后,两株细胞内DHA诱导生成的自噬泡数量明显减少。 5.DHA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凋亡与NF-kB活性被抑制有关 PI单染的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经DHA (20μM)作用24小时后,凋亡率明显增加。细胞预孵育TNF-a (20ng/mL,30min)后,再用DHA处理,凋亡率显著减少。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①DHA诱导自噬反应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NF-κB活性引起的;②抑制NF-κB活性的作用是通过抑制IκBα蛋白的磷酸化降解,导致IκBα蛋白累积,从而阻滞p65的核转位而实现的;③抑制NF-κB活性造成下游调控细胞内ROS水平的关键酶类FHC和MnSOD的表达减少,从而上调ROS水平,并进一步引发自噬反应。 结论: 二氢青蒿素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主要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实现的,此过程与ROS的过度产生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钦辉;董晓芳;佟建明;鲍延娥;;胆碱生物利用率的评价及其在蛋鸡养殖中的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2012年09期
2 崔晓丽;朱元贵;陈晓春;;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3年04期
3 陈艾;熊励晶;马骄;童煜;毛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途径对胚鼠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10期
4 陈松峰;邵增务;;自噬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年04期
5 丁剑波;张佳莹;李秀惠;;细胞自噬在急性肝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3期
6 蔡红兵;刘金坤;范钦;李欣;;巨泡式死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7 于春艳;刘希;于春荣;张钰;苏静;刘玉和;康劲松;;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氧化应激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中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8 张甘霖;杨国旺;于明薇;王笑民;;自噬——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新方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9 于春艳;刘希;于春荣;张钰;苏静;刘玉和;李洪岩;;维生素K3诱导氧化应激经ERK信号途径介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10 丁可;王汉东;;自噬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Jianbin Zhang;Rui Cao;Tongjian Cai;Michael Aschner;Fang Zhao;Ting Yao;Yaoming Chen;Zipeng Cao;Wenjing Luo;Jingyuan Chen;;The role of autophagy dysregulation in manganese-induced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中册,墙报P1-P24)[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芹颖;快速老化小鼠SAMP8老化过程中自噬的改变以及mTOR信号通路功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晓星;免疫调节剂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肺纤维化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张幸鼎;DRAM1通过溶酶体调节自噬和细胞凋亡[D];苏州大学;2011年
4 芮琪;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内肽酶同工酶变化和特性及Rubisco降解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崔侨;冬凌草甲素诱导人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关系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6 段振玲;上皮性卵巢癌中自噬基因Beclin1的表达及其调控相关信号途径PI3K/PKB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列峰;小麦叶片中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及相关蛋白水解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曾梅;自我吞噬及mTOR信号在小鼠神经瘤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严立波;线虫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命运的决定与维持需要细胞自我吞噬,LSY-2和SUMO化修饰通路的协同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于春艳;内质网应激—自噬反应在维生素K3诱导人宫颈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婧娇;LRG-47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抗性调节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剑宏;自噬标志蛋白LC3与大鼠寿命的相关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涂芊茜;自噬在脂肪酸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关慧;酒精性肝病中蛋白酶体活性抑制与内质网应激间相关性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齐莹莹;自吞噬对脓毒症乳鼠心肌细胞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家雪;大鼠Map1LC3家族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亮;Necrostatin-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娄琨;BAM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脑靶向作用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侯玉杰;自噬在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李艳芳;饮食限制对雌性老龄大鼠抗衰老效应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35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