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B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9 17:50
【摘要】:B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属于GPCR家族中的分泌素家族,包括15种不同类型的受体,其在体内的天然配体为多肽类激素。B类家族GPCR在体内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其功能失调会导致肥胖症、癌症、神经性退化病、骨类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生,因此它们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靶标受体。虽然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对该类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当中,但是对该类家族全长受体结构尤其是激活态结构及受体激活机制的研究进展仍然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该家族如何与多肽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的理解。本论文将主要通过以下四章的内容阐明我们对该重大科研问题的新见解。在第一章引言中,我们概述了目前B类GPCR结构及生化研究现状,同时也阐述了该工作的亮点及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在论文第二章中,我们从具体B类GPCR入手,以胰高血糖素样肽I受体(GLP-1R)为研究对象,从功能学角度阐述GLP-1R的ECD在受体激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具体机制。通过运用全长受体突变、串联多肽、截短多肽和共表达等方法,我们发现分开表达的GLP-1R的ECD和TMD在全长多肽的激活下会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介导下游信号通路激活。进一步通过突变实验,证实了ECD与TMD的作用界面位于EC1(第一胞外环),EC2和EC3上。该发现颠覆了对传统B类GPCR“两域”激活模型的认识,提出B类GPCR的ECD和TMD在多肽激活过程中并非相对独立,而具有直接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因此该研究引起了对于B类GPCR激活时ECD与TMD如何相互作用及构象如何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在论文第三章中,我们以同属B类GPCR的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为研究对象,结合结构模型与突变实验,探讨了B类GPCR在激活态与非激活态之间转变的机制。研究发现,GCGR上位于TM5(第五跨膜段)、TM6以及连接两者的IC3(第三胞内环)上彼此相对的四个氨基酸(L329,L333,,M338和F345)形成一个疏水口袋,该口袋对维持TM6乃至整个受体的非活性构象至关重要,分别突变该区域的四个氨基酸,特别是突变位于TM6的F345和位于IC3的M338,单点突变即导致受体的非活性状态解除,产生较强的非依赖于多肽的自我激活效应。但是我们发现该激活机制只适用于GCGR。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TM6的T351、TM2的H177、TM3的E245和TM7的Y400形成一个非常保守的极性中心口袋(T351与Y400之间形成氢键,E245与H177之间形成氢键),破坏该极性口袋中的氢键作用会导致GCGR发生自我激活效应。基于上述结果,我们提出了GCGR激活的机制模型,即TM6被疏水区域和保守极性口袋固定在非活性构象,突变破坏这两个结构域会导致TM6向远离中心区域移动而处于激活构象。该极性口袋的重组在其他B类GPCR,如甲状旁腺激素受体(PTH1R)、血管活性肠肽I受体(VIP1R)、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受体I(PAC1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CRF1R)等中普遍存在。这一B类GPCR激活的通用机制拓展了我们对于B类GPCR激活与未激活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开发靶向这些受体的药物奠定了基础。在论文第四章中,我们以甲状旁腺激素受体(PTH1R)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该药物靶点的三维结构,希望能从晶体学角度回答关于B类GPCR激活机制的问题。由于全长PTH1R蛋白性质及表达量都无法满足结晶要求,因此我们首先从PTH1R跨膜段入手。为了得到被多肽激活的跨膜段受体结构,我们创新性的将PTH多肽串联在跨膜段受体的N端,并通过引入二硫键,筛选新型去垢剂等方法,使其处于稳定的激活构象。进一步通过优化表达质粒、纯化条件和结晶条件等等一系列优化改造,获得了表达性状良好,且维持受体激活态的融合蛋白及一些有希望的小晶体类似物,为进一步结晶以及靶向PTH1R的骨质疏松症小分子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凯,冯琦,金伯泉;CD/Ig融合蛋白研究及应用概况[J];中华内科杂志;2000年06期

2 张志祥,姚其正;融合蛋白—— 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J];药物生物技术;2001年01期

3 李大鹏,王莉,卫红飞,张培因,吴秀丽,万敏,王燕媚,王爱丽,杨世杰,王丽颖;热休克蛋白65-MUC1融合蛋白对小鼠干扰素γ产生细胞的诱生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4 曲梅花;于继云;胡美茹;王守训;黎燕;;人CD28-Fc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5 张荣媛;王静;李茜;王航雁;;融合蛋白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2期

6 何火聪;刘树滔;潘剑茹;陈躬瑞;饶平凡;;GST-TAT-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严世荣;闫莹;孙军;宗义强;王小波;屈伸;;TAT-EGFP融合蛋白对小鼠生物膜穿透性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8 马大龙,郭淑君,郑蕾,陈慰峰;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4融合蛋白[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9 杨和平,,黄宗之;融合蛋白的生产技术[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4年04期

10 廉德君,许根俊;一种改进的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强;黄智华;黄予良;覃扬;;rhEPO-L-Fc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生物活性分析及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基民;吕建新;;白细胞介素15/链亲和素融合蛋白的制备及活性测定[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3 孙益;葛霁光;;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可溶性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融合蛋白的表达[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杨振泉;刘巧泉;于恒秀;潘志明;焦新安;;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在转基因水稻叶片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丽华;王强;侯万国;;不同链接剂修饰的融合谷胱甘肽活性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荣智;汪世华;林文雄;;抗体与酶融合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忠华;丁元生;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38kD-16kD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A];2007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祖东;徐春晓;黄国锦;姚立红;陈爱君;朱宏建;刘沐荣;张智清;;TNFRI∶IgGFc融合蛋白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先俊;刘方欣;黎波;周辉云;王琴琴;;胸腺素α1与复合α干扰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燕凌;;酶(蛋白)融合技术研究[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敏丽 通讯员 潘越;中国医药城首批融合蛋白试剂出口[N];泰州日报;2010年

2 吴红梅;我省首批融合蛋白试剂出口美国[N];新华日报;2010年

3 金陵;融合蛋白试剂首次出口美国[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记者 毛黎;美开发出癌症治疗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5 常丽君;线粒体融合蛋白2决定细胞生死[N];科技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沈季 记者 张兆军;抗肿瘤融合蛋白进入临床试验[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刘宁春;一种有效治疗冠心病的融合蛋白发现[N];科技日报;2009年

8 ;吉大抗肿瘤生物工程新药进入临床试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毛磊;新型抗流感药物有望面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曹丽君;英研制出新型抗流感药物[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星;赭曲霉毒素A纳米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性能及分子作用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吴芩;Npu DnaE intein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和蛋白质双模式成像探针的制备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司成业;基于融合蛋白构建智能超分子组装体[D];吉林大学;2016年

4 范季瀛;候选药物重组融合蛋白VAS-TRAIL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高冬芳;纤维素酶作为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应用及其分泌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宋琳琳;Ub-HBcAg-CTP融合蛋白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刘宝平;家蚕表达的霍乱病毒B亚基融合蛋白防治1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周小虎;线粒体融合蛋白2在肝细胞肝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陆远;EGFR靶向单链抗体制备及介导siRNA内化NSCLC细胞的生物学效应[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10 黄莹;基于iRGD肽的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靶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鲨鱼TBC1D15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文慧;IL1Rα-HSA融合蛋白高表达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爽;羰基还原酶的融合表达及固定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4 郭海强;p53~(N239S)蛋白的表达与纯化以及癌基因Kras~(G12D)与p53~(236S)促进小鼠罹患肺癌[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胡湘云;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银阁;荧光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载体的构建[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彭金秀;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致T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及融合蛋白AEMD和LT70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5年

8 马巧丽;B.melitensis外膜蛋白Omp25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9 宋琳;自噬协同泛素化降解机制下调E2A/Pbx1融合蛋白抑制B急淋白血病细胞的生长[D];苏州大学;2015年

10 赵焕荣;野蚕丝素含RGD肽段的制备及其细胞粘附、增殖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9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369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2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