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PAC-1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9-02-22 10:32
【摘要】:癌症的致死率已排名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全球新患癌症人数为1010万,死亡数620万,到2008年,数字分别上升至1266万和756万,而到2015年,估计将有1500万人新患癌症。对于癌症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迫在眉睫,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癌症的发病机制。目前,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是抗癌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基因编码调控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Caspase-3在细胞凋亡中担任凋亡执行因子,通常情况下,caspase-3以低活性酶原Procaspase-3的形式存在,只有当Procaspase-3被活化后才能发挥功能,Procaspase-3在大部分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细胞,,所以,Procaspase-3的激动剂成为抗肿瘤的药物研究的靶点之一。PAC-1(procaspase-3activating compoun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以直接作用于Procaspase-3的小分子化合物。有研究表明,其抗肿瘤细胞U937的IC50值可以达到0.92μM。同时,PAC-1对其它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有望成为低毒高效的抗肿瘤药物。 本论文的工作是基于PAC-1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并合成新化合物,以期发现在活性、选择性上优于PAC-1的化合物。课题中共合成了三类、34个全新目标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NMR、MS确证结构。 实验中对目标化合物测定了HL-60、K562和HCT-8三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以及对正常细胞HLF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PAC-1类似物大多显示出了明显的抗肿瘤细胞的活性。其中化合物LHM-8-3和LHM-8-7都显示了较好的抑制HL-60肿瘤细胞的活性,IC50值分别达到0.15μM和0.09μM。 本文基于生物学评价的结果,对化合物结构与抗肿瘤细胞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总结了多种取代基团和取代位置对其活性的影响,根据药理活性结果,我们发现哌嗪环并非是不可或缺的基团,与肼基连接的芳香环上的羟基只有在2位的时候才会表现出较好的药理活性。以苄基形式与直链胺连接的芳环上,对位连接甲氧基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要明显好于间位连接甲氧基的化合物;而在对位连接异丙基的化合物比连接叔丁基的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优秀,说明此位点与受体对接的空间较小,对取代基的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连接异丙基的化合物活性最好。以上初步的构效关系讨论对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广泛存在与哺乳动物细胞内,通过调控靶基因对血管生成,细胞存活,pH起调节作用,在诸如贫血,肿瘤生成和肾病等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脯氨酸羟化酶是HIF-1降解的限速酶,小分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PHD的活性达到稳定HIF-1的作用,从而上调其下游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水平,达到治疗贫血的效果。目前,可口服的小分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作为抗贫血药物是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 本文还对目标化合物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为了探索目标化合物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它们对铁离子的螯合能力,发现在其浓度明显对HIF-1α起稳定作用的时候,该浓度下,目标化合物的铁离子螯合能力很小,所以我们推测这一系列化合物可能起到2-酮戊二酸类似物的作用,与脯氨酸羟化酶结合阻止HIF-1α羟化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稳定HIF-1α的作用。我们根据活性数据结果,初步分析了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设计和改良小分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指示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蓓蓓;汤丽娜;郑水儿;孙元珏;沈赞;林峰;姚阳;;甲氨蝶呤、顺铂、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治疗ⅡB期肢体骨肉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年04期

2 杨莉晖;单春光;许秋荣;赵颖;黄红梅;王利军;贾文学;;Smac、XIAP、caspase-3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4年04期

3 闫国瑞;郑晓辉;陶遵威;赵永安;崔晓燕;;氮芥型槐定碱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化学试剂;2014年02期

4 葛军娜;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肿瘤相关性贫血[J];协和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5 乔明洲,刘向阳,钟宏;肿瘤相关性贫血[J];中国医刊;2005年09期

6 张秋菊;刘斌;;基于细胞凋亡机制的黄芪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11期

7 杨峰;黄国祥;袁淑仪;庞泓;王金林;龚时文;;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21期

8 陈万青;张思维;曾红梅;郑荣寿;邹小农;赵平;吴良有;李光琳;赫捷;;中国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J];中国肿瘤;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428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28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c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