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艾司西酞普兰对Aβ25-35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19-04-04 10:22
【摘要】: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对β-淀粉样肽片段(β-amyloid peptide,Aβ25-35)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Aβ25-35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β组、不同ESC组(0.5、1.0、1.5μmol·L-1)、Aβ+不同ESC(0.5、1.0、1.5μmol·L-1)组。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腺病毒(adenoviruses-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d-EGFP)转染的神经元细胞形态,MTS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β组及Aβ+不同浓度艾司西酞普兰组神经元细胞分支及长度均减少,细胞活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释放减少;与Aβ组比较,Aβ+不同ESC组神经元细胞分支数目及长度均增加,细胞活力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释放增多。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神经元的存活率,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DNF、减缓神经元退行性变以促进神经元的修复。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escitalopram (escitalopram,ESC) on hippocampal neurons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duced by 尾-amyloid peptide fragment (尾-amyloid peptide,A 尾 25 / 35), and to explore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 disease,AD) model was induced by A尾 25-35 in hippocampal neurons of ra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 group, A 尾 group and different ESC groups (0.5, 1.0, 1.5 渭 mol 路L-1). Group A 尾 with different ESC (0.5, 1.0, 1.5 渭 mol 路L-1). The morphology of neurons transfected with adenovirus (adenoviruses-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d-EGFP) was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was detected by MTS assa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the branch and length of neuron in A 尾 group and A 尾 group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escitalopram were decreased, and the cell viability was decreased (P0.05). The release of), BDNF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 尾 group and A 尾 group (P 0.05). Compared with A 尾 group,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neuron branches and cell viability in A 尾 group with different ES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BDNF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 尾 group). Conclusion Iscitalop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ur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and play a cytoprotective role. The mechanism may be to up-regulate BDNF, and slow down th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pair of neuron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分类号】:R9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东芳;朱长太;刘东梅;姬艳丽;刘治娟;方亚平;姚余有;;三种培养液进行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对比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王华丽;于欣;;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年06期

3 孙岩;张博爱;田田;李俊敏;陈思;史静宇;;艾司西酞普兰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慧;马娇;童煜;屈艺;母得志;毛萌;;三种方法建立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12期

2 朱瑞;郑传东;王方;;高可溶性Aβ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鉴定[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王娟;李志伟;余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4年24期

4 凌俊辉;林立国;钟珠;;糖尿病大鼠大脑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内锥体神经元变化的[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曾思琳;杨焱;黄敏;郭毅;;SSRI类药物与神经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4期

6 吴一峰;黄河浪;;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年04期

7 孙正海;崔光成;丰宏林;韩云峰;;富拉尔基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8 何斌;胡武昌;夏志敏;叶慧;肖冬梅;张伟娟;刘正;文桂芳;;痴呆与负性生活事件相关性的调查[J];实用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9 安红伟;曾鉴源;;卒中后抑郁与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关系探讨[J];河南中医;2013年12期

10 刘海涛;冯来会;白宏英;;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运动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河浪;吴一峰;;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敏新;针灸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杨傲然;参知健脑片组分配伍对拟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黄晏;免疫功能状态与LTP的关系和六味地黄汤及其活性成分CA4-3益智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4 沈峰;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5 符鹏程;吡格列酮对AD大鼠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郑传东;AD病相关蛋白APP胞内功能域(AICD)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黎小慧;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孙瑾;白藜芦醇甙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ERK通路的影响及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刘赫;地黄、苏合香对大鼠早期肝性脑病的神经保护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张楠;Noggin和BDNF基因修饰的BMSCs、羟基红花黄色素A、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静;蜂王浆中10-HDA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2 郑立学;某医院住院老年患者痴呆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萌;我国城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群体护理模式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建伟;多状态Markov模型在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归研究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于大林;神经内科门诊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单晶辉;狂犬病病毒固定株和街毒株感染鼠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戴雪伶;Cu~(2+)对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及聚集状态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瑛;甲醛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9 徐玲玲;复方二精灵多糖抗老年痴呆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贺润莲;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强,张晓君,朱丽萍,耿稚萍;MMSE的三种分界标准在阿尔茨海默病筛查中的应用比较[J];北京医学;2001年01期

2 袁也丰 ,万爱兰 ,陈建云 ,钞雪林 ,黄国明 ,周小军 ,郭明 ,陈宪生 ,邹国华 ,卢小勇 ,周平良 ,魏波 ,涂远亮;南昌市区老年期痴呆的现况调查[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郭秀娥,刘立,徐勇勇;老年痴呆患病率的多因素贝叶斯Meta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3期

4 高曲文,黄翠瑶,刘坚,杨明常;军队离退休干部痴呆患病率调查[J];广东医学;2004年02期

5 高至胜,盛小奇,单飞豹;湖南省长沙市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J];湖南医学;1994年04期

6 曾可斌,胡长林,陈阳美;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与鉴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年05期

7 解恒革,王鲁宁,王晓红,王振福,齐增飞;军队离退休干部痴呆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8 薛庆善,冯武鸣;神经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J];解剖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9 范俭雄,言镜玲,陈震华,刘静,张向荣,端木欣荣,吕元,郑丽梅;南京地区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10 朱济瑛,徐文玲,高颖,徐玲玲,杨巍巍,邵建华,杨架林,于迎,王建俊;济南铁路系统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巧平;西酞普兰治疗精神障碍143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年11期

2 赵东荣;安振彪;张本亮;;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4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陈平;姜秋波;邹旭明;;西酞普兰治疗老年人焦虑症状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23期

4 李丽华;张敏;王小平;;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5 董继承;刘彩兴;张正爱;潘维华;;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6 王少华;张志s,

本文编号:2453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53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a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