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处方与犬体内吸收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3 13:42
【摘要】:一、目的 缓控释制剂是一种通过控制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吸收过程的给药系统。可减少给药频率、降低血药浓度波动,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口服制剂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与普通制剂相比,缓控释制剂组成更复杂,需加入能调控药物释放的辅料(如缓控释膜材、骨架材料等)作阻滞剂,以达到延长药物吸收的目的。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缓控释制剂还需进行大量的动物和人体药动学试验来判断处方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因而研发工作量大,成本高、耗时长,不利于缓控释制剂的推广应用。建立缓控释制剂处方与体内吸收的关系,可简化处方筛选过程,对于加快缓控释制剂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以硝苯地平(Nifedipine,NF)为模型药物,以流化床包衣技术为制备工艺,在中试规模上研究缓控释膜材(Eudragit(?)RL/RS)的组成和增重等处方因素对缓释微丸体内吸收的影响,以体外释放度为桥梁,通过量化NF缓释微丸处方组成与体内吸收的关系,简化NF缓释微丸处方评价过程,从而为NF缓释制剂的处方筛选,加快该剂型的产业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还可为其它胃肠道小剂量难溶性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方法与结果 1.处方前研究 建立了NF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NF在不同介质中(37℃)的平衡溶解度及光稳定性。结果表明,NF在水中溶解度为15.16±0.83μg.mL-1;在pH1.0HCl.pH4.5CH3COONa.pH6.8PBS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9.18±0.11、23.81±0.79、18.61±0.62μg·mL-1,提示在生理pH范围内(1-6.8),NF的溶解度无明显变化(P0.05);在0.25%、0.5%(w/w)Tween80及0.25%.0.5%(w/w)SDS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57.34±0.26、87.79±0.28、75.53±1.92、131.51±5.6μg·mL-1,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提高,溶解度增大,当NF规格为20mg时,0.5%SDS溶液(900mL)能满足释放度测定的漏槽条件,可作为释放介质。NF-0.5%SDS溶液在(4500±500)lx光照强度下,1、3、8h剩余量分别为81.4%、56.6%、41.8%,提示溶液状态下NF易光解,操作时应注意避光。 2.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处方组成与释放度关系的研究 制备工艺确定下,处方组成是调控药物释放的关键因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NF载药丸芯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进行缓释层包衣。研究缓释膜材(Eudragit(?)RL,RS)组成及增重、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TEC)用量、抗粘剂(滑石粉,Talc)等对微丸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缓释层处方中起调控释药行为作用的关键辅料与释放度的关系。 结果发现,Eudragit(?)RL,RS的比例和包衣增重是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随着低渗型膜材RS用量增加、包衣增重的提高,药物释放速度逐渐减慢,而试验用量范围内TEC和Talc(分别为聚合物用量15%-25%和25%-100%)对释药行为无明显影响。 以处方中Eudragit(?)RL,RS的比例(A)和用量(B)为自变量,体外释药速率常数(V,%/h)为应变量,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进一步研究处方组成与释药速率的关系,经优化筛选建立的数学模型为:V=89.4A-5.1B-14.7AB+261.9A2+0.3B2+19.5(R2=0.9861,P0.01)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3个不同处方的实际值和预测值分别为13.4、16.3、73.7%/h和14.6、15.2、68.2%/h,预测误差都在±10%范围内(分别为8.6、-7.8、-8.0%),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 3.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处方与犬体内吸收相关性研究 Beagle犬6只(8-12Kg)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二重3×3拉丁方实验设计,给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分别灌胃自制两种释药速率缓释微丸(T1、T2)(V分别为10.4、21.7%/h)和上市产品硝苯地平缓释胶囊R(含NF20mg),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5、1、1.5、2、3、4、5、6、8、10、12、24h抽取前腿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浆,血浆经液-液萃取后经LC-MS/MS测定NF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T1体内外相关性(IVIVC)进行评价;以T,的处方组成及体内外相关性方程联合建立处方与吸收的相关性关系式,并用T:予以验证;考察T1和R的体内吸收过程。 自制微丸T1和硝苯地平缓释胶囊R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为(5.03±1.16)、(4.67±1.02)h,Tmax为(3.83±0.41)、(3.67±0.52) h, AUC0-24h为(164.99±20.32)、(155.41±23.43) ng·h·mL-1, Cmax为(27.11±4.87)、(29.72±4.88)ng·mL-1。与R相比,T1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24±13.72)%。T1的lnAUC0-24h和lnCmax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双单侧t检验显示T1的lnAUC0-24h和InCmax的t1和t2均大于临界值t0.95(4);(1-2α[)置信区间分别为88.3%~121.6%、79.6%~133.5%,表明两制剂生物等效,提示按照T1处方制备的NF缓释微丸与上市产品具有相似的体内过程。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表明,T1体内吸收百分数Fa(%)与体外累积释放率Fr(%)相关性良好,其体内外相关性方程为:Fa=1.259Fr+2.260(R2=0.981)。通过与处方组成-体外释药速率数学模型联立,得处方与体内吸收的数学关系式如下:Fa=(112.6A-6.4B-18.5AB+329.7A2+0.3B2+24.6)*t+2.3 以制剂T2作为以上关系式的验证处方,发现T2的AUC0-12h和Cmax的实际值和预测值分别为128.57、121.84ng·h·mL-1和31.1、29.33ng·mL-1,其预测误差(PE%)分别为5.5%和6.2%,提示所建立的处方与体内吸收相关性关系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处方组成与吸收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 本课题以流化床包衣技术为制备工艺,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缓控释膜材(Eudragit(?)RL,RS)的组成和增重等对NF缓释微丸体内吸收的影响,课题以释放度为桥梁,量化了NF缓释微丸处方组成与体内吸收的关系,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为简化NF缓释制剂的处方筛选提供支持,也将为其它小剂量难溶性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文】:

膜控型微丸结构及实例图(a.基本结构b.盐酸曲马多腹控微丸)


膜控型微丸由载药丸芯和外层控释膜材组成(图2),载药丸芯是药物的It库,为使药物释放因素可控,应具有尽可能快的释放速度。缓释层常利用流化床技术进行包衣,通过调节包衣厚度和不同控释膜材组合,,以调节衣膜通透性,最终达到控制释药速率的目的[13-18]。基于缓释层处方组成是影响该类剂型药物释放的关键因素,量化处方与吸收的关系具有可行性。2

NF载药丸芯的释放曲线(Mean±SD,n=6)


Time (inin)图2-2 NF载药丸芯的释放曲线(Mean±SD, n=6)Fig.2-2 The release profile of pellets made by blank pellets (Mean土SD,n=6)结果表明,三批载药丸芯释放重现性好,0.5%SDS溶液中30min内释放完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5;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世侠;杨民;李海刚;黄凤婷;;非诺贝特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09期

2 刘扬;张玮;袁臻;张学农;;去甲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工艺优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5期

3 郑林;陆振举;张亦斌;邓盛齐;任静;;制备缓释微丸质量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年04期

4 杨艳;周郁斌;关世侠;袁中文;叶小玲;胡波;;4-氨基吡啶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12期

5 王瑞红;刘晓放;;氢溴酸右美沙芬缓释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7年05期

6 丁强;李从岩;严洪兵;;盐酸文拉法辛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试验[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7年06期

7 卢小娟;栾立标;;苦黄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考察[J];抗感染药学;2011年04期

8 金元宝;王艳珍;郭旋;潘英娇;滕利荣;;氨茶碱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06期

9 樊永庆;杨济昆;刘建平;阚淑玲;崔妍;张文静;;丹参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年02期

10 吴娟;张敏;郑伟;高申;;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胶囊剂的研制与体外释放[J];华西医学;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文刚;崔光华;王睿;周筱青;;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研究[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2 梁雪茵;;甲硝唑缓释微丸的研制[A];广东省药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燕龙;林晓;徐德生;冯怡;李竣松;张亚军;;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天麻效应组分缓释微丸处方研究及性质考察[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4 宫爱申;佘高宏;王丹;刘悦;邓炳初;;盐酸坦洛新及其缓释微丸犬药代动力学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5 孙英华;刘晓红;李磊;孙进;何仲贵;;两种苦参素缓释剂型的制备及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广文;快速发展的缓释微丸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我国药物制剂技术进入新时代——国产缓释微丸面世[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军;舒胸缓释微丸的研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伟;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微丸的研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2 卜秋霞;吡拉西坦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3 蔡翠芳;复方扑热息痛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4 李yN;烟酸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5 廖凯君;钩吻素子膜控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6 杨春光;甲硝唑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7 孙春梅;盐酸普萘洛尔缓释微丸的研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8 高瑛;雷公藤缓释微丸的研制[D];河南大学;2008年

9 任君刚;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10 王家威;两种不同剂量药物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18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18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7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