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P-gp介导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摄取转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3 21:33
【摘要】:背景: 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常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联合治疗。两药均为口服给药,其疗效与胃肠道吸收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资料业已表明P-gp外排作用会明显影响口服药物的跨膜转运吸收,故明确P-gp对两药摄取的影响极为关键。阿托伐他汀是P-gp的底物已有报道,然而阿昔莫司以何种形式跨膜转运及其吸收是否受P-gp外排影响却知之甚少。倘若阿昔莫司与阿托伐他汀合用在P-gp水平的竞争,拟或抑制,导致摄取转运的改变,则可能因发生两者间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而改变疗效。因此,有必要研究阿昔莫司的摄取转运与P-gp的关联,进一步从体内试验探究MDR1Exon26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联用的影响,为阐明二者联用是否会产生基于P-gp介导的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试验依据。 目的: 本实验通过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以验证阿托伐他汀与P-gp的关联、明确阿昔莫司的摄取转运方式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合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后是否对彼此摄取有影响。再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联用时,MDR1Exon26多态性对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方法: 1.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并考察其完整性及紧密性; 2.考察时间、药物浓度及PH值对Caco-2细胞摄取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的影响,通过药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试验,研究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的转运是否由P-gp介导; 3.17名受试者单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与阿昔莫司500mg,采集0-72h系列血样,分别利用LC-MS-MS、HPLC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的血药浓度,应用DAS2.1软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17名受试者的空白全血进行MDR1Exon26基因分型,根据不同基因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C、CT、TT组间药代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 1.于镜下观察Caco-2细胞生长良好,边界清晰;跨膜电阻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亦随之增大,于22天后其值在500-600Ω·cm2;第3天未检测到碱性磷酸酶,第15、21天已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后活力比(AP/BL)达4.3倍,出现了明显的极化现象,综上三个指标提示该模型可用于下一步的药物转运试验。 2.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的摄取与时间、药物浓度有关,而Hanks培养液的PH值对其无影响。在Caco-2细胞模型中,阿托伐他汀吸收表观渗透系数PappAP-BL为2.58×10-7cm·sec-,P-gp抑制剂维拉帕米与之合用后,PappAP-BL值明显升高,其表观渗透率PDR由2.65下降到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昔莫司的PDR为1.27,在加入不同浓度维拉帕米组(20、40、60M)后,对其PappAP-BL、PDR均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是P-gp的底物,阿昔莫司的摄取转运没有P-gp介导。 3.阿托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如下:AUC0-t、AUC0-∞、Cmax其值分别为47.86±18.48g/L·h、49.11±18.55g/L·h、9.11±4.55g/L,tmax为0.52±0.27h,反映药物吸收迅速完全;Vz/F为7130.26±4118.04L提示该药分布广泛;t1/2为10.29±2.08h、CLz/F为473.24±208.53L/h,提示药物消除慢,在体内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阿昔莫司吸收迅速完全:AUC0-t为21.89±5.46mg/L·h,AUC0-∞为22.14±5.52mg/L·h,Cmax为6.16±1.76mg/L,tmax为1.54±0.55h;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Vz/F为51.93±15.42L;该药在体内消除很快,其t1/2为1.50±0.12h,CLz/F为24.04±6.50L/h。 4.17名受试者MDR1Exon26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野生型3435CC有5名,突变型杂合子3435CT、突变型纯合子3435TT均有6名。 5. MDR1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吸收特征有影响,其中MDR1CC、CT、TT组阿托伐他汀AUC0-∞分别为60.83、47.5、37.4g/L·h;AUC0-t分别为61.918、48.56、38.99g/L·h,且CC与TT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根据TT、CT、CC不同基因型组对阿昔莫司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由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阿昔莫司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Cmax、Vz/F、t1/2、CLz/F在各处理组间差异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样本比较秩和检验得出tmax在TT、CC、与CT个体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药物转运试验证实了阿托伐他汀是P-gp的底物,明确了阿昔莫司的摄取转运以被动扩散形式为主,且阿昔莫司不是P-gp的底物。体内试验提示两药合用时MDR1Exon26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的吸收特征产生了影响,而对阿昔莫司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二者联用不会发生由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关溯,赵立子,陈杰,陈孝,黄民;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5年26期

2 仝其广;胡大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09期



本文编号:252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2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