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 B,CHB)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中,IFN与核苷(酸)类似物相比具有疗程短、停换药方便等优势;在慢性丙型病毒肝炎治疗中,IFN联合利巴韦林还是其标准治疗方案。虽然目前已有数十种干扰素被发现,然而在中国仅有隶属于Ⅰ型干扰素的IFN-α应用到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但是,在此治疗过程中仅有30%-40%CHB患者能达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约有60%的患者对其治疗应答不佳;而且有50%-60%的基因1型CHC患者无法得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al Response,SVR)。与此同时,由于IFN-α的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因为严重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近期研究发现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18,USP18)是IFN-α疗效的重要影响因子,并且进一步研究证实USP18是IFN-α治疗效果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IFN-λ是最新发现的一类新型干扰素,隶属于Ⅲ型干扰素;与IFN-α类似它也是通过激活JAK-STAT(Janus activated kinase-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通路并调控一系列抗病毒蛋白如: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和抗黏病毒蛋白(mixovirus resistanceprotein A,MxA)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最新体外研究发现在IFN-α应答不佳的细胞中IFN-λ仍然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关于USP18在IFN-α的抗病毒通路中的研究进展很多,但对于其在IFN-λ的抗病毒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影响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USP18对IFN-α和IFN-λ抗病毒信号通路的不同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复苏Huh-7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5%CO2,37℃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然后分为空白对照组、IFN-α实验组和IFN-λ实验组。 1IFN-α实验组给予IFN-α2a(20IU/ml),IFN-λ实验组给予IFN-λ1(10ng/ml)进行刺激,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并加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6h,12h,24h,,48h后收细胞。 2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并加入无菌生理盐水,IFN-α实验组给予IFN-α2a(20IU/ml),IFN-λ实验组给予IFN-λ1(10ng/ml)进行刺激12小时,然后三组细胞用预冷的PBS缓冲液漂洗三遍后重新置入新鲜的无干扰素培养基中培养16h,然后分别再次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α2a(20IU/ml)和IFN-λ1(10ng/ml)刺激12h后收细胞。 3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并加入无菌生理盐水,IFN-α实验组给予IFN-α2a(20IU/ml),IFN-λ实验组给予IFN-λ1(10ng/ml)进行刺激12小时,然后三组细胞用预冷的PBS缓冲液漂洗三遍后重新置入新鲜的无干扰素培养基中培养16h,然后再分别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λ1(10ng/ml)和IFN-α2a(20IU/ml)刺激12h后收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RT-qPCR)法检测Huh-7细胞USP18、STAT1、PKR和Mx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USP18、P-STAT1、STAT1、PKR及MxA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不同干扰素刺激时间(6h,12h,24h,48h)各组Huh-7细胞指标的变化: 1.1各组细胞USP18的表达变化: 随着干扰素刺激时间的延长,IFN-α实验组和IFN-λ实验组Huh-7细胞内USP18mRNA的表达增加,但IFN-α组比IFN-λ组增加更为明显且在24h、48h USP18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IFN-λ组(5.33±0.47VS4.60±0.42,5.41±0.46VS4.7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IFN-α组和IFN-λ组细胞的USP18mRNA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干扰素刺激时间的延长,IFN-α组和IFN-λ组Huh-7细胞内USP18蛋白的表达也开始增加,IFN-α组比IFN-λ组增加更明显且在48h时USP18蛋白的升高明显大于IFN-λ组(1.61±0.04VS1.46±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不同刺激时间各组细胞STAT1、PKR和MxA的表达变化以及STAT1磷酸化蛋白的变化: 1.2.1随着干扰素刺激时间的延长,IFN-α组和IFN-λ组Huh-7细胞内STAT1、PKR和MxA mRNA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刺激12h时IFN-α组STAT1、PKR和MxA mRNA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明显高于IFN-λ组(5.61±0.44VS4.84±0.33,5.42±0.37VS4.68±0.15,3.82±0.35VS3.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后,IFN-α组的STAT1、PKR和MxA mRNA表达水平呈现降低趋势,而IFN-λ组的表达继续上升并在24h时达到高峰,并且高于IFN-α组(5.30±0.15VS5.95±0.37,4.81±0.43VS5.81±0.40,3.37±0.46VS4.6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此后两组的STAT1、PKR和MxA mRNA表达开始下降,但48h IFN-λ组仍高于IFN-α组。各组Huh-7细胞STAT1、PKR和MxA蛋白水平变化与mRNA表达变化类似。 1.2.2随着干扰素刺激时间的延长,IFN-α组和IFN-λ组Huh-7细胞内STAT1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IFN-α组的STAT1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高于IFN-λ组,并且在刺激12h时IFN-α组STAT1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明显高于IFN-λ组(1.19±0.02VS0.6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IFN-α组STAT1磷酸化蛋白表达开始下降,IFN-λ组的表达继续上升并在24h时达到高峰,并且高于IFN-α组(0.71±0.01VS1.25±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细胞分别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α2a(20IU/ml)、IFN-λ1(10ng/ml)进行刺激12h后更换无干扰素的新鲜培养基培养16h后再次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α2a(20IU/ml)、IFN-λ1(10ng/ml)刺激12h后细胞各个指标的变化。 2.1各指标mRNA表达的变化: IFN-α组的USP18mRNA表达高于IFN-λ组(4.04±0.39VS3.2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α组STAT1、PKR、MxA的mRNA表达均低于IFN-λ组(4.71±0.28VS6.54±0.26,3.71±0.25VS5.41±0.32,2.91±0.23VS4.3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各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IFN-α组的USP18蛋白表达高于IFN-λ组(1.93±0.15VS1.8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α组STAT1、P-STAT1、PKR、MxA的蛋白表达均低于IFN-λ组分别为(1.13±0.16VS1.61±0.17,1.12±0.18VS1.49±0.15,1.31±0.13VS1.91±0.16,1.09±0.19VS1.5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三组细胞分别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α2a(20IU/ml)、IFN-λ1(10ng/ml)进行刺激12h后更换无干扰素的新鲜培养基培养16h后再给予无菌生理盐水、IFN-λ1(10ng/ml)、IFN-α2a(20IU/ml)刺激12h后细胞各个指标的变化。 3.1各指标mRNA表达的变化: IFN-α组的USP18mRNA表达与IFN-λ组(3.54±0.28VS3.46±0.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α组STAT1、PKR和MxA的mRNA表达低于IFN-λ组(5.69±0.22VS5.81±0.33,4.31±0.20VS4.76±0.26,3.49±0.27VS3.8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2各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IFN-α组USP18蛋白表达低于IFN-λ组(1.76±0.16VS1.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P-STAT1表达无差异(1.29±0.15VS1.30±0.19,P0.05)。IFN-α组PKR、MxA蛋白表达低于IFN-λ组(1.40±0.10VS1.49±0.14,1.23±0.11VS1.4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1在Huh-7细胞内IFN-λ的抗病毒信号转导不受USP18的影响。 2在对IFN-α刺激不敏感的Hun-7细胞中IFN-λ仍能激活抗病毒信号通路,促进抗病毒蛋白的生成。 3IFN-α刺激Huh-7细胞后抗病毒蛋白生成迅速,但消退速度也快;而IFN-λ刺激后抗病毒蛋白的生成相对缓慢,但持续的时间更加的持久。 4重复使用IFN-α刺激Huh-7细胞后USP18水平明显升高,抗病毒蛋白生成减少。 5重复使用IFN-λ刺激Huh-7细胞USP18的升高不明显,抗病毒蛋白生成未见减少。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7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磊;邓杰;田莉;曹琳;;液体稳定干扰素及其相关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5年06期
2 侯云德;;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 一 干扰素概述、定义和分类[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年04期
3 王春颖;杨友国;刘成永;王骥;王海舰;周冬青;侯远沛;;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2b疗效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6期
4 张力;任晓华;李敏然;刘燕玲;王素玲;王永;刘红磊;;干扰素-α1b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8年10期
5 李金科;杜晓娟;朱琳;占国清;李芳;江山;;干扰素-α联合肝康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10期
6 李强;韩霭辰;郑博;王劲峰;;干扰素的基础与应用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02期
7 刘凤云;;低剂量干扰素-α用于癌症患者有同样的生物学效应[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8年02期
8 汤立军,陈汉春;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机理[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5期
9 张丽兰;;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 三 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年04期
10 陈景乐;苗嘉恒;袁伟恩;吴飞;金拓;;稳定干扰素-α-2b的多糖玻璃体颗粒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冼建中;张复春;易俊卿;;干扰素-γ与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冼建中;张复春;易俊卿;;干扰素-γ与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姚慧;夏强;曹春梅;金红峰;单绮娴;;慢性应用干扰素-α减弱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陶冶;汤雄;;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标记物的影响[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鸿;林温玉;王贵强;Raymond T.Chung;;SART1是干扰素-α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中不可缺少的人类基因[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春平;顾雪芬;李丹;;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郑水儿;金洁;童向民;钱文斌;薛永权;;干扰素-α联合GM-CSF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崔国惠;陈燕;吴青;李新刚;;干扰素-α联合姜黄素对B-NHL淋巴瘤Raji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曾云;李惠民;郝萍;李继梅;唐睿珠;杨凌;周征;黄勇;王枚;姜尔烈;;观察白介素-2联合干扰素-α对与K562细胞互培养的白血病缓解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唐志坚;ASCO会议关注泌尿生殖道肿瘤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干扰素—α”可治疗肝炎之谜被解开[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艳博;基于蛋白质—金属配合物的干扰素缓释传递系统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2 程功;家猪I型干扰素多基因家族的结构和特性及干扰素-alpha对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霭辰;重组人干扰素-α2b分离纯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万刘静;口服微囊化干扰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3 陈振花;基于报告基因和干扰素-α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4 刘志莹;干扰素及其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儿肾组织中表达情况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卢年芳;不同亚型干扰素-α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张文静;新一代长效干扰素的研发—干扰素-α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D];天津大学;2009年
7 陆泳旭;重组人干扰素-α2b的纯化以及位点特异性PEG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张坤坤;USP18在干扰素-α治疗慢乙肝过程中的预测意义及作用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郑博;重组人干扰素-α2b位点特异性的PEG化修饰[D];天津大学;2013年
10 朱战涛;USP18对干扰素α和干扰素λ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524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2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