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抗肿瘤小分子药物TKIs与生物机械力调控PD-1与PD-L1互作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17 08:08
【摘要】:癌细胞可以通过激活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蛋白来逃避或抑制免疫反应,其中,重要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蛋白有PD-1与PD-L1。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1与PD-L1的互作来恢复免疫细胞的功能,已经在临床针对癌症的免疫治疗中取得巨大突破。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PD1或PD-L1单一阻断药物的疗效仅有15-30%,在诸如结直肠癌等疾病中甚至更低。并且,许多接受抗PD-1或抗PD-L1治疗的患者还有高风险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深入了解PD-1与PD-L1相互作用本身的特性以及其调控机制,将有利于预测患者的有效反应、可能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单分子生物物理方法、分子动力学模拟(MD)和生物化学方法等方法来阐释,EGFR-TKIs与微机械力调控PD-1与PD-L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发现,EGFR-TKIs可以抑制PD-L1的胞内段的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从而降低PD-1与PD-L1的亲和力。进一步研究发现,EGFR-TKI对PD-L1胞内段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的调控主要是通过GSK3α来起作用的。本研究还发现,EGFR-TKIs与微机械力可以耦合调控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揭示了 EGFR-TKI对PD-1与PD-L1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而且还对于PD-1与PD-L1的免疫疗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岩;;国际生物机械的发展与展望[J];木工机床;2012年04期

2 金德闻;季林红;杨建坤;张济川;;生物机械学研究在康复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4期

3 朱明华;;改性牛腱异种移植的评价:组织学、生物机械性能及临床的研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6期

4 川喜田爱郎;杜理;;医学是什么——围绕生物机械论与现代医学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1989年08期

5 李朝红;;生物机械力对血管重构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年01期

6 王扬威;陈柏;缪群华;吴洪涛;;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机器人与生物机械课程为例[J];新课程(下);2014年12期

7 陈溪;吴建勇;;氮化钛镀膜钕铁硼磁体的生物机械性能[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11期

8 高扬,,陈嘉翔;木素的生物降解与生物机械法制浆[J];中国造纸学报;1996年00期

9 高扬,陈嘉翔;木素的生物降解与生物机械法制浆[J];中国造纸学报;1996年01期

10 金德闻;张济川;郝智秀;;康复工程中的生物机械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金德闻;张济川;;康复工程中生物机械学研究及应用[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朝红;谢富康;;生物机械力诱导的血管重塑与信号转导机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胡小春;赵海君;王希杰;孙波;邹勇;;基于生物机械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足部用品设计技术研究[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小春;;生物机械工程与制造业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春宝;;修复模型精确性的影响因素[A];全国第六届口腔修复工艺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新球;;蔗渣 麦杆生物机械制浆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矫忻;;口腔临床修复现状研究及对策[A];第七次全国口腔修复工艺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杭;田卫东;陈孟师;;功能状态下的下颌骨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李良;陈槐卿;;细胞核结构与细胞核力学生物学[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余志平 编译;生物机械装置[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祝华英;抗肿瘤小分子药物TKIs与生物机械力调控PD-1与PD-L1互作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9年

2 谭旭晖;康复机械中的生物机械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芳芳;玉米秸皮生物机械法制浆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4 陈玉玲;金属托槽多次粘接的生物机械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0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30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3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