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药物制剂复杂基质中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3 21:00

  本文关键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药物制剂复杂基质中的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一直以来是人们追寻的目标。当代的药物的制剂种类繁多,组分复杂,如何评价药品的质量优劣,离不开具有高分离效能的分析方法作为“眼睛”加以判断。药物的制剂除含有活性成分外,还含有多种附加剂,附加剂的出现有时会影响待测组分的测定。待分析组分往往存在于复杂的药物辅料基质中,尤其是当基质中含有大分子物质时。这些共存组分及大分子物质的存在通常会导致分析方法的耐受性降低,甚至会影响方法的准确性及精密度,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在最大限度消除共存基质干扰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分析灵敏度,以更好地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表征药物制剂质量。传统制剂,如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其基质组成比较简单,干扰成分较少,常用的提取分离技术,如溶剂萃取、超声萃取、蛋白沉淀等,即可实现待测组分与基质的分离。然而,对于基质成分较为复杂的现代制剂,如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膜的使用,提高了药物的可控释放性以及在体内的靶向给药,但是,膜的非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准确表征其质量的难度。如何在最大限度维持脂质体原始稳定状态下,有效地分离未包封药物,准确表征脂质体质量,一直是分析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包封率是表征药物脂质体质量的重要指标。用于脂溶性药物脂质体分离时,由于未包封药物不溶于水,在水相中容易形成微颗粒或分子聚集状态,可能会影响包封率的测定准确性。课题系统性研究了4种样品前处理方法(SEC、SPE、CF-UF、HF-CF-UF)进行脂溶性药物脂质体包封率表征的特征。比较了四种方法在表征脂溶性药物脂质体方面各自的局限性,为正确选择脂溶性药物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提供了依据。药物的质量不仅要保证药效学成分质与量,毒性成分的表征也是药物质量的重要参数,其是保障药物安全性的重大问题。中成药是由多味药材或药材提取物制得,通常其颜色较重,气味浓烈,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制造、贮存及流通过程中,易发生霉变,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毒性不容忽视。课题研究了在中成药复杂的化学成分中分离纯化黄曲霉毒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了一个新颖的多级复合前处理技术,力争除去中成药中不同基源的杂质干扰,使中成药中的AFB1、AFB2、AFG1、AFG2得到了有效的纯化富集;以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为代表,评估了所建立中成药样品前处理效率。结果表明该法简单、快速、成本低廉且方法重现性较好、能有效地净化基质,为现代中成药中痕量AF的纯化富集及检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手段。第一部分脂溶性药物脂质体质量表征的理论性研究目的:系统性研究凝胶色谱法(SEC)、固相萃取法(SPE)、离心超滤法(CF-UF)及中空纤维离心超滤法(HF-CF-UF)进行脂溶性药物脂质体包封率表征的特性,为正确选择脂溶性成分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代表。采用SEC法、SPE法、CF-UF法及HF-CF-UF法分析测定了包封率;分析了4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包封率测定结果的差异;采用模拟拆方的方法,研究了SPE法产生结果不确定性的成因,并进一步通过实验究其原因;在CF-UF法及HF-CF-UF法中,均通过比较不同浓度对照溶液的回收率,分析了包封率测定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实验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mol·L-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8:62,v/v);流速为1.0 m L·min-1,在405 nm处进行Am B检测。结果:SEC法测定的包封率为93%左右;SPE法测定结果仅为6~13%,主要是由于固定相填料C18及HLB对脂质体中的稳定剂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CF-UF法中未检测到游离药物,超滤前后样品管内溶液浓度几乎不变,而随着对照品浓度的增加,超滤管内溶液回收率降低,说明存在浓差极化现象;HF-CF-UF法包封率测定结果为99%,药物在0.67~21.4μg·m L-1的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均大于97%;当大于25.0μg·m L-1时,回收率降低至85%左右。脂溶性药物微晶颗粒或分子聚集体的存在是回收率骤降的原因。结论:HF-CF-UF法能够在不破坏脂质体原始稳定的存在环境下,实现了大分子脂质体与未包封药物的有效分离,更适合于游离浓度较低的脂溶性药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的测定;对于SEC法,在保证SEC柱能够准确分离未包封药物的前提下,更适用于水溶性药物脂质体包封率的分析;SPE(C18及HLB)法不适用于以去氧胆酸钠和胆固醇为稳定剂的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CF-UF法不适合于分析脂溶性药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第二部分新型多级复合前处理方法用于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目的: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多级复合前处理技术,力争除去中成药中不同基源的杂质干扰,使中成药中的AFB1、AFB2、AFG1、AFG2得到了有效的纯化富集,为现代中成药中痕量AF的纯化富集及检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手段。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1)纯化过程考察了提取比例和提取时间,脱水剂种类和加入量以及吸附剂种类和加入量对纯化效率的影响。(2)萃取过程以黄曲霉毒素G1为代表,以甲醇浓度、萃取时间及氧化石墨烯的加入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黄曲霉毒素的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BBD设计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的响应曲面分析实验,进行线性回归和二次项拟合,优化萃取条件。同时还考察了氯化钠的加入量对于萃取效率的影响。检测手段:采用phenomenexc#174;C18柱(250×4.60 mm,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磷酸溶液(p H=3.5)(3:3:5,v/v),以0.8m L·min-1的流速,进入到柱后衍生系统。衍生溶液为0.05%碘溶液(取碘0.5 g,加入甲醇100 m L使溶解,用水稀释定容至1000 m L,即得),流速为0.3 m L·min-1,衍生反应温度70℃。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360 nm,发射波长为450 nm。方法学考察:分别进行了线性、准确度、精密度、LOD及LOQ考察。结果:纯化过程的最优条件为:甲醇-样品溶液的最优提取比例为9:1,水浴超声提取10 min,脱水剂为无水硫酸镁,最优加入量为1.0 g,吸附剂为中性氧化铝,最优加入量为0.5 g。萃取过程:甲醇浓度:12.5%,萃取时间:15 min,氧化石墨烯的加入量3.0 mg。AFB1、AFB2、AFG1和AFG2分别在0.125~2.50 ng·m L-1、0.0625~0.625 ng·m L-1、0.125~2.50ng·m L-1、0.0625~0.625 n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大于83.0%,RSD小于3.7%。AFB1、AFB2、AFG1和AFG2的最低检测限为0.027、0.020、0.041、0.021 ng·m L-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定量准确,耐受性强且方法重现性较好,能有效净化基质,为现代中成药中痕量AF的纯化富集及检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手段。
【关键词】:分离富集 药物制剂 脂质体 包封率 中成药 黄曲霉毒素 多级复合前处理技术 氧化石墨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3
  • 英文缩写13-14
  • 引言14-17
  • 第一部分 脂溶性药物脂质体质量表征的理论性研究17-33
  • 前言17-18
  • 材料与方法18-20
  • 结果20-22
  • 附图22-26
  • 附表26-28
  • 讨论28-29
  • 小结29-30
  • 参考文献30-33
  • 第二部分 新型多级复合前处理方法用于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B1、B2、 G1、G2的测定33-55
  • 前言33-34
  • 材料与方法34-37
  • 结果37-39
  • 附图39-44
  • 附表44-47
  • 讨论47-51
  • 小结51
  • 参考文献51-55
  • 结论55-56
  • 综述 氧化石墨烯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展56-68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个人简历69-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磊;王莹;;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9期

2 韩现文;钟其顶;吕志远;李国辉;孟镇;陈楠楠;熊正河;肖冬光;;SPE-HPLC/FLD测定高粱中黄曲霉毒素B_1方法研究[J];酿酒科技;2014年05期

3 郝爱鱼;赵丽元;刘英慧;王戈;金红宇;毕秀玲;门启鸣;;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法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年12期


  本文关键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药物制剂复杂基质中的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