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的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01:14
【摘要】: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中带来了一场革新,但是仍然面临着患者响应率低、单独治疗疗效不佳以及会引起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等诸多挑战,其中治疗响应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许多肿瘤细胞本身免疫原性较弱,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导致肿瘤内细胞毒的淋巴细胞(CTLs)浸润较少;另一方面是肿瘤可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进而实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据报道:奥沙利铂(OXA)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吃我”的信号钙网蛋白(CRT),来促进抗原递呈细胞(APC)的熟化和抗原呈递,从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增加肿瘤内CTLs的浸润,但肿瘤细胞本身会通过上调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酶)以及“不要吃我”的信号CD47蛋白等免疫抑制因子来破坏抗肿瘤免疫应答。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构建二元协同的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共输送OXA和IDO-1酶抑制剂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构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协同CD47抗体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首先,我们构建了二元协同的前药纳米载药系统(BCPN)共同递送OXA和IDO-1酶抑制剂NLG919。BCPN由两亲性奥沙利铂前药(DiPt-ASlink-PEG_(2k))和NLG919的同源二聚体(DiNLG919)共同组成。BCPN先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随后在肿瘤组织微酸环境下脱去PEG水化层,脱去PEG水化层的纳米粒表面电位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进而增加纳米粒在肿瘤组织的蓄积和摄取;进入肿瘤细胞后,纳米粒可被细胞内丰富的谷胱甘肽(GSH)还原并解离,释放出OXA和NLG919;OX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促进CTLs的肿瘤浸润;NLG919则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内IDO-1酶的活性,减少色氨酸的降解和调控性T细胞(Tregs)的招募,缓解IDO-1酶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BCPN可高效蓄积到肿瘤组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并克服IDO-1酶引起的免疫抑制,有效抑制4T1乳腺癌的生长和肺部转移。BCPN在CT26结肠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CD47分子是一种“不要吃我”的信号蛋白,许多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CD47分子来逃避APC的识别和吞噬。为了增强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的识别,我们尝试构建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MPV-HOAD),该脂质体由PEG化的光敏剂(PEG-GPLGLAG-PPa)和微酸响应的奥沙利铂前药(HOAD)组成。MPV-HOAD可以有效蓄积到肿瘤组织并具备肿瘤MMP-2酶和微酸响应的性质进而实现PEG脱壳和电荷翻转来增加脂质体的递送效率。体外实验研究显示:基于该脂质体的化疗-光动力治疗可以显著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促进“吃我”信号蛋白CRT的外排;脂质体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协同CD47抗体治疗可以显著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和促进APC的熟化;MPV-HOAD协同CD47抗体治疗可以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并克服CD47引起的免疫抑制,从而激活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原位瘤和远端瘤都表现出很强的肿瘤抑制效果。此外,接受MPV-HOAD协同CD47抗体治疗后的小鼠也具备明显的抗肿瘤复发能力。本文构建了新型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药物的肿瘤靶向输送效率。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率先提出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为了克服肿瘤IDO-1酶引起的免疫抑制,首次利用纳米载药系统的优势巧妙地将ICD诱导剂OXA和IDO-1酶抑制剂NLG919结合起来,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和抑制肿瘤生长;为了进一步增强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的识别,创新性地将奥沙利铂前药脂质体诱导肿瘤细胞ICD和CD47阻断联合起来,有效克服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并激活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我们构建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靶向递送到肿瘤组织以及协同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为临床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清昀;戴小军;张晓春;熊芳芳;;中药穴位贴敷防治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10期

2 李俊魁;韩慧;;中医药防治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年12期

3 张巍巍;;六味地黄丸治疗肿瘤化疗后肾功损害50例[J];科学中国人;2017年08期

4 王黎霞;;肿瘤化疗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J];健康之路;2017年10期

5 刘静;李小平;张翠梅;赵海洋;;富来汀联合灭吐灵对肿瘤化疗期间呕吐疗效及护理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6 胡志萍;甘宁;;柿蒂治疗肿瘤化疗引起呃逆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10期

7 ;2011年“脑肿瘤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学习班”通知[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1年02期

8 ;2011年“脑肿瘤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学习班”第二轮通知[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1年03期

9 高芳;王大庆;王红梅;;六味地黄丸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2期

10 刘荣华;唐秀红;商春梅;郝福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肿瘤化疗致血小板减少18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元;;肿瘤化疗所致脱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丹;;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亚珍;李淑坦;郑振茹;胡金娣;兰艳芹;沈玉芳;;肿瘤化疗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陈丹;;肿瘤化疗导致腹泻的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唐雯茜;;白细胞增长仪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高淑贞;;妇科肿瘤化疗的护理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姚志华;程海波;;中医药治疗肿瘤化疗性腹泻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8 柳文娣;;心理干预对肿瘤化疗后呕吐的疗效观察[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郭军;张琼霞;;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郭仁宏;唐桂棣;潘良熹;吴春丽;;肿瘤化疗过敏反应的救治[A];江苏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与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思玮;肿瘤化疗盼药物递送系统革新[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刘卫宏 唐时奎;重庆破解小儿肿瘤化疗两大难题[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副主任中医师 黄衍强 袁栋;肿瘤化疗后的药膳[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伍新华;吸烟影响肿瘤化疗效果[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赵成会;肿瘤化疗多长时间最为合适[N];大众卫生报;2008年

6 屠规益;治疗头颈肿瘤化疗作用有多大?[N];健康报;2007年

7 衣晓峰;孙理;规范肿瘤化疗 挽救患者生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记者 吴志军 通讯员 刘铭;肿瘤化疗效果可以预见[N];健康报;2000年

9 记者 王倩;针刺或可为肿瘤化疗导航增效[N];健康报;2019年

10 伏新顺;肿瘤化疗期间怎么办[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兵;基于奥沙利铂前药的纳米载药系统增强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年

2 刘长青兴;参芪固本方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倪德志;新型肿瘤化疗和疫苗制剂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4 狄国虎;间充质干细胞(MSCs)用于肿瘤化疗辅助治疗及与肿瘤生长关系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玲;肿瘤化疗、放疗护士准入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张镭;抗肿瘤化疗对肺癌患者免疫格局与功能的改变及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3 郭晓红;开胃预防肿瘤化疗性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瑞姆(R. Mahaseth);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液肿瘤化疗后的临床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曹红春;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林端阳;参芪扶正注射液防治肿瘤化疗后脾肺气虚证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陈晓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肿瘤化疗后骨髓细胞数量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徐文宁;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感染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9 王珊珊;外周血中肿瘤化疗敏感基因TYMS和ERCC1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效果的评估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龚丹霞;健脾益肾法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观察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6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46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