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藿香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及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1:53
【摘要】:近些年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已经成为开发新药和新颖结构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与经济学意义,已经成为了中药学、微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甘肃省内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类型众多,因此孕育了种类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文献报道以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为主,对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种类与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本地产的藿香为研究对象,对藿香中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从药用植物藿香的花中,采用表面消毒法与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13株内生真菌。对其显微结构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属于丝核菌属、黑孢霉属、长蠕孢菌属、短蠕孢菌属、丝孢菌属、链格孢菌属、镰刀菌属和头孢霉菌属。将13株内生真菌进行少量液体发酵,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13株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萃取,菌丝体乙醇回流提取,萃取完的菌液减压蒸干,分别得到:菌液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及菌丝体的乙醇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与TLC-生物自显影法对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各个部位的抗菌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测定。体外抗菌活性实验测定的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以乙酸乙酯部位为主。菌株H-2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菌活性最好,对六种供试细菌的MIC值为250μg/mL。菌株H-9的乙酸乙酯部位对无乳链球菌的MIC值均为31.25μg/mL,对其余五株供试细菌的MIC值为500μg/mL。而正丁醇部位也具有抗菌活性,菌株H-2、H-5、H-6、H-9的正丁醇部位对六种供试细菌的MIC值均为1000μg/mL。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物质主要集中在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在13株内生真菌中,菌株H-9次级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当DPPH甲醇溶液浓度为0.1%(w/v)时,菌株H-9次级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的单位面积清除率相当于阳性对照0.75 mg/mL的Vc溶液的单位面积清除率的70.15±3.70%,菌株H-13的乙酸乙酯部位也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清除率相当于阳性对照0.75 mg/mL的Vc溶液的单位清除率的48.84±4.68%。对菌株H-2和菌株H-9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黑孢霉菌属与链格孢菌属。将实验室现有的一株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良好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藿香内生真菌Y-2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孔树脂柱、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色谱柱方法,并结合薄层层析色谱检识,分离纯化从发酵液的正丁醇部位中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及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化合物1鉴定为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化合物2由于含量较少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构。
【图文】:

藿香,内生真菌,显微结构


图 2.1 藿香花中内生真菌的显微结构图注:(a)-丝核菌菌丝 (b)-黑孢霉菌分生孢子头 (c)-长蠕孢菌分生孢子 (d)-短蠕孢菌分生孢子与菌丝 (e)-丝孢菌菌丝 (f)-链格孢菌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 (g)-镰刀菌属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 (h)-头霉孢菌孢子与分生孢子梗运用植物组织平板分离法对藿香花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到的分离结果与表面消毒所用消毒剂的种类、消毒时间、培养基种类和组织块的大小等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植物中存在的内生真菌并不能全部被分离纯化出来,这是由于在植物体外不能完全模拟在宿主植物体内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态环境或者活性物质,使原本在宿主生存的内生真菌不能够被分离出来。因此,要不断改变培养基的种类以不断适应不同种类的内生真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以获得更多种类的内生真菌。在分离过程中,先从植物组织块上长出的内生真菌不能在以后的纯化过程中被分离得到,,这可能也是由于培养基中缺乏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造成的。在对植物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既能杀死植物组织表面的微生物,同时对植物组织的细胞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根

菌株,系统发育树


菌株H-2的系统发育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振江;魏学凯;曹莹;田沛;赵晓静;李春杰;;禾草内生真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7年07期

2 贾彤;任安芝;魏茂英;尹立佳;高玉葆;;不同传播方式的内生真菌感染对羽茅的生理生态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3 汪学军;闵长莉;刘文博;薄翠英;;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动态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4 刘明志;;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年04期

5 M.R.Siegel;;禾草内生真菌[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8年03期

6 南志标;;禾草内生真菌(续)[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8年04期

7 师茜;田沛;南志标;;基于Web of Sciences数据库的我国禾草内生真菌学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草业学报;2018年07期

8 宋海燕;李丽莉;卢增斌;于毅;张安盛;庄乾营;周仙红;门兴元;;山东省不同地区棉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J];棉花学报;2018年05期

9 陈娟;孟志霞;邢咏梅;郭顺星;;5种兰科药用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多样性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7年04期

10 贾彤;任安芝;王帅;高玉葆;;内生真菌对羽茅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永美;湛方栋;宣灵;祖艳群;高召华;李元;;灯盏花产黄酮内生真菌筛选及产黄酮能力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苗文莉;禹乐乐;李文杰;唐保宏;;几种麦田杂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张帆;李莉;车永胜;;一株地衣内生真菌Preussia africana的化学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9 孙广宇;张荣;权淑静;;银杏内生真菌研究初报[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10 杨国栋;王妍;李金成;康丹菊;李艳红;王建华;;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途径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三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晓晶;披碱草内生真菌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李小聪;红豆杉小孢拟盘多毛孢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赤霉素协同增效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夏超;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8年

4 谢玲;广西两种生境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5 徐庆妍;两株红树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物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王松;两种海洋生物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张翼;两株海藻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汪业春;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遗传转化及紫杉醇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剑秋;我国北方常见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分布[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冬利;黄槿内生真菌赤散囊菌及红海榄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萌;野大豆内生真菌YD-25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抗重金属活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祥林;罗汉果及其内生真菌成分抗糖尿病活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美宁;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培养特性及其金属离子抗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刘静;禾草内生真菌抑菌抗虫活性和发酵条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张永雯;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6 王丹;藿香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及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明婉;藿香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及其次级代谢产物乙酸乙酯部位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8 刘慧;疯草内生真菌在3种棘豆属植物中的种传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9 罗阳兰;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能力的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10 张旭;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8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48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