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纳米技术共载多西他赛和PD-L1抗体的免疫化疗

发布时间:2020-05-07 22:12
【摘要】: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化的pH敏感免疫脂质体(PDL),联合应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介导的化学疗法和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疗法来协同发挥高效的抗肿瘤效应。对所制备脂质体的理化性质、释药行为、体外细胞毒性、体内药效学、体内外安全性及其抗肿瘤机制进行探究,为该制剂进行临床转化,进一步应用于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共载多西他赛和PD-L1抗体免疫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释药行为考察通过薄膜水化法和后插入法成功制备载DTX脂质体和共载DTX及PD-L1抗体的脂质体,抗体与PEG通过酰胺结合的方式被修饰在脂质体表面。TEM结果显示脂质体外观圆整,分布均匀;DTX-LP和PDL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13.6±2.991 nm和126.8±0.651 nm,PDI为0.252±0.005和0.232±0.010。在经过抗体修饰后,平均粒径上升,同时ζ电势由-41.5±0.306上升至-31.5±0.961,初步表明抗体已成功连接至脂质体表面。SDS-PAGE和共定位实验进一步证实脂质体表面抗体的成功连接。HPLC法测定DTX-LP的包封率高达94.32±0.10%,载药量约为5.91±0.001%。PDL包封率为91.39±1.09%,载药量为4.49±0.042%。脂质体表面较大的负电荷可帮助脂质体载溶液中更加稳定,并有效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动态膜透析法对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pH=7.4的中性条件下,DTX-LP和PDL都比游离药物释放速率要慢,在72h时累计释放率才为57.99%和62.41%,明显延长药物释放行为,保证了到达靶组织前脂质体的稳定性;而在pH5.0介质中药物能较快速地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72h释放量可分别达86.80%和90.03%,DTX-LP和PDL的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在靶向部位可快速释放药物。(2)免疫脂质体的体外细胞毒性及靶向能力评价选取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细胞水平研究各制剂的活性及功能。由于作用靶点是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验证B16-F10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通过CCK-8法测得空白载体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在给药组中,细胞存活率不同给药组中均存在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48 h时游离DTX、DTX-LP和PDL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46μg/mL、6.60μg/mL和0.93μg/mL,DTX-LP和PDL的IC50分别相当于游离药物的0.52倍和0.07倍,充分表明当主动靶向的脂质体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凋亡实验结果也表明联合递送比单独给药拥有更强的凋亡诱导能力。DTX-LP和和PDL的凋亡诱导率分别为15.74±2.67%和26.17士3.71%明显高于游离DTX的9.26±0.90%制剂的毒性随着纳米化和主动靶向增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探究脂质体入胞机制和效率,结果显示PDL的摄取高于DTX-LP则是由于B16-F10细胞表而存在PD-L1,PDL的主动靶向能力使其更多的富集于胞内。竞争性实验也进一步验证其靶向能力是由PD-L1所介导。因此可初步推论,主动靶向脂质体能够显著提高药效,帮助药物更多的富集于靶部位发挥作用。(3)免疫脂质体的体内药效学及主动靶向能力研究将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构建小鼠原位黑色素瘤模型,在动物水平检验不同药物和脂质体的相关药效学性质及靶向能力。采用脂质小分子荧光探针DiR替代DTX制备相应的脂质体(DiR-LP和DiR-PDL),通过使用近红外活体成像系统可实时监测游离药物或载体在体内的生物分布行为。所制备的DiR-PDL在体内观测和离体成像的肿瘤组织中均表现出更多富集,而在游离药物组中几乎检测不到肿瘤组织分布。DiR-PDL和DiR-LP在肿瘤组织的积累分别比游离药物高11.98倍和3.95倍,说明免疫脂质体可以有效地靶向肿瘤组织,从而减少副作用。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PDL具有最强的疗效,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且未造成小鼠体重降低。肿瘤组织切片TUNEL免疫荧光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与药效学结果相符,PDL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8.81±14.16%和65.95±3.5%。充分验证免疫化学疗法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同时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小鼠存活率。(4)免疫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机制研究考察脂质体的安全性及抗肿瘤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转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通过测定肝功能指标ALT和AST及肾功能指标BUN的水平来间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各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初步表明制剂未对肝肾产生明显实质损伤。主要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除游离药物组合外,各组织切片形态未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异常。表明游离药物组合存在相对严重的全身毒性。进一步验证PDL可降低副作用。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抗肿瘤免疫机制作初步探讨,PDL组可观察到肿瘤组织中富集最多的TILs和的颗粒酶B,表明免疫脂质体可促进体内TILs的募集和毒性。因此可推断PDL通过关闭PD-1/PD-L1途径引发CD8+T细胞介导的强效肿瘤细胞杀伤,与DTX的细胞毒性协同产生强力抗肿瘤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图文】:

机制,肿瘤细胞,抗肿瘤免疫,群表


逑变导致胶质细胞瘤中的PI3K-AKT通路激活3°,而9p24.邋1基因在某些淋巴瘤中逡逑的易位或扩增31’32,最终可导致PDL1在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广泛表达(图1)。逡逑PD-L1逦,/'1邋lnna,e邋_逡逑?Q邋-^—邋r-//邋!逡逑一邋Pi.\逦TUmorce,,邋U邋逦:曼逦:逡逑^!邋-^4^,邋Jj^y邋<-::-邋-■逡逑?邋:yィò耍簦皱义希獭蓿危荆澹觥瑰危撸澹悖幌﹀义稀⒁蝗薔B逡逑图1肿瘤内部PDLl表达的机制。肿瘤细胞的PDLl的组成型广泛(先天)逡逑表达被认为是由失调的信号传导途径或染色体改变和扩增驱动的。肿瘤细胞和巨逡逑噬细胞的PDL1的局部表达发生在肿瘤细胞群表面,同时分泌促炎因子如干扰素逡逑-y邋(Interferon,,邋IFN-y)=邋PDLl与PD1分子的连接将下调T细胞功能,产生抑逡逑制抗肿瘤免疫的负反馈结果。逡逑Figure邋1邋Mechanisms邋for邋intratumoral邋PDLl邋expression.邋Constitutive邋broad逡逑(innate)邋expression邋of邋membranous邋programmed邋cell邋death邋1邋ligand邋1邋(PDLl)邋by逡逑tumor邋cells邋is邋thought邋to邋be邋driven邋by邋dysregulated邋signalling邋pathways

示意图,脂质体,示意图


4.1设计思路逡逑近来研究者普遍认为某些化疗可以与免疫疗法协同作用,从而改善疗效和预逡逑后。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化的pH敏感免疫脂质体(PDL),选择二油酰磷脂酰逡逑乙醇胺(DOPE)和大豆卵磷脂(SPC)为磷脂双分子层的基础材料,琥珀酸胆固醇逡逑单酯(CHEMS)为pH敏感材料,该系统以pH敏感性脂质体为基础,双分子层内逡逑负载化疗药物多西他赛;脂质体外层PEG链上接PD-L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逡逑antibody,邋mAb)。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的PD-L1邋mAb,可以准确地耙向肿瘤细胞,关逡逑闭免疫抑制性的PD1/PD-L1通路,同时DTX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通过薄膜水逡逑化法制备脂质体,联合应用多西他赛(docetaxel,DTX)介导的化学疗法和PD-L1逡逑介导的肿瘤免疫疗法来协同发挥高效的抗肿瘤效应。对所制备脂质体的理化性质、逡逑体内外释药行为、体外细胞毒性、体内药效学、体内外安全性及其抗肿瘤机制进逡逑行探究,为该制剂后续临床转化,进一步应用于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莺歌:全球纳米技术市场未来呈现可喜发展态势[J];中国粉体工业;2006年06期

2 ;新加坡南大利用纳米技术减低洁净水源成本[J];给水排水动态;2007年04期

3 ;纳米技术在包装领域的性能及广泛应用[J];中国粉体工业;2007年02期

4 ;纳米技术及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J];中国粉体工业;2007年02期

5 ;韩国计划2015年晋升为纳米技术三大强国之一[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3期

6 陈子薇;马力;;纳米技术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24期

7 汪津;;纳米技术在纺织品染整中的应用[J];印染;2017年20期

8 张奥;;试论纳米技术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04期

9 李喜乐;杨玉杰;张攀;;浅谈纳米技术在印刷行业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年04期

10 张莉;程晓宇;刘洪霞;;农业纳米技术应用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可欣;房学东;;胃肠道疾病中纳米技术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0微创外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樊春海;;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有序界面构筑与生物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21世纪高新技术——纳米技术[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09期)[C];2004年

4 郭涛;;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和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马跃东;;积极探索纳米技术产业化的途径[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曾文峰;张发云;张春玲;梁伟;;从分子到药物—纳米技术的作用[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翰;;纳米技术的可专利性分析[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8 王国庆;;纳米技术与军事航天系统[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袁昊;龚文琪;刘朝华;;纳米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A];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罗曾义;;超声在纳米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和探索[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立明;把科研当做生活[N];科学时报;2011年

2 刘锦淮 博士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仿生传感器:纳米技术成为最热选择[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光学与纳米技术的“浪漫联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苏报记者 薛卿;“科研就是走没人走过的路”[N];苏州日报;2019年

5 黄爱萍;人才引领纳米技术产业创新高[N];苏州日报;2019年

6 唐晓雯 周建琳;纳米技术产业勇攀新高峰[N];苏州日报;2019年

7 记者 刘霞;纳米技术使特种铝合金变得可焊接[N];科技日报;2019年

8 何彩俪 张晔;院士:别把纳米技术当成企业名片[N];中国航空报;2018年

9 实习生 何彩俪 本报记者 张晔;院士:别把纳米技术当成企业名片[N];科技日报;2018年

10 记者 石飞月;2020年台积电5纳米技术支持量产[N];北京商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林;STS视域下的纳米技术的善治[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陈首珠;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凯;纳米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风险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冬仙;原子力显微术的新方法研究及新型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研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马海松;汽车用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则君;核酸纳米技术在活细胞成像和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8年

7 Javed Rafique;电纺法制备定向纳米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王嫦君;干眼症缓释泪道栓设计关键技术及其相关性能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晓曼;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高思田;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自力;基于纳米技术共载多西他赛和PD-L1抗体的免疫化疗[D];山东大学;2019年

2 刘玲歌;基于延迟荧光染料的荧光纳米粒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刘杨;责任伦理视阈下的纳米技术安全[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程;纳米技术检测乙肝病毒变异位点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首都医科大学;2017年

5 卢继光;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曲钟阳;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徐军伟;新兴技术发展的社会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金星;催化微马达[D];复旦大学;2012年

9 陈佳丽;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李中洲;纳米技术在热虹吸管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3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53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1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