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化学药物疗法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羟基喜树碱(HCPT)是本世纪60-70年代从我国特有的喜树种子中提取的同类抗肿瘤单体中抗癌活性最强的微量生物碱,抗癌作用相当于喜树碱的30倍,与常用的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抗瘤谱广,毒副作用少。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其在体液和血液循环过程中半衰期很短,给药量大,对正常细胞组织的毒副作用较严重,同时缺乏选择性,水溶性脂溶性均不好,并且分子中的内酯环对光,pH敏感,开环后药理活性丧失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和制备基于喜树碱的聚合物前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聚合物前药通常是通过具有生物响应性的连接键桥接聚合物骨架和具有可反应和可功能化官能团的小分子抗癌药物。将小分子抗癌药物通过共价键连接到聚合物骨架上,不仅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水溶性,与物理包埋的药物相比,化学键合极大增强了药物分子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降低了非特异性的释药行为,而且能在特定肿瘤微环境条件下发生快速降解实现自由药物分子的高效释放,一方面有效降低了药物分子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药物分子在病灶部位的高效累积和增强的治疗效果。针对传统聚合物前药制备和纯化步骤复杂繁琐,药物键合率低,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本学位论文基于抗肿瘤药物HCPT,构建了一系列对肿瘤微环境具有响应性的聚前药,深入研究了两亲性聚前药的自组装行为和体外抗肿瘤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在第一章工作中,基于两端为炔键修饰的寡聚乙二醇(PEG)和两端为叠氮修饰的HCPT,通过一价铜催化的点击化学便捷制备了具有交替结构单元和精确药物负载量的两亲性聚前药,通过主链二硫键的引入,同时实现了肿瘤细胞内的谷胱甘肽(GSH)诱发的聚合物主链的降解和抗癌药物的快速释放。具体选用了分子量为400和1450的PEG(PEG400和PEG1450)合成了不同载药量的聚前药(P(HCPT/DTDE/PEG 400),P(HCPT/DTDE/PEG 1450))。P(HCPT/DTDE/PEG400)和P(HCPT/DTDE/PEG 1450)的亲水和疏水链段的比例分别为1:2和2:1,研究了不同亲水和疏水链段比例对聚前药自组装结构和体外抗癌活性的影响。这两种聚前药在水相中能自组装形成粒径小于200nm的胶束纳米粒子,但P(HCPT/DTDE/PEG 1450)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更低,表明具有较长亲水链段的胶束其热力学稳定性更好。P(HCPT/DTDE/PEG 1450)和P(HCPT/DTDE/PEG400)胶束均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分别为12%和24%。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P(HCPT/DTDE/PEG 1450)胶束相对于P(HCPT/DTDE/PEG 400)胶束具有更快的释药行为,同时A549细胞毒性结果表明P(HCPT/DTDE/PEG 1450)胶束的IC_(50)值更低,荧光成像结果表明两种聚前药胶束均能被A549细胞有效内吞,流式细胞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P(HCPT/DTDE/PEG 400)胶束的内吞量更高。综上,本章工作发展了一种利用点击化学便捷制备兼具精确药物负载量和肿瘤细胞内高治疗效果的聚前药的方法。2.在第二章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一种比上一章点击聚合更为简单高效的合成策略来制备具有弱酸性pH可裂解的聚合物主链的聚前药。利用PEG两端的羟基和氧乙烯基修饰的HCPT在催化条件下的缩醛反应,一步制备具有交替结构单元的两亲性聚前药。由于缩醛键在肿瘤弱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而断裂,因此能有效实现聚前药在病灶部位的有效去稳定化。分别选用分子量为400和1450的PEG(PEG400和PEG1450)合成了具有不同载药量的聚前药(P(HCPT/Acetal/PEG 400),P(HCPT/Acetal/PEG 1450))。P(HCPT/Acetal/PEG1450)的载药量为4.5%,能在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7.8nm的胶束,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P(HCPT/Acetal/PEG 1450)胶束在模拟细胞内弱酸性条件下(pH=5.0)具有较快的释药行为,P(HCPT/Acetal/PEG 1450)胶束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荧光成像和流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聚前药自组装胶束能有效被HeLa细胞内吞。综上,本章工作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策略来制备能对肿瘤弱酸性环境敏感的聚前药。3.协同治疗可以克服单一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例如:有效药物浓度较低,严重的副反应,治疗效果较差的缺点。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协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在第三章工作中,我们基于水溶性抗癌药物氟脲脱氧核苷和疏水抗癌药物HCPT设计了一种药物自递送系统。首先我们合成了了一种两端为炔基的双头RAFT链转移试剂,再通过点击反应将链转移试剂和叠氮基修饰的前药偶联,制备得到了一种大分子前药链转移试剂。然后通过RAFT聚合含FUDR的单体,最终得到了双药聚合物前药P(HCPT/PFUDRM)。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的作用下,释放出HCPT小分子和亲水PFUDR链段,PFUDR上的FUDR代谢转换为小分子的5-FU,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这种双药聚前药的载药量较高,分别为20%(HCPT),27.5%(FUDR)。P(HCPT/PFUDRM)胶束在水相中自组装为164nm粒径的胶束,P(HCPT/PFUDRM)胶束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荧光成像和流式细胞分析的结果均表明该聚前药能被HeLa细胞有效内吞。综上,本章工作发展了一种利用可控聚合技术来制备具有较高载药量的双药聚前药自递送系统的新方法。4.传统聚合物前药大多是将小分子药物接枝于聚合物的主链上,但是由于小分子药物的空间位阻效应,导致了低的药物键合效率或者直接将药物分子和亲水聚合物链段偶联,但是这种前药分子的稳定性通常不好,需要额外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来稳定纳米粒子。在第四章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两亲性前药单体,对比研究了两亲前药单体和单体聚合后得到的刷型聚合物前药在组装和抗癌活性上的差异。我们具体选用了分子量为350和750的PEG(PEG 350和PEG 750)合成得到了具有不同载药量的两亲性前药单体HCPT-PEG 350,HCPT-PEG 750。HCPT-PEG 350,HCPT/PEG 750的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的比例分别为1:2和1:1,考察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比例对聚合物前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随后通过RAFT聚合制备了刷形聚前药PHCPT-PEG 750。单体和聚前药均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均为15.7%。HCPT-PEG 750前药单体在水相中自组装为220nm粒径的胶束,PHCPT-PEG 750聚前药在水中自组装为341nm的胶束,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HCPT-PEG 750前药胶束相对于PHCPT-PEG 750聚前药胶束具有更快的释药行为,同时细胞毒性结果表明HCPT-PEG 750聚前药胶束具有更低的IC_(50)值,荧光成像结果表明两种聚前药均能被HeLa细胞内吞,通过流式细胞定量分析了细胞内吞行为,结果表明HCPT-PEG 750聚前药胶束对HeLa细胞的内吞量更高。综上,本章工作表明HCPT-PEG 750前药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快的释药行为以及优异的抗肿瘤效果。5.虽然将各种动态刺激响应性化学键引入纳米载体能增强载体在体内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抗肿瘤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由于较低的载药量和载体稳定性不够导致的药物泄漏和较低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得到具有优异的载药量,更好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聚前药胶束,在第五章工作中,我们基于含电子受体(CPT前药)和含电子供体的交联剂(1,6-已二胺)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交联可生物降解的聚前药囊泡。我们首先合成了前药单体(CPTM)、交联单体(BEMA)和大分子链转移试剂mPEG-RAFT,通过RAFT聚合前药单体和交联单体合成得到了PEG-b-P(CPTM-co-BEMA),通过在该聚前药自组装囊泡溶液中,加入1,6-已二胺将囊泡通过配位作用交联,制备得到了具有交联疏水壁的聚前药囊泡(CP1V)。这种聚前药囊泡的载药量较高为34.8%,具有较好的稳定性。P1和CP1V囊泡在水相中粒径分别为230和198nm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交联囊泡CP1V的表现优于未交联囊泡P1,即,在10mM的GSH条件下具有更快的释药行为,同时在HeLa和A549中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交联囊泡CP1V的IC_(50)值更低,荧光成像和流式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交联聚前药囊泡能更快被HeLa细胞内吞,具有更高的细胞内吞量。综上,本章工作利用含电子受体的CPT前药和含有电子供体的1,6-已二胺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具有还原敏感性的交联聚前药囊泡,为实现兼具高稳定性和高治疗效果的载体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图文】: 统在肿瘤部位广泛扩张。由于扩张速度太快,管脉系统的形成并不完全,这就导致了肿瘤部位的不规则、膨胀、曲折的血管生成[32]。肿瘤细胞具有的从非血管生成表型转型到血管生成表型的血管调控平衡能力对于癌症恶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致肿瘤细胞发生转移,会扩散至全身[33]。1.2.2 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血管病理生理学的结构变化为纳米载药系统的长循环系统提供了可能的机遇。与正常部位所不同的是,肿瘤部位的血管表现出了很大的异常情况,比如,大量的内皮增生细胞,周皮细胞以及缺陷的基底膜,这些现象增强了血管的渗透作用[34]。内皮空隙的范围是 10-1000nm3,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在 20-200nm3时,纳米粒子可以从脉管孔隙中漏出,并在肿瘤部位处发生聚集并渗透到肿瘤内部。而且,肿瘤部位的淋巴管未分化或者量较少,导致进入肿瘤部位的纳米粒子不能被淋巴管有效排出。这种被动的靶向系统首次被 Matsumura and Maeda 提出,也被称为 EPR 效应[35,36],如图 1-1 所示。肿瘤部位异于正常血管的结构特征对于EPR 效应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使药物载体有效的运输到肿瘤部位从而治疗癌症。
究生学位论文 基于羟基喜树碱的肿瘤微环境敏感性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性能研梯度,同时存在于病灶部位和肿瘤部位。这种差异潜在影响了药物在较低的弱酸性细胞外条件下,暴露的纳米载体部分发生弱酸化物可以更快地通过自由扩散穿透细胞膜。这种相对基本的细胞内划分子的离子化。调节这个过程可能对多药耐药性有一定的改善。暴下的肿瘤细胞会产生酸性的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可以诱捕药物分子的治疗活性,如果这些细胞器参与了分泌的过程,那么这些药物外分泌排出细胞,失去治疗效果。pH 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子在肿瘤下的细胞内药物输送(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14;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月;王小凤;樊淑彦;;曼尼希碱及曼尼希碱型前药的研究现状[J];河北工业科技;2008年05期
2 Stella VJ ,曹观坤;临床应用的前药[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年01期
3 李卓荣,郭惠元;诺氟沙星前药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9年05期
4 王淑月,王洪亮;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J];河北工业科技;2003年01期
5 钟裕国;前药和软药设计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1996年04期
6 张娟,范晓东,刘毅锋,张亚洲,薄澜;大分子前药[J];化学通报;2005年09期
7 赵冰;;氟脲嘧啶经氮—酰化形成前药简介[J];齐鲁药事;1986年04期
8 操锋;平其能;陈军;;口服前药研究:机遇与挑战[J];药学学报;2008年04期
9 何亮;李勤耕;田睿;;前药载体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07年02期
10 曾yN华;沙莹;;前药原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荣;袁志翔;;制剂创新和前药设计也是创新[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程;昌军;郝晓东;孙逊;;线粒体靶向的抗肝癌四氟代多烯紫杉醇前药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何仲贵;;基于转运蛋白的前药设计策略[A];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C];2018年
4 刘理涵;张先正;;pH敏感前药用于靶向肿瘤治疗和药物模拟释放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5年
5 孙进;;前药自组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A];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C];2018年
6 于海军;;铂类前药纳米递药系统[A];2018年中国药学大会资料汇编[C];2018年
7 王征;杨汝磊;高续丽;;姜黄素前药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载体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骥;张雪飞;;通过无金属点击反应制备可降解的pH敏感型两亲性紫杉醇抗肿瘤前药[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5年
9 冯祖建;张建华;邓联东;董岸杰;;可控制备的酸敏感大分子前药用于ROS治疗[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10 刘沙;何沙沙;周东方;黄宇彬;;含铂光刺激响应类脂质体前药[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李项;前药新药权重翻倍 三大策略主动出击[N];医药经济报;2019年
2 记者 李蕴明;脑靶向前药解锁BBB迷雾[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龙;基于羟基喜树碱的肿瘤微环境敏感性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李佳根;肿瘤微环境可降解聚阿霉素前药的合成及其体外评价[D];兰州大学;2019年
3 张明礼;肿瘤靶向性荧光探针和生物还原前药的设计、合成与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4 秦晓东;功能型抗肿瘤铂(Ⅳ)前药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杨滨;活性氧调控紫杉烷类前药自组装纳米粒的生物激活以提高抗肿瘤疗效[D];沈阳药科大学;2019年
6 孙丙军;肿瘤微环境氧化还原响应型前药自组装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9年
7 董景然;Pt(Ⅳ)抗癌前药和抗结核前药活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D];河北大学;2018年
8 王述声;6-去甲基Toxoflavin糖苷的合成及作为靶向抗肿瘤前药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聪;氧化还原敏感的紫杉醇—油酸前药自组装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年
10 刘培炼;基于喜树碱的诊断治疗型抗癌前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宁;基于多肽自组装技术构建内吗啡肽-1前药纳米传递系统及其脑靶向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曾小丽;pH敏感的小分子前药协同输送体系的构建及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3 田洪武;三种四价铂抗癌前药活化过程的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4 吴婧;基于半乳糖高分子骨架的纳米前药及其在抗肝癌研究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8年
5 彭晓然;吲哚美辛介导的肿瘤靶向乏氧激活型诊疗前药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D];河北大学;2018年
6 陈前;新型Pt(Ⅳ)-HDACi前药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7 徐世霞;沃尼妙林前药的合成及体外释放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赵晓靖;多肽介导的靶向前药胶束化学-光动力联合抗脑胶质瘤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霍志鹏;K-5a2前药的初步成药性评价与靶向HIV-1逆转录酶毗邻位点的DAPY类NNRTIs的发现[D];山东大学;2018年
10 滕文卓;还原响应性吉西他滨纳米前药胶束的设计[D];浙江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7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