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含药血清经时谱效关系的茵陈蒿汤保肝作用药效物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0:40
【摘要】:目的:阐明茵陈蒿汤的保肝作用药效物质。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制备茵陈蒿汤灌胃给药后10个时间点含药血清,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含药血清指纹图谱,采用HL-7702肝细胞损伤模型对含药血清进行保肝作用药效评价,分别采用药时曲线和时效曲线比较及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谱-效关系分析方法指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与药效相关的色谱峰。结果:药时曲线和时效曲线比较发现,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4~7、20号峰对损伤肝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8、11~19号峰对损伤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但可能也具有一定肝细胞毒性有关,1~3及9号峰具有肝细胞毒性;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1~9、15~17、20号峰对损伤肝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中4、5、20号峰活性较强,6号峰活性最强。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主要包括来源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来源于栀子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和西红花酸类成分及以上三类成分的体内代谢产物,其中1个蒽醌类成分、1个蒽醌类成分代谢产物和1个西红花酸类成分代谢产物活性较强,另1个蒽醌类成分代谢产物活性最强。但以上三类成分剂量较高时也具有一定肝细胞毒性,即具有肝细胞保护和毒性双重作用。
【图文】:

指纹图谱,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


图1不同时间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238nm)Fig1FingerprintsofSCDsofYCHTatdifferenttimepoints(238nm)图2不同时间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440nm)Fig2FingerprintsofSCDsofYCHTatdifferenttimepoints(440nm)表1色谱峰面积无量纲化处理结果(238nm)Tab1Dimensionlessdataofpeaksarea(238nm)峰编号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11.1381.9571.1822.8992.0090.3740.2030.2380022.2202.0491.5322.1971.5620.3360.0240.0810030.9470.8912.2853.2952.4070.176000041.0381.7002.8191.9182.2170.308000051.0402.3182.3892.0132.0160.225000060.8201.6571.6041.5352.0411.0340.7490.3250.234070.7861.2322.2881.3342.0790.7210.5190.4180.623081.3881.6602.7601.3941.6990.2670.2150.4110.206092.1282.4822.0822.6270.68100000表2色谱峰面积无量纲化处理结果(440nm)Tab2Dimensionlessdataofpeaksarea(440nm)峰编号0.5h1h2h4h

指纹图谱,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


图1不同时间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238nm)Fig1FingerprintsofSCDsofYCHTatdifferenttimepoints(238nm)图2不同时间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440nm)Fig2FingerprintsofSCDsofYCHTatdifferenttimepoints(440nm)表1色谱峰面积无量纲化处理结果(238nm)Tab1Dimensionlessdataofpeaksarea(238nm)峰编号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11.1381.9571.1822.8992.0090.3740.2030.2380022.2202.0491.5322.1971.5620.3360.0240.0810030.9470.8912.2853.2952.4070.176000041.0381.7002.8191.9182.2170.308000051.0402.3182.3892.0132.0160.225000060.8201.6571.6041.5352.0411.0340.7490.3250.234070.7861.2322.2881.3342.0790.7210.5190.4180.623081.3881.6602.7601.3941.6990.2670.2150.4110.206092.1282.4822.0822.6270.68100000表2色谱峰面积无量纲化处理结果(440nm)Tab2Dimensionlessdataofpeaksarea(440nm)峰编号0.5h1h2h4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嵇明亚;茵陈蒿汤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刍议[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年09期

2 王桂芳,李莎,郭忠,王昕;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32例[J];新疆中医药;2002年01期

3 明延波;刘志梅;赵华;;浅析茵陈蒿汤调剂步骤[J];职业;2013年02期

4 潘竞锵,刘惠纯;茵陈蒿汤和茵陈药理研究近况及展望[J];中成药;1997年10期

5 宋春兰,刘妍,孙慧清,于静;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J];河南中医;2001年05期

6 王立强,苗立成,王喜军;茵陈蒿汤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4期

7 吴尘轩,丁守成;茵陈蒿汤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减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8 张春英;茵陈蒿汤治疗黄疸50例[J];青海医药杂志;2002年12期

9 符建新;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甲型肝炎78例[J];河北中医;2003年07期

10 李卫红,李林;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丛川;;复方茵陈蒿汤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0例(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刘清华;;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晓鸣;;茵陈蒿汤的现代理解[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海勤;;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肝炎30例疗效观察[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洪波;蒋理靖;翟艳玲;;茵陈蒿汤重用大黄治疗重症肝炎62例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国珍;肖苏凤;;复方茵陈蒿汤在乙型肝炎中运用[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沈烈行;;茵陈蒿汤及其组分药效动力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陈少东;徐维佳;范应;周海虹;李刚;;基于均匀设计的茵陈蒿汤抗脂肪肝脂质代谢异常的效应组分筛选[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边艳琴;宁冰冰;曹红燕;刘平;慕永平;孙明瑜;;茵陈蒿汤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边艳琴;曹红燕;董姝;宁冰冰;陈高峰;刘佳;刘平;孙明瑜;;茵陈蒿汤与甘露消毒丹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方证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 唐博祥;茵陈蒿汤加减治急性肝炎[N];保健时报;2007年

2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明塘分院 姚春梅 韩又云;茵陈蒿汤加减外用治手黄[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陈少东 周海虹 李雪梅 林锦培 范应 徐维佳;揭开茵陈蒿汤抗脂肪肝的秘密[N];中国医药报;2011年

4 广东省五华县双华镇福全管理区卫生站 陈彬宜;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韩晋;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有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黄金阳;刘淮;中西医结合治疗ICP疗效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莹;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候金燕;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陈萌萌;茵陈蒿汤在慢性肝炎临床应用中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京;茵陈蒿汤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IL-1β表达的影响[D];青海大学;2016年

4 郭栋;茵陈蒿汤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PDGF-BB及β-PDGFR表达的影响[D];青海大学;2016年

5 黄运德;茵陈蒿汤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血清TGFβ1及TGFβR1表达的影响[D];青海大学;2016年

6 冯佳;植物菌陈蒿化学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7 冷静;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8 徐怀彦;高危孕妇围产期服用茵陈蒿汤加减方对新生儿黄疸预防作用[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严锋;茵陈蒿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影响的分析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杨爱华;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及配伍机理初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9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19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