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1:02
【摘要】:阿霉素(Doxorubicin, DOX)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实体瘤,临床上常使用它的盐酸盐形式。阿霉素分子能进入肿瘤细胞,直接嵌入DNA分子与之交叉联结,抑制DNA复制并阻断RNA聚合酶的作用,阻止转录过程,抑制DNA及RNA合成。但易产生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针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足,药剂工作者将目光聚集在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剂型设计中,提出了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概念,以期将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剂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达到最大的药效和最小的毒副作用。为了达到增效减毒目的,本课题基于介孔碳纳米粒构建了阿霉素的递送系统。利用介孔材料的较高的比表面积与孔容积,碳材料与阿霉素分子的π-π堆积力、疏水作用等优势,以高载药量负载阿霉素。同时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改善亲水性与生物安全性,赋予纳米粒在血液中的长循环能力,利用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和渗透性增强与滞留(EPR)效应,将载药系统被动地富集于肿瘤组织,被肿瘤细胞摄取后,低pH值响应性释放药物,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盐酸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2、基于介孔碳球纳米粒载药系统(oMCN@DOX@PEG)的构建与表征。3、oMCN@DOX@PEG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4、oMCN@DOX@PEG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5、oMCN@DOX@PEG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一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DOX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在0.39-5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DOX的浓度与吸光度值A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2=0.9994),直线回归方程为:A=0.0126c+0.1133。高中低三个浓度(0.5、5、40 μg/mL)日间与日内精密度RSD都小于2%,准确度范围从99.52%到101.50%。在120 h内,37℃下,pH分别为5.5、7.4、9.0条件下,DOX都能保持稳定。第二章以构建基于介孔碳球纳米粒的阿霉素传递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合成了粒径约90 nm的介孔碳球纳米粒,利用湿热氧化法对纳米粒表面氧化修饰,提高纳米粒的亲水性与分散性,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优化载药条件,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并用PEG修饰来提高载药系统的生物安全性,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UV-Vis)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量。研究表明,oMCNs对DOX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而载药复合物oMCN@DOX@PEG在中性条件(pH 7.4)下显示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偏酸性环境(pH 5.5)下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选择性释药。第三章考察了载药系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oMCN@PEG作为药物跨膜转运载体能有效地被肿瘤细胞内吞,并且实现药物在细胞内的释放。空白载体材料oMCN@PEG对L929细胞,Hela细胞和LLC细胞均无显著性毒性作用。但是oMCN@DOX@PEG对LLC细胞生长抑制起着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细胞凋亡实验中,在0.5~20 μg/mL浓度范围内空白载体材料oMCN@PEG不会诱导LLC细胞发生凋亡。而oMCN @DOX@PEG对LLC细胞的凋亡诱导有着剂量依赖性。第四章以盐酸柔红霉素(DAU)为内标,建立了准确可靠的DOX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DOX在大鼠体内的浓度,并获得其药动学参数。DOX提取方法简便,基质效应影响较小,DOX与DAU分离良好,互不干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OX的浓度与峰面积比值(ADOx/ADAU)线型相关性良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回收率。经过SD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比较,oMCN@DOX@PEG能够显著提高DOX的t1/2,增加AUC,降低CL。说明oMCN@DOX@PEG有望延长DOX的药效时间。第五章评价了载药系统对荷瘤小鼠的体内抑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游离的DOX, oMCN@DOX@PEG具有被动蓄积于肺部与肿瘤组织的能力,能有效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抑制肿瘤的肺部转移。以上结果表明,本课题成功地制备了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介孔碳球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的载体,该纳米粒具有规则的形貌、合适的粒径、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高的载药量,药物释放行为具有pH响应性,载药体系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达到了提高药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目的,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雨,赵维强,李超英;新型眼用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年06期

2 金英华;;纳米粒的靶向修饰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3 吴恒;孙颖;于晖;段友容;张志荣;;5-氟尿嘧啶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5期

4 张红岭;朱玲;刘伟;樊予惠;张振中;;氧氟沙星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稳定性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5 唐世福;蒋国强;于洋;丁富新;;含胆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修饰制备肝癌细胞靶向纳米粒[J];精细化工;2011年11期

6 耿丽娟;唐丽华;游本刚;邵轶男;李玲;;α-常春藤皂苷丙烯酸树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3期

7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口服纳米药粒问世[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4年02期

9 杨恩芸;王晓君;戴甜;张丽男;孙勇军;高子彬;;壳聚糖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J];华西药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张慧珠;张其清;;叶酸靶向乙酰普鲁兰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赵小智;包裹芘的高分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外行为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静;油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袁弘;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药物载体经胃肠道转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彦华;基于金纳米粒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新技术[D];复旦大学;2012年

9 刘玉梅;长春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余敬谋;两种疏水改性乙二醇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8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28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5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