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吖啶类及铂—吖啶类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9:25
【摘要】:癌症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为了了解肿瘤生物学和开发潜在的抗癌药物,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目前的癌症治疗方案中,化疗是最成熟有效的方法之一。DNA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靶点之一。许多化合物通过与DNA结合显示出它们的抗癌活性,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与DNA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强度。抗癌药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癌细胞DNA损伤并阻断细胞分裂,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由于癌细胞具有高水平的拓扑异构酶活性,并对靶向DNA的药物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因此大量的特异性靶向DNA且与DNA和DNA拓扑异构酶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抗肿瘤药物被设计并合成。DNA识别是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阶段,对于蒽环类、蒽醌类、吖啶类等药物的临床疗效,插入结合是识别这些生物分子的一种相互作用。因此,新的DNA插入剂的开发被认为是一种实用的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的方法,并且已经对大量分子进行了插入性质的评价。吖啶衍生物可以与双链DNA相互作用。吖啶类似物具有基于DNA结合和DNA拓扑异构酶抑制的抗癌活性。然而,由于副作用、耐药性和低生物利用度等原因,仅有少数化合物进入临床使用,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开发新型吖啶类衍生物是有效的癌症治疗所必需的。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三个系列的吖啶类衍生物,并对它们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评价。大多数化合物在细胞存活率分析测定中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如化合物1、2、3、10、15和22,尤其是细胞毒性数值达到纳摩尔级的铂-吖啶杂化试剂22。用光谱学方法检测了它们的DNA结合模式和DNA亲和力。化学修饰是DNA亲和力的关键,从而优化抗癌活性。化合物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显示,3-硝基吖啶类衍生物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1,3-二甲基-6-硝基吖啶类衍生物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PT-ACRAMTU类似物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这三个系列的吖啶类衍生物对细胞周期有不同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它们与DNA之间的结合模式及亲和力不同。吖啶衍生物被认为是潜在的抗癌候选物,但由于其溶解性差,吖啶衍生物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具有最强细胞毒性的化合物22被选择用脂质体进行包裹制备成纳米颗粒。对PT@NPs的粒径、形态、载药量(DLC)、包封率(EE)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表征。体外触发释放表明,铂-吖啶类药物的释放是可控的,在低pH(7)和高温(T_m=41℃)条件下,释放速率快。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PT@NPs在药物输送系统(DDS)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中合成了三个系列的吖啶类衍生物,它们具有良好的DNA结合亲和力、强效的细胞毒性,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吖啶类化合物既是一类有效的抗肿瘤试剂,也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小分子工具。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寻找新的DNA靶向制剂是开发抗肿瘤药物的一种实用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14;R96
【图文】:

示意图,结合模式,示意图,大沟


第一章 绪论A 与药物的作用方式瘤药物干扰 DNA 代谢有三种途径:(1)控制转录因子和聚合酶,其 结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2)通过形成 DNA-RNA 杂交,从而干扰转物小分子与 DNA 双螺旋结合[13]。与 DNA 双螺旋结合的小分子被称为 配体与 DNA 相互作用的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图 1-2)[14]:(1)与吸引;(2)与 DNA 的大沟相互作用;(3)与 DNA 的小沟相互作用通过 DNA 的大沟插入碱基对之间;(5)插入结合,通过 DNA 的小;(6)螺纹插入结合[15]。除了这些类型,分子由适当的间隔物连接两分子产生的作用叫做双插入结合[16]。

淡紫色,平面,吖啶类,晶体结构


1-6(A)BRACO-19 与 G-四链体形成的晶体结构的代表单元:BRACO-19 分子(淡紫色)位于 G-四链体的接触面上,夹在一个 G-平面(上)和一个 TATA 平面(下)之间;(B)BRACO-1子的结构。NNHNON NHNOFFAS1410NSNOOLPSF/AC04图 1-8 吖啶类药物的结构(5).3.2.7 LPSF/AC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美芹,卢存福,尹伟伦;外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居学海,张琪,戴乾圜;微孔滤膜碱洗脱法检测DNA损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741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41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