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低聚合度褐藻寡糖的分离制备及其脂蛋白代谢影响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3:14
【摘要】:褐藻寡糖是褐藻胶的降解产物,由甘露糖醛酸(M)和古洛糖醛酸(G)构成,是一种阴离子寡糖,具有诸多生理药理学活性。通过生物降解法获得褐藻寡糖具有快速高效,反应温和等诸多优点,得到的褐藻寡糖为不饱和寡糖,具有诸多饱和寡糖不具备的生物活性。但生物降解法获得的褐藻寡糖是聚合度不一的寡糖混合物,糖基组成和寡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批次稳定性及产品品质,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此,本论文使用Isoptericola halotolerans CGMCC 5336褐藻胶裂解酶制备褐藻寡糖,经分离、纯化后得到聚合度均一的寡糖,并对其纯度、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组分对HepG2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表达水平的作用,确定了不同组分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使用褐藻胶裂解酶制备褐藻寡糖,经乙醇沉淀去除大分子多糖及蛋白质,命名为FrA。通过薄层色谱法(TLC)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其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FrA中寡糖的聚合度为2-6,其中二、三、四糖含量较高,五、六糖含量较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FrA对HepG2细胞中LDLR和PCSK9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 mg/mL的FrA能够上调LDLR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并且可以下调PCSK9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分别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DEAE)和凝胶色谱法(Bio Gel P2)对FrA进行分离,最终确定使用Bio Gel P2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四个组分,分别命名为Fr1、Fr2、Fr3、Fr4。(2)通过TLC和LC-MS,对Fr1、Fr2、Fr3和Fr4进行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核磁共振频谱(NMR)对Fr2、Fr3和Fr4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Fr1中含有两种聚合度的寡糖,为五糖和六糖;Fr2、Fr3和Fr4均为聚合度均一的寡糖,分别为四糖、三糖和二糖。除Fr4外,其余两种寡糖中均存在同分异构体,Fr2中含有四种寡糖,Fr3中含有两种寡糖。经NMR分析,Fr2中寡糖为△MGG、△GGG、△GMG和△MMG;Fr3中寡糖为△GG和ΔMG;Fr4中寡糖为△G。所获得的褐藻寡糖其还原端均为古洛糖醛酸残基,说明所使用的褐藻胶裂解酶能够特异性识别G(1→4)M或G(1→4)G片段。如果将G(1→4)视为0位,(1→4)(G/M)视为1位,则当酶解片段-1位为古洛糖醛酸时,该酶活是-1位为甘露糖醛酸残基的寡糖片段的3倍。(3)对所获得的四个组分进行活性评价。研究了其对LDLR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对PCSK9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四个组分中Fr1,Fr3,Fr4均能上调LDLR的蛋白水平,其中Fr3和Fr4的活性均较为显著。Fr3能下调PCSK9的蛋白水平,故Fr3对LDLR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可能与PCSK9有关。而Fr4对LDLR的上调作用与PCSK9无关,可能受到固醇反应原件结合蛋白-2(SREBP-2)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Fr3和Fr4可能会上调LDLR增加对LDL-胆固醇的摄取,在降胆固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1
【图文】:

结构片段,褐藻,寡糖,藻胶


第一章 绪论藻胶概述藻胶的结构藻胶是一种由海洋褐藻生成的阴离子多糖[1]。是由(1→4)连接的 D-甘露和其 C5 异构体 L-古洛糖醛酸(G)组成的线性聚合物,以均聚(MM 或 MG 或 GM)方式排列组成[2; 3]。主要存在三种结构片段:β-D- (1,4)连接 酸 片 段 (Polymannuronate , PM) , -L-(1 , 4) 连 接 的 聚 古 洛 糖 醛 uluronate,PG),G 与 M 交替共聚的片段 PMG[4]。虽然 G 与 M 仅 C5 上的,但是聚合成链后空间结构却差异巨大。甘露糖醛酸之间通过 le-4e 两个,其结构呈现出“带”状;而古洛糖 醛酸则是通过 1a-4a 两个平伏键相连接现为“脊柱”状[5],如图 1-1 所示。

寡糖,降解机制,酶解


20 左右的聚糖。化学降解法具有生产成本低、技术成熟、反应机理明确环境污染较大。2)物理法。物理降解法通常用作其他方法的辅助方法,物理降解法常用声等方法。其中,超声波法的降解产物极限分子量为 50000 左右,不能获的寡糖,故不常用于制备寡糖。Aida 等通过高温降解法制备褐藻寡糖,但,生成得到的单糖易生成乳酸等有机酸[24]。相较于化学法,物理法具有操速、无环境污染等优点。3)酶解法。酶作为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内被广法因其反应温和、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于寡糖的制备。多糖裂解酶是降工具酶。例如,多糖水解酶用于降解中性多糖,多糖水解酶和裂解酶可降[25]。多糖裂解酶用于降低多糖的分子量生成具有不同聚合度的寡糖,其聚 到 5,并且聚合度不同的寡糖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26-28]。褐藻胶裂解酶通藻胶中的(1→4)糖苷键断裂而制备寡糖。生成寡糖在非还原端的 C4,键,如图 1-2。所生成的不饱和低聚寡糖在紫外区域 230 nm-240 nm 处有; 30]。同时,生成的不饱和寡糖具有与饱和寡糖不同的生理活性。

原理图,凝胶层析,原理,型号


图 1-3 凝胶层析原理Fig.1-3 Principle of gel chromatography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凝胶,用于高分辨率的凝胶过滤。是以丙烯甲叉双丙烯酰胺胶联而成,后经干燥粉碎或加工成形制成颗粒。通过控制来制备各种型号的凝胶,交联剂越多,孔隙越小,所能分离的物质的分子与分离范围如表 1-1 所示。表 1-1 主要型号及分离范围Table 1-1 Main model and separation range型号 分离范围(Da)Bio-Gel P 2 100 1,800Bio-Gel P 4 800 4,000Bio-Gel P 6 1,000 6,000Bio-Gel P 10 1,500 20,000Bio-Gel P 30 2,400 40,000Bio-Gel P 60 3,000 60,0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吉伟;褐藻胶[J];化学教学;1995年03期

2 宋鑫;秦送玉;朱军;黄惠琴;孙前光;鲍时翔;;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筛选和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年04期

3 吴丽云;刘韩;倪辉;肖安风;蔡慧农;朱艳冰;;Pseudomonas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及信息学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汪立平;刘玉佩;孙晓红;赵勇;;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5 刘航;曹海龙;李曙光;杜昱光;;紫色链霉菌产褐藻胶裂解酶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6 张淑平;周冬香;;低聚褐藻胶合铁(Ⅲ)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J];应用化学;2009年04期

7 侯保兵;刘书来;张建友;包华芳;丁玉庭;;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的发酵优化研究[J];水产科学;2009年11期

8 孙丽萍,薛长湖,许家超,李兆杰,蔡跃飘,赵雪;锈凹螺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3期

9 林汝维,顾全厚,黎其芳,郑素娥;褐藻胶肠溶胶丸在胃肠中的崩解应用[J];海峡药学;1994年02期

10 甘纯玑;甘景镐;;一种用途广泛的食品添加剂——褐藻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晓洁;申晶晶;常耀光;;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的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律倩倩;张柯柯;朱巧云;刘玉杰;李智剑;尹燕斌;刘伟治;;海洋弧菌中的褐藻胶降解酶系研究[A];华东地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联合会2017年学术交流会暨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律倩倩;张柯柯;朱巧云;刘玉杰;李智剑;尹燕斌;刘伟治;;新型褐藻胶降解酶系发掘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律倩倩;张柯柯;朱巧云;刘玉杰;李智剑;尹燕斌;刘伟治;;海洋弧菌中的褐藻胶降解酶系研究[A];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5 周燕霞;杜宗军;陈冠军;;褐藻胶降解菌Tamlana agarivorans strain S12基因组测序及其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序列分析[A];第五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6 王新侠;朱艳冰;倪辉;;来源海洋细菌的产微球茎菌属ALW1降解海藻酸钠生成单糖的外切型褐藻胶裂解酶Alg1815的克隆表达[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7 马世昱;严成钊;袁勤生;;羊栖菜中褐藻糖胶的组分分析研究[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航;张天任;王际辉;肖珊;叶淑红;;海藻胶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海参饵料发酵中的应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赵小亮;王姗姗;张晓;刘潇潇;郝杰杰;蔡超;宫相忠;于广利;;不同生长期人工养殖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褐藻胶细微结构分析[A];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10 李尚勇;包静;郑鸿飞;郝建华;孙谧;;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KY 2-8的褐藻胶裂解酶AlyC研究[A];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周建亮 刘会梅 郭悦;胶南成“褐藻胶之都”[N];青岛日报;2010年

2 丁志习;山东海洋食品精深加工获新突破[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柴泽;介绍五种排毒蔬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4 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WTO/TBT—SPS最新通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柯继;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N];中国食品报;2010年

6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霞;褐藻胶裂解酶分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Tamlana holothuriorum s12~T中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李丽妍;褐藻胶裂解酶系的酶化学、产物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宋凯;海洋弧菌Vibrio sp. QY101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马丽艳;海洋细菌褐藻胶裂解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加工与转运及重组酶的纯化与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王林娜;海洋细菌Shewanella sp.Kz7的寡褐藻胶裂解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欧昌荣;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OJOKOH EROMOSELE;棕色固氮菌褐藻胶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韩峰;海洋弧菌QY103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付晓婷;海洋细菌(Agarivorans albus YKW-34)产生的褐藻胶裂解酶及琼胶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鑫;褐藻胶—鱼肉蛋白质复合凝胶体系流变特性及水分状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君;低聚合度褐藻寡糖的分离制备及其脂蛋白代谢影响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王丹丹;两类内切型褐藻胶裂解酶可变的底物降解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徐凡;产褐藻胶裂解酶微生物的选育[D];福州大学;2016年

4 白少峰;微生物产褐藻胶菌株构建及不同来源褐藻胶与肠道菌群互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5 晁雅熙;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8年

6 高杨;南极真菌产褐藻胶裂解酶Aly-i7的基因克隆、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7 武敏;褐藻源和菊芋源低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D];烟台大学;2018年

8 栾青;不同环境条件和加工条件对经济褐藻生长及营养组成的影响[D];烟台大学;2018年

9 安传锋;从螺纹雷松藻提取褐藻胶的消化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10 王迪;褐藻胶裂解菌株筛选及优化[D];大连海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0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70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