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氧化还原敏感性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2:28
【摘要】:癌症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和中医治疗。在实际治疗计划中,经常组合两种或更多种治疗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化学疗法是最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但是单纯的化疗药物往往效果较差或者毒副作用大,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化疗药物的递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三类:前药、纳米材料包载原料药、药物-材料连接复合物。综合考虑靶向递送能力以及药物控释性能,本课题选择制备药物-材料连接复合物,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通过二硫键将其与mPEG-NH2、FA-PEG-NH2相连,形成mPEG-SS-PTX和FA-PEG-SS-PTX两种药物-材料连接复合物,这两种复合物具有两亲性结构,当遇到水溶液时便发生自组装行为,形成混合胶束结构。胶束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和肿瘤靶向性。因为肿瘤部位存在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retention effect,EPR effect),所以胶束可以实现在肿瘤部位的聚集,随后胶束表面的叶酸(folic acid,FA)与肿瘤细胞膜表面的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特异性地发生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胶束内吞至肿瘤细胞中。肿瘤细胞内部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异常高于正常组织,因此可以进入胶束内部引起连接臂-二硫键的断裂,由此,紫杉醇原料药被释放出来并发挥抗肿瘤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1)mPEG-SS-PTX和FA-PEG-SS-PTX两种药物-材料连接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2)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MFF)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考察;(3)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的体外细胞实验;(4)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的体内分布以及抗肿瘤效果研究。主要研究过程与结果如下:(1)mPEG-SS-PTX和FA-PEG-SS-PTX两种药物-材料连接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首先合成高反应活性的3,3'-二硫代二丙酸酐(Dithiodipropionicanhydride,DTDP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熔点测定确认结构和熔点,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以及熔点测定法验证其结构和熔点;随后将DTDPA连接到紫杉醇2'位羟基上,得到PTX-SS-COOH,产物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进行验证。最后将PTX-SS-COOH和mPEG-NH2、、FA-PEG-NH2相连,即得到mPEG-SS-PTX和FA-PEG-SS-PTX,产物结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进行验证。得到的mPEG-SS-PTX和FA-PEG-SS-PTX中紫杉醇的接枝率分别为47%和74%。(2)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考察:使用乳化透析法制备混合胶束,用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透射显微镜法(transmission microscopy,TEM)考察胶束的粒径、电位和形态。并使用单因素法筛选了油水相体积比、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以及FITC-PEG-DSPE/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对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的影响,根据结果选取了油水相体积比为2:15、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 50%、、FITC-PEG-DSPE/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10%用于后续胶束的制备,所得胶束的粒径为96.42±6.38nm,Zeta电位为-2.53±0.51。随后使用芘-荧光探针法考察了混合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结果为0.0163mg/ml。通过透析袋法研究了混合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设置对照组加入lOmM D,L-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用于模拟肿瘤部位的高还原性环境,结果表明,添加DTT的实验组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显着增加。这表明胶束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敏感性。(3)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的体外细胞实验:首先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为模型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法再次考察了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和FITC-PEG-DSPE/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对胶束摄取以及荧光成像的影响,结果显示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50%时,叶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荧光亮度差别最大,说明在此比例下,FA的主动靶向性最好,所以选择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 50%。而 FITC-PEG-DSPE/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10%时,其荧光强度较20%时更强,更利于观察,所以选取FITC-PEG-DSPE/FA-PEG-SS-PTX+mPEG-SS-PTX质量比为10%。通过使用鼠黑素瘤细胞(B16细胞)和MCF-7细胞作为模型细胞来研究每个制剂组的细胞毒性,混合材料组的细胞存活率始终高于80%,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组的细胞存活率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其抗肿瘤效果比紫杉醇原料药效果要好。为了考察胶束表面叶酸的靶向性,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考察了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对于叶酸表达水平不同的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MCF-7细胞的靶向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MCF-7细胞中的荧光强度较A549细胞中的约强10倍,表明该胶束具有较好的叶酸靶向性。(4)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的体内分布以及抗肿瘤效果研究:以雌性昆明小鼠荷瘤B16细胞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约150mm3左右时开始进行给药。每两天给药一次并测量肿瘤体积和小鼠体重,14天后处死小鼠,并取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考察胶束的生物安全性。同样方法给药一定时间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optical in vivo imaging,OI)考察胶束的体内分布情况和肿瘤靶向性。肿瘤体积变化曲线显示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体重变化显示原料药组在治疗后期体重明显下降,但是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组与生理盐水组均无明显变化。HE染色显示,混合胶束组相比于原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具有更大面积的粉红色炎症区域,表明混合胶束的良好抗肿瘤效果。而其他组织的HE染色结果显示,混合胶束组的组织相比于生理盐水组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综上,制备的mPEG-SS-PTX/FA-PEG-SS-PTX/FITC-PEG-DSPE混合胶束相比于原料药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
【图文】:

课题设计,酸酐


图1课题设计简略图逡逑Figure邋1邋Abstract邋graph邋of邋the邋project逡逑2.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逡逑(1)逦FA-PEG-SS-PTX、mPEG-SS-PTX邋的合成及表征逡逑第一步是将3,3-二硫代二丙酸在乙酰氯中回流2h得到对应酸酐,通过核磁逡逑共振氢谱以及熔点测定确定酸酐的结构和性质。随后将制得的酸酐与紫杉醇原料逡逑药在吡啶和DMAP的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将二硫键引入到紫杉醇的结构中得逡逑到PTX-SS-COO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以及核磁共振氢谱法进行逡逑结构表征。得到的邋PTX-SS-COOH邋与邋mPEG-NH2、FA-PEG-NH2邋在邋EDC、NHS邋的逡逑作用下发生酰胺化反应合成PTX-SS-mPEG和PTX-SS-PEG-FA,使用透析袋法逡逑

核磁共振氢谱,甲基


如图1-3所示,产物DTDP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2.52邋ppm处的为乙酰氯逡逑中的甲基氢的吸收峰;1.03邋ppm和3.40邋ppm的分别为乙醚的甲基和亚甲基氢吸逡逑收峰;两者为残留溶剂产生的吸收峰。而2.59邋ppm和2.91邋ppm的是酸酐中的亚逡逑25逡逑

核磁共振氢谱,甲基


如图1-3所示,产物DTDP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2.52邋ppm处的为乙酰氯逡逑中的甲基氢的吸收峰;1.03邋ppm和3.40邋ppm的分别为乙醚的甲基和亚甲基氢吸逡逑收峰;两者为残留溶剂产生的吸收峰。而2.59邋ppm和2.91邋ppm的是酸酐中的亚逡逑25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唐伦;陈前斌;;MPEG标准中的音频编码与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07期

2 钟善君;赖玉霞;刘建平;;一种基于MPEG压缩域的视频对象提取方法[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周宁,姜昱明;MPEG节目流到传输流的转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年03期

4 荀武举;吴长龙;张炜;王跃松;辛德胜;石岩;;不同分子量MPEG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J];辽宁化工;2011年03期

5 孙兴华,徐光yP,金国英;基于全局统计的MPEG视频分割[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年01期

6 赵小雨,李静豪;MPEG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及其比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兵,赵跃龙;视频会议中的视频数据MPEG处理[J];信息技术;2002年10期

8 李岚,冯刚;MPEG——7与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17期

9 董冬;;比较不同非线性编辑系统中MPEG文件的导入[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02期

10 王智;石从黎;杨修明;邢霄龙;;含MPEG侧链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性能[J];化学建材;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健;唐倩;郝利炜;;MPEG在酯化过程的降解和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伟;吕明;金明姬;杨长青;高钟镐;;mPEG-PCL-g-PEI聚合物的合成及其siRNA递送性能[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张洁;王红军;涂克华;柳定荣;王利群;;基于mPEG和结晶及无定型态P(CL-LA)组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药物包载行为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唐跃林;周长国;肖沙里;姚富光;丘柳东;周宴;;基于MPEG视频的镜头检测系统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Effects of novel pH-sensitive liposomes with cleavable esterase-catalyzed and pH-response double smart mPEG-Hz-CHEMS on ABC phenomenon[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6 方源豪;王远明;刘培峰;段友容;;磷酸钙与mPEG-壳聚糖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迪群;王让定;谭家强;张力光;熊益群;;一种基于MPEG音频编码的隐写算法[A];第八届全国信息隐藏与多媒体安全学术大会湖南省计算机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溪波;牛连强;尹宝坤;;MPEG数据传输中丢包的实时修复算法[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崔晓蓓;姚康;;基于MPEG视频流的文字检测与提取[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冬梅;高文;;MPEG音频编码器的软件实时实现[A];第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1998)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卫晓莉;微软中国研究院“检错容错”技术进入MPEG国际标准[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涛;肿瘤诊断与化疗的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朱雯婷;姜黄素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与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3 尹磊;细胞与整体水平的PEG化阿霉素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陈东;mPEG-b-PCL-b-PAA/PMAA胶束口服载药系统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5 陈会英;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基因转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翟英雷;聚乙二醇/聚酸酐共聚物的制备及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肖艳龙;mPEG修饰对316L不锈钢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王旭东;重组水蛭素的聚乙二醇修饰及其反应动力学[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捷熙;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化学修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10 严金良;官能化聚己内酯的合成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颜;氧化还原敏感性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刘啸凤;侧链含生物液晶基元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5年

3 陆肖枫;姜黄素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评价[D];苏州大学;2018年

4 张利君;mPEG化人参皂苷白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5 成飞;一项关于PEG化姜黄素衍生物(Curc-mPEG454)的比较研究:抗炎和抗氧化活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6 吴丽莎;姜黄素mPEG_(114)-PCL_(36)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赵杜娟;基于mPEG-SS-PTX的氧化还原敏感性混合胶束作为药物共递送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张佩;基于mPEG-PBLG-SS-DTX的氧化还原敏感载药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杨定礼;MPEG编解码中的数字水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王丽英;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mPEG修饰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00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