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阿帕替尼与香豆素衍生物NMR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0:34
【摘要】:代谢组学是研究细胞、组织、器官或者整个有机体内代谢物特征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分析是研究代谢组学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了阿帕替尼和香豆素衍生物对HepG2细胞生长过程中的抑制作用。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阿帕替尼在抑制HepG2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同时对12个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新药开发及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参考。第一部分,采用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阿帕替尼抑制HepG2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途径。首先,测定了阿帕替尼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IC_(50)值;接着确定合适的给药浓度,筛选较佳的取样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液进行NMR数据采集,采用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鉴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代谢物,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验证;最后对12种差异性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阿帕替尼对HepG2细胞影响的主要代谢通路为丙酮酸代谢途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第二部分,对12种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HepG2细胞对12种新型香豆素衍生物进行了细胞毒性测试,得到了12个化合物的IC_(50)值浓度,范围在60-100μM之间。按照IC_(50)值浓度对HepG2细胞进行给药培养,收集48小时后的细胞培养液进行核磁共振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数在60%-80%之间,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培养液成分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中与第一预测主成分相关的变量的相关系数,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载荷图,并鉴定出香豆素衍生物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中培养液成分之间的差异性代谢物。本研究利用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对药物小分子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为新药开发及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彦;李小蓉;赵忠孝;刘靖丽;张朋;;新型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当代化工;2017年10期

2 胡跃飞;胡宏纹;;8-羟甲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1987年03期

3 袁铣帆;;九里香中的新香豆素衍生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年02期

4 黄为钧;张兴康;马纫兰;徐广智;谈夫;吴正亮;;取代氨基香豆素衍生物的DSC研究[J];化学通报;1989年11期

5 刘婷;赵冰;李少鑫;房跃;王丽艳;宋波;;乙酰氨基链接的菲并[9,10-d]咪唑-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年07期

6 黄卫莲;方惠珍;徐承策;杨建国;高华英;;相转移催化剂在香豆素衍生物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年07期

7 郭础;马纫兰;张兴康;吴正亮;;香豆素衍生物的荧光衰变研究——非共轭取代基的影响[J];化学通报;1982年02期

8 丁国华,荆淑萍,田禾;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荧光性能[J];应用化学;2005年05期

9 鲁泽清;用香豆素衍生物治疗中Ou发软组织坏死和坏疽[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外科学分册;1978年03期

10 贾飞云;苏奉发;冉鸣;张波;;几种香豆素衍生物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震霖;侯文成;骆焱平;;7-芳烯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单自兴;肖春光;;以亚甲基链桥联的手性联萘酚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张玲玲;夏艳;贾慧贤;桂舒雅;李东风;侯瑞斌;Min Li;;二甲基硅桥连的V形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4 雷连娣;杨得锁;柳忠全;吴隆民;;香豆素衍生物与一氧化氮的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马立斌;李立朴;郭础;;用NMR方法探讨香豆素衍生物的萤光衰变(Ⅰ)—用~1H和~(13)C猹定若干香豆素衍生物的结构[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6 王瑞欣;赵广宽;崔艳婷;邹大鹏;吴养洁;;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对Al~(3+)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冷艳丽;张有明;林奇;姚虹;魏太保;;基于香豆素衍生物高效的CN~-阴离子受体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6年

8 张慧;俞天智;赵玉玲;张鹏;范多旺;;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杨柳;刘燕;郭荣;;荧光法研究香豆素衍生物与β-酪蛋白胶束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李绘;周书娟;孙德志;;循环伏安法研究β-环糊精对三种香豆素衍生物的分子识别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4)[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晓峰;多组分反应构建吡咯香豆素衍生物及广谱杀菌剂啶氧菌酯的合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2 王慧彦;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胡明明;罗丹明及香豆素衍生物新功能荧光染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Muhammad Arif Ali;苯并咪唑/香豆素衍生物的结构、电子光谱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孙汝淑;DCK简化结构类似物的合成及其HIV和VEGF抑制活性的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丹;阿帕替尼与香豆素衍生物NMR细胞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方俊丹;基于氧化自由基环化合成3-硒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3 雷震霖;7-芳乙烯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4 张帅波;系列N-间氟苄基-6-氨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与农用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5 吴通;香豆素衍生物固/液状态下荧光行为的调控及性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6 张可嘉;基于BINOL骨架的香豆素衍生物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7 刘学成;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谢颖;含酯基、醚基取代的香豆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农用活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9 厉丹;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新乐;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3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03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