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23 11:26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将有效剂量的药物分子运输至靶组织和靶细胞,但是在到达靶部位之前,药物的“零释放”是降低其毒副作用的关键。门控型智能药物递送系统,旨在通过门控基团使药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处于稳定包载状态。而在肿瘤微环境(如低pH、高浓度谷胱甘肽、活性氧及酶等)或外源性因素(如磁场、超声波和光等)刺激下,门控基团脱落或改变实现药物响应性释放。门控基团包括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s,PEG)~([1])、金纳米粒~([2])、量子点~([3])、β-环糊精~([4])、ε-聚赖氨酸~([5])等。PEG作为门控基团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空间排斥效应:可堵塞致孔肽孔口。2.空间排斥效应结合亲水性能:可避免载药系统被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清除,增加载体在体内的血液循环时间,利于载体富集至肿瘤部位。致孔肽是一种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肽,具有疏水性侧链,可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插入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促使药物释放的通路。改造后的致孔肽具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特异性水解序列,因此具有酶敏感性。鉴于PEG和致孔肽的特点,本文通过加成反应将PEG连接至致孔肽,并将其修饰至脂质体,以阿霉素(Doxorubincin,DOX)为模型药物,构建一种门控型纳米药物脂质载体。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致孔肽-PEG共修饰的载DOX脂质体。并对其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进行表征。使用Ⅳ型胶原酶进行酶敏感性能评价,利用人源乳腺癌细胞模型(MCF-7)进行体外活性评价。试验表明,本文构建的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D-PEG-1-LP-DOX)具有良好的酶敏感释药性能,对MCF-7细胞有较高体外活性,为后续细胞和体内水平试验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分脂质载体制备和表征目的:合成系列功能性聚合物,通过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跟踪反应进程。制备致孔肽和PEG共修饰的载DOX脂质体(D-PEG-LP-DOX),并对脂质载体进行表征。方法:将致孔肽与五种PEG衍生物合成系列功能性聚合物,反应过程中定时点样定量反应液至同一GF 254硅胶板以监测进程。利用薄膜水化法制备D-PEG-LP-DOX,并进行粒径、PDI及包封率等方面的表征。结果:TLC监测反应结果为致孔肽与PEG完全反应,合成了目标功能性聚合物。制备的脂质载体外观色泽均一,粒径介于80~135 nm,PDI介于0.23~0.37,大部分制剂组包封率处于75~90%。结论:本试验成功制备了致孔肽和PEG共修饰的载阿霉素脂质载体,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制备的脂质体粒径适宜,分布均匀,包封率较高,可用于后续试验。第二部分脂质载体酶敏感性能评价目的:建立载体酶敏感释药的评价方法,筛选出具有明显胶原酶敏感释药特性的载体类型。方法:采用透析法考察D-PEG-LP-DOX在胶原酶作用下的释药性能。利用酶标仪测定DOX的荧光强度,应用标准曲线法计算DOX浓度,并计算DOX累积释放率,考察载体中DOX的释药情况。结果:构建的系列脂质载体均体现一定的胶原酶敏感释药性能,其中以D-PEG-1-LP-DOX的酶敏感性能最为显著。D-PEG-1-LP-DOX在未加胶原酶前,6 h时累积释放率仅为15.3%。加入胶原酶后,DOX释放程度显著提高,24 h时累积释放率96%。结论:本部分建立了评价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载体的酶敏感性能方法,筛选出D-PEG-1-LP-DOX具有良好的酶敏感释药性能。第三部分脂质载体体外活性初步评价目的:对构建的脂质载体进行体外活性初步评价。方法:以MCF-7细胞评价构建的D-PEG-LP-DOX。试验设置不同载药脂质体类型及胶原酶浓度,利用MTT法测定给药后MCF-7细胞的存活率,初步评价载体的体外活性。结果:构建的系列载体D-PEG-1~5-LP-DOX在胶原酶作用下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存活率。其中D-PEG-1-LP-DOX组呈现出最高的体外活性。结论:本部分采用MTT法初步评价脂质载体体外活性,筛选出D-PEG-1-LP-DOX组的酶敏感性能最高。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943;R96
【部分图文】:

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原理示意图

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D-PEG-1~5薄层色谱图

门控型载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盐酸阿霉素溶液标准曲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翔;张婧;王东凯;潘卫三;;叶酸受体靶向多烯紫杉醇膜修饰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J];药学学报;2013年07期



本文编号:2825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25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