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药物—药物偶联体的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20:13
   纳米技术可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然而,传统纳米药物以载体为主要构建基础,载体多样且复杂,导致纳米药物的载药量低,制备复杂,缺乏重复性和可控性,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临床转化。自组装纳米药物以药物为构建单元,利用药物自身的组装特性,可极大地降低载体的使用量,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避免载体所带来的免疫原性和毒性等安全隐忧,制备简单,可控性高、稳定性好,有望推进纳米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和临床转化。据此,我们以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顺铂(cisplatin,Pt)为模型药物,构建了两种自组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同时避免传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不足之处。针对DOX的副作用,我们利用小分子药物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合成DOX-DCA偶联体,促进DOX自组装性能;针对Pt的耐药现象和不良反应,我们联合化疗增强剂和耐药抑制剂阿杜丁(adjudin,ADD),合成一系列两亲性的药物-药物偶联体,包括ADD单取代的、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Pt(IV)前药:C_2-Pt-ADD、C_4-Pt-ADD、C_6-Pt-ADD、C_8-Pt-ADD、C_(12)-Pt-ADD和ADD双取代的Pt(IV)前药Pt-2ADD,探索ADD取代度和碳链长度这两种因素对药物自组装性能和肿瘤杀伤能力的影响。通过~1H NMR、~(13)C NMR、MS或HPLC等多种手段验证所合成各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评价两类药物-药物偶联体的自组装性能,分析其自组装能力的强弱;测定并观察各自组装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形貌、稳定性以及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对两类自组装纳米粒进行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包括摄取情况、胞内药动学、体外杀伤或者凋亡情况等;探索两类自组装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的体外抑瘤情况;同时针对DOX-DCA NPs还开展了药物分布研究和体内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两种药物-药物偶联体:DOX-DCA和Pt(IV)-ADD(C_2-Pt-ADD、C_4-Pt-ADD、C_6-Pt-ADD、C_8-Pt-ADD、C_(12)-Pt-ADD和Pt-2ADD)均成功合成,药物的纯度均大于98%,并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DOX-DCA NPs的粒径为55.8 nm,电位为-28.6±1.1 mV,电镜下呈均一、分散的球形。制备简单、方便,载药量高达71.8±1.7%。经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摄取后,DOX-DCA NPs可慢慢聚集到细胞核,发挥抗肿瘤效果。同时在胞内酸性或酯酶存在的条件下,部分DOX-DCA可慢慢裂解生成DOX。相比于游离DOX,DOX-DCA NPs的体外抗肿瘤效果略差,这可能与其摄取和降解较慢等相关。此外,染料DIR标记的DOX-DCA NPs的肿瘤靶向性好,其肿瘤局部的药物分布是游离染料DIR的39.4~48.2倍。在肝癌H22动物模型中,DOX和DOX-DCA NPs的肿瘤治疗效果相当;而在黑色素瘤B16F10动物模型中,DOX-DCA NPs的抗肿瘤效果比游离药物DOX略差,但剂量提高至15 mg/kg后,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好于DOX。最大耐受剂量实验(maximum tolerated dosage,MTD)实验进一步表明DOX-DCA NPs可显著降低DOX所致的心脏和肝脏毒性,体内安全性好。DOX-DCA NPs的MTD为75mg DOX equiv./kg,是游离药物DOX(5 mg/kg)的15倍。同时游离药物DOX 10mg/kg和DOX 15mg/kg给药组均出现明显的心脏损伤和肝脏损伤。且DOX 15mg/kg给药组小鼠血浆中血生化参数LDH、ALT和AST水平发生显著性变化,而DOX-DCA NPs给药组均无明显改变。一系列Pt(IV)-ADD药物-药物偶联体均可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引入磷脂DSPE-PEG后,形成Pt(IV)-ADD@DSPE-PEG NPs,其稳定性大大提高。各纳米粒的粒径在60-140 nm之间,PDI值较小,电镜下呈现均一、分散的球形。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纳米粒的粒径逐渐增大。Pt(IV)-ADD前药在上述纳米粒中的包封率(78.8%-92.6%)和载药量(84.0%-86.0%)均高于目前绝大多数纳米药物。六种纳米粒的稳定性有所差异,其中C_2-Pt-ADD@DSPE-PEG NPs、C_8-Pt-ADD@DSPE-PEG NPs、C_(12)-Pt-ADD@DSPE-PEG NPs和Pt-2ADD@DSPE-PEG NPs的稳定性较好,在PBS中可稳定存在270 d;而C_4-Pt-ADD@DSPE-PEG NPs和C_6-Pt-ADD@DSPE-PEG NPs的稳定性时长仅分别为48 h和24 h。自组装纳米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C_4-Pt-ADD@DSPE-PEG NPs和C_6-Pt-ADD@DSPE-PEG NPs会发生结构的二次自组装,进而产生形态的改变,分别倾向形成纤维和层状这两种热力学更稳定的结构。为了验证上述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中,我们分别运用了以下三种细胞系:顺铂耐药细胞(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和敏感细胞(肝癌HepG2、非小细胞肺癌A549)。各游离药物或其自组装纳米粒的杀伤效果强弱大体如下:C_4-Pt-ADDC_6-Pt-ADDC_2-Pt-ADDC_8-Pt-ADDC_(12)-Pt-ADDPt-2ADD。C_4-Pt-ADD和C_6-Pt-ADD的杀伤能力较好,可能与其结构可发生二次重排有关。在敏感和耐药细胞中,自组装药物均展示出显著增强的抗肿瘤效果,其中在耐药细胞中,其杀伤指数最高可增强266.4倍,可以大幅减轻顺铂的耐药问题。体内耐药肿瘤抑制实验表明C_2-Pt-ADD@DSPE-PEG NPs可几乎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有效减轻顺铂引起的体重下降问题,具有很好的体内安全性。综上所述,本课题成功构建了两种基于药物-药物偶联体的自组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的克服了DOX的副作用和顺铂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问题和不良反应,两种纳米体系制备简单、载药量高,有效降低了载体的使用量,可克服传统纳米粒中载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带来的问题,为纳米粒的大规模生产和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943
【部分图文】:

示意图,纳米药物,自组装,载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的纳米药物,自组装纳米药物的组成明确,可以降低载体的使用量和多样性,降低纳米体系的复杂性,减少载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⑤通常自组装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为纳米沉降法,属于自下而上的制备方式,操作简单,为纳米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11, 13-15]。综上,利用上述自组装纳米药物可大大降低载体的使用量和种类,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减少药物浪费,避免制备中引入大量载体而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代谢、排泄和免疫原性等安全隐忧,降低纳米体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推动纳米药物的大规模生产。

毒性,脏毒,卡波西肉瘤,安全性研究


安全性研究Doxorubicin,DOX)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常用于,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多种疾方式主要为直接插入DNA双链中或抑制DNA拓扑异构酶录和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此外,DOX还可以生成超氧自由和功能。然而,DOX的临床应用极大地受到了其急性和慢脏毒性、骨髓抑制、肝毒性、脑毒性、呕吐、恶心和静脉硬产生副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ygen species, ROS)的生成和氧化应激系统的激活在其毒用[1, 4]。

路线图,路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1H), 2.14 (m, 2H), 2.93 (m, 2H), 3.4 (s, 1H), 3.97 (s, 3H), 4.2 (q, 1H), 4.58 (s, 2H),4.87 (s, 1H), 4.92 (m, 1H), 5.05 (d, 1H), 5.25 (d, 1H), 5.45 (s, 1H), 6.50 (s, 1H), 7.63(m, 1H), 7.88 (m, 2H), 8.34 (d, 1H), 13.25 (s, 1H), 14.02 (s, 1H). ESI-MS (negativemode) C29H29Cl2NO12: [M-H]-, cald, (m/z) 652.1; found, 652.3. Purity (HPLC): 9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洲;;自组装材料[J];金属世界;2006年01期

2 滇川;自组装材料[J];世界科学;1996年02期

3 李继东;蔡亚岐;史亚利;牟世芬;江桂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体系在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10期

4 云中客;振荡引向自组装[J];物理;2003年05期

5 王韵晴;卢婷利;陈婷;马玉樊;赵雯;陈涛;;自组装多肽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6 ;科学家发现DNA链自组装最佳长度[J];广西科学;2010年04期

7 杨传孝;黄承志;;毛细流自组装成环荧光显微测定血清样品中硫酸奎尼丁[J];分析化学;2006年02期

8 惠文杰,杨荣,张玉琦;自组装成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坚;姜德生;余海湖;;离子自组装镀膜机电路设计与软件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4期

10 郭彦;赵健伟;;自组装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J];化学通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占华;张俊虎;谢婧;李云峰;杨柏;;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和磁性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磁胶束[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张关心;张德清;朱道本;;四硫富瓦烯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周永丰;靳海宝;刘勇;颜德岳;;超支化聚合物和纳米管的多级自组装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晶;于伟;颜雨坤;王维;;卟啉与紫精的离子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5 李红;赵文杰;曹书霞;罗鹏;卢奎;赵玉芬;;反应温度、时间及溶剂对缬氨酸自组装成肽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周宝晗;王治国;魏发钱;佘能芳;殷国栋;曲江兰;吴安心;;微调控形成的杂元自组装体系[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阚迪;何学浩;;离子对电场诱导嵌段聚合物自组装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张宇;陈翠霞;徐海;;利用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解肽自组装水凝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C];2015年

9 徐海;;多肽自组装机制及组装结构和性能调控[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C];2015年

10 孟庆斌;寇莹莹;马鑫;梁远军;刘克良;;可控的两亲性多肽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邱锐;卟啉纳米结构合成获进展[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刘海英;美揭示大豆细胞膜自组装分子机制[N];科技日报;2017年

3 王小龙;人工抗癌分子能数分钟完成自组装[N];科技日报;2014年

4 ;上海实现分子组装宏观物体[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记者 常丽君;研究人员发现自组装DNA链的最佳长度[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霞;美科学家造出自组装蛋白丝[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李大庆;中欧科学家在自组装分子机器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房琳琳;DNA支架能自组装成单电子器件[N];科技日报;2016年

9 毛黎;科学家开发出纳米自组装运输网[N];科技日报;2013年

10 常丽君;DNA首次自组装成一粒灰尘大小的大晶体[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丛莲;基于药物—药物偶联体的自组装纳米粒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梅;基于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纳米/微米机械的构造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周敖;自组装肽纳米纤维水凝胶支架对TGF的缓释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4 唐维;CBT-Cys点击缩合反应与酶控自组装在免疫学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白玮;含TPE基元的分子组装体的制备与亲疏水环境下的动态荧光响应[D];浙江大学;2018年

6 何佩雷;双表面活性剂修饰多金属氧簇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7 付华;有机磷辅助氨基酸自组装成肽及其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1998年

8 解荡;含树枝状大分子体系的自组装及基于包结络合作用的超分子多嵌段聚合物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振兴;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薛斌;多肽自组装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天旺;自组装短肽诱导酶活性聚集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淼;RAFT分散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智能纳米药物载体[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张春雷;温敏型嵌段共聚物的3D受限自组装[D];辽宁大学;2018年

4 赵潇祺;含Y结的多重刺激响应杂臂星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付英超;自组装液晶叶酸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年

6 张念;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自组装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沈厚亮;硫醇—酰胺自组装体系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8 李冰洁;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药物靶向运输和肿瘤细胞杀伤[D];湖南大学;2018年

9 王勇辉;利用金属表面识别和分离丝氨酸对映异构体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蒋瑶;金属氧化物@碳复合纳米材料一步法自组装合成策略和储锂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9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29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