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金黄色色素合成蛋白CrtN的苯并六元含氧脂肪环类抗MRSA候选药物:设计、合成和药理学评价
【学位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914;R96
【部分图文】:
让抗生素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使用[2()]。随之而来的抗生素滥用,特别是在畜牧业和食品工??业中问题尤为严重,更加剧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21,22]。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进展也越来越跟不上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进化速度。由图1.1可见[23],1970??
抗生素耐药时间线?m'??图1.1抗生素的研发及耐药时间轴(轴上方为各类抗生素的研发时间,轴下方为各类抗生素耐??药菌的出现时间,图片改自参考文献丨231)。??Fig.?1.1?The?timeline?of?antibiotic?deployment?(above)?and?the?antibiotic?resistance?observed??(below).??自上世纪80年代起,药物研发成本的升高、药物新型治疗策略陷入瓶颈及药物上市??后资金收益极度缩水,导致世界主要的药物研发企业大幅缩减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发的投??入。特别是2000以后,上市的新抗菌药物逐年递减,特别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2015年至2017年仅有四个上市新药,其中更有两个仅是联合用药型新药,而在2016年更??是“颗粒无收”(表1.1)?[28’29]。截止2017年,新千年后上市的化学类抗菌药物总计34个,??全部是针对细菌本身杀伤的传统广谱性抗生素(表1.1),没有一例以新机制新治疗策略??成功上市的药物。??表1.1?2000-2017年FDA批准上市的化学类抗菌药物汇总(表格改自参考文献[28])??Table?1.1?The?summary?of?FDA?approved?chemical?antibacterial?drug?during?2000-2017??上市年份?药物名称?
MLS类抗生素(macrolides-lincosamides-streptogramins)包括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和链阳菌素类抗生素,通过阻断核糖体中50s转移酶,抑制细菌蛋白合成,达到阻止??细菌繁殖的目的(图1.4)?[74,75]。mLS类抗生素耐药机理主要有三种:(1)药物主动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突变,通过操纵子调控ATP泵,使抗生素主动流出胞外,降低??胞内药物浓度,并使药物与核糖体结合的能力下降,丧失药效[7M8];?(2)通过调控ermA、??ermB、ermC,介导23SrRNA甲基化酶发生改变,或使核糖体结合药物的作用位点发生??改变,降低甚至阻断药物的杀菌能力,以达到耐药的目的[79,8t)];?(3)直接通过体内的??代谢酶破坏药物活性结构,使药物失活[8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因为其副作用比较大,现已逐渐退出市场,??少数药物如妥布霉素等也只作为局部用药使用。其耐药模式基本和MLS类抗生素相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丹丹;陈安新;丁慧玲;张红玉;金天佑;王亮;艾合买提江·艾海提;;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昆仑雪菊色素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7年03期
2 韦瑶;李增政;梁亚平;曹雪莲;钟晓茵;;一株放线菌蓝色素的提取及相关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7年06期
3 杜灵燕;张策;车逸心;刘雯娴;王孟菲;尹胜;王成涛;;高产靛蓝色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及靛蓝色素稳定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7年16期
4 刘兆芳;赵翩翩;李鑫;;微胶囊化橘皮色素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年05期
5 李琴;;绿叶中色素提取方法的改进[J];科学教育;2012年05期
6 邓志光;梁勇;刘崇华;张晓利;叶湖水;徐敏;黄伯熹;李光毅;张开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蓝色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8年05期
7 ;色素椒前景广[J];中国供销商情;2005年06期
8 黄汉生;含氟色素[J];有机氟工业;2002年04期
9 郑云雁;食品中使用色素的问题[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年02期
10 张和春,陈亮,季文明,吴亢,王武;产蓝色素放线菌的初步鉴定和蓝色素性质研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帅帅;靶向金黄色色素合成蛋白CrtN的苯并六元含氧脂肪环类抗MRSA候选药物:设计、合成和药理学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宝力;靶向CrtN色素合成通路的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候选新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3 杜蕾;黑花生衣色素组分分析及降血脂功能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程雷;Pseudomonas putida B4 中靛蓝色素合成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蒋为薇;青蒿琥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脓毒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6 袁文常;金黄色葡萄球菌适应性耐药及MRSA耐药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王春霞;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8 唐晓珍;彩粒小麦营养加工品质与色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梁晓辉;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于旭红;夫西地酸与磷霉素对MRSA生物被膜感染联合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紫甘薯色素制剂产品开发及代谢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婷;雪菊色素的提取与应用[D];新疆大学;2015年
3 张琳琳;黑加仑色素分离、结构初步鉴定及稳定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马伽;医院MRSA分布及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5 翟蕙;万古霉素单用及联合用药对MRSA耐药性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6 叶祖林;光动力疗法对MRSA及其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7 李娉;医院MRSA感染流行状况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孙华铃;黑米色素酯化修饰及稳定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9 于萍;凤眼莲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应用[D];东华大学;2014年
10 云宝仪;黄芩素对MRSA抑菌活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4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6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