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唾液酸修饰pH敏感嫁接物胶束的肿瘤分级靶向递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4 06:01
  纳米给药系统(DDS)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以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目前对于靶向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DDS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该类DDS首先主要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进入肿瘤组织,而后通过快速识别(配体-受体、抗体-抗原)肿瘤细胞实现内吞入胞;而对于DDS靶向肿瘤组织研究仍缺失。因此,增强DDS肿瘤组织的靶向性是提高抗肿瘤疗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唾液酸可分别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部位炎症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E选择素,实现肿瘤组织及细胞的分级靶向,设计合成了唾液酸修饰的pH敏感嫁接物(唾液酸-聚乙二醇-腙键-阿霉素,SPD)。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 SPD嫁接物的化学组成。该嫁接物可在水性介质中通过自聚集形成SPD胶束,且具有较小的临界胶束浓度(26.52 μg/mL)。所制备的SPD胶束呈类球形,粒径大小为41.8±7.5nm,并可进一步有效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载药量在4.0%左右。载药胶束SPDD可持续释放阿霉素达72 h,且呈pH依赖性,随pH降低,药物释放加快。噻唑蓝比色法和活细胞染色法均显示,唾液酸修饰...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唾液酸修饰pH敏感嫁接物胶束的肿瘤分级靶向递药研究


图1.2嫁接物SPD的核磁共振氢谱??Figure?1.2?'H-NMR?of?H2N-PEG-NH2,?SA,?DOX?and?SPD.??9??

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交叉点,荧光强度比


13比^增加更快,引起Ii和13的荧光强度比值(VI3)下降,并且Ii/13比值会??随嫁接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最后,以嫁接物浓度的对数值对WI3作图,发??现一个明显的交叉点,该交叉点对应的嫁接物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图1.4)。??本研究中得到的不同嫁接物SPD和PD的CMC数值分别为26.52昭/mL和21.64??10??

粒径分布,对数,粒径分布测定,电位测定


1.3.3粒径分布测定和形貌观察??将嫁接物SPD和PD分别分散于纯水中,得到1.0?mg/mL的胶束溶液。用微??粒粒度与表面电位测仪测得SPD与PD胶束的粒径平均分别为41.8±7.5?nm(图1.5)??和45.8±6.6?nm?(图1.6)。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PD和TO嫁接物胶束??外观均呈类球形,大小均匀且测定结果与粒径电位测定仪测定结果基本一致。??3〇?Blank?SPD?Micelles?■??丨:圍i??。丨瞧¥??1?10?100??Size?(d.?nm)??图1.5?SPD嫁接物胶束的粒径分布及透射毛镜观察图??Figure?1.5?Size?distribution?and?TEM?images?of?blank?SPD?micelles.??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度敏感聚合物研究进展[J]. 张强宏.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肿瘤靶向递药新策略的研究进展[J]. 高会乐,蒋新国.  药学学报. 2016(02)
[3]聚合物胶束作为抗肿瘤药靶向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J]. 丁媛媛,田宝成,韩景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08)
[4]新型聚合物胶束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杨舒迪,张学农.  中国药学杂志. 2015(12)
[5]纳米载体共递送化疗药物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J]. 张波,张娜.  中国新药杂志. 2014(21)
[6]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李秀英,曾凡,赵曜,居瑞军,吕万良.  中国新药杂志. 2014(16)
[7]唾液酸与唾液酸识别蛋白研究进展[J]. 沈清清,田洪,陈红惠,刘芳,田雪琪.  文山学院学报. 2013(06)
[8]聚合物胶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王艳萍,郝红,韦雄雄,樊安,张粉艳.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13(06)
[9]主动靶向脂质体研究进展[J]. 左勇亮,肖人钟,王蓉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3(10)
[10]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 林苏娜,林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2013(06)

博士论文
[1]基于酰腙键的聚合物载体的设计及应用[D]. 朱利娟.上海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肿瘤还原微环境响应的透明质酸胶束抗肿瘤研究[D]. 张汉波.浙江大学 2017
[2]A54修饰葡聚糖-PLGA嫁接物胶束的靶向递药研究[D]. 司徒俊青.浙江大学 2016
[3]氧化还原敏感和肿瘤靶向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 刘超宇.西南交通大学 2013
[4]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嫁接物的合成及其紫杉醇胶束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 刘萍.浙江大学 2013
[5]新型阿霉素前药PEG-DOX的合成、表征及体内外研究[D]. 苟鹏飞.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35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935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