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三萜的提纯及纳米粒制备
发布时间:2021-01-04 00:25
本文对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成功制备了桦褐孔菌总三萜提取物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剂。首先,采用超声辅助-回流提取法提取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总三萜得率为评价指标,按照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表进行提取工艺的优化,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异丙醇,物料比1:1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h,提取1次。对该最佳工艺进行验证实验,平均得率为1.47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8%,结果稳定、重现性好,表明该工艺合理可行。桦褐孔菌总三萜粗提物,经过一系列纯化工序后,得到的总三萜提取物为淡黄色粉末或片状物,有光泽,纯度为80.56%。其次,对前面提取纯化得到的桦褐孔菌总三萜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以经典抗氧化剂Vc为对照,采用化学模拟体系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总还原能力测定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总三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是良好的电子供应者,具有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且清除率与样品质量浓度间存在一定的剂量...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样褐孔菌??Fig.l-l?Inonotus?obliquus??
室温条件下,取按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的IOT-PBCA-NP胶体溶液适量,于超??声波清洗器中分散均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胶体溶液滴在珪片上,风干后喷金,??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态并拍摄照片,结果见图5-1。从扫描电镜图中可??看到载药纳米粒的表面形态,结果表明,制得的IOT-PBCA-NP结构圆整、大??小巧匀、无黏连、分散性良好,粒毎分布在l〇〇 ̄200nm的大小范围内。??61??
取按照最优工艺制备的IOT-PBCA-NP胶体溶液适量,用蒸溜水稀??释适当倍数后,加入样品池中,用马尔文粒度分布与电势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结果见图5-3,平均电位为-16.0mV。??6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系列化合物的探讨[J]. 麦勤勤,陈寅生,程丽红,邵丽丽,吴花粉,孙明丽,武小红.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2)
[2]低速离心法测定大黄酚脂质体包封率[J]. 王永利,王立华,夏明华,赵子兵,张丹参.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3]茯苓皮三萜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J]. 程水明,桂元,沈思,黄文. 食品科学. 2011(09)
[4]大黄酚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J]. 王永利,张明媚,李维爽,张丹参. 中国新药杂志. 2011(09)
[5]金花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宁恩创,韦璐,秦小明,曾院珍. 食品科技. 2010(08)
[6]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J]. 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3)
[7]低速离心法测定荧光红GG脂质体包封率[J]. 李琅琅,王文喜,牛泱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05)
[8]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选[J]. 潘春丽,查勇,张鑫,余晓斌. 生物加工过程. 2008(04)
[9]桦褐孔菌Inonotusn obliquus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 刘迎秋,包海鹰. 中国食用菌. 2008(04)
[10]大豆异黄酮及大豆皂甙的抗氧化性研究[J]. 汪海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3)
博士论文
[1]桦褐孔菌多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丽霞.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桦褐孔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及人工培养条件优化模式研究[D]. 陈艳秋.吉林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D]. 向超.浙江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5780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样褐孔菌??Fig.l-l?Inonotus?obliquus??
室温条件下,取按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的IOT-PBCA-NP胶体溶液适量,于超??声波清洗器中分散均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胶体溶液滴在珪片上,风干后喷金,??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态并拍摄照片,结果见图5-1。从扫描电镜图中可??看到载药纳米粒的表面形态,结果表明,制得的IOT-PBCA-NP结构圆整、大??小巧匀、无黏连、分散性良好,粒毎分布在l〇〇 ̄200nm的大小范围内。??61??
取按照最优工艺制备的IOT-PBCA-NP胶体溶液适量,用蒸溜水稀??释适当倍数后,加入样品池中,用马尔文粒度分布与电势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结果见图5-3,平均电位为-16.0mV。??6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系列化合物的探讨[J]. 麦勤勤,陈寅生,程丽红,邵丽丽,吴花粉,孙明丽,武小红.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2)
[2]低速离心法测定大黄酚脂质体包封率[J]. 王永利,王立华,夏明华,赵子兵,张丹参.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3]茯苓皮三萜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J]. 程水明,桂元,沈思,黄文. 食品科学. 2011(09)
[4]大黄酚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J]. 王永利,张明媚,李维爽,张丹参. 中国新药杂志. 2011(09)
[5]金花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宁恩创,韦璐,秦小明,曾院珍. 食品科技. 2010(08)
[6]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J]. 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3)
[7]低速离心法测定荧光红GG脂质体包封率[J]. 李琅琅,王文喜,牛泱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05)
[8]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选[J]. 潘春丽,查勇,张鑫,余晓斌. 生物加工过程. 2008(04)
[9]桦褐孔菌Inonotusn obliquus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 刘迎秋,包海鹰. 中国食用菌. 2008(04)
[10]大豆异黄酮及大豆皂甙的抗氧化性研究[J]. 汪海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3)
博士论文
[1]桦褐孔菌多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丽霞.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桦褐孔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及人工培养条件优化模式研究[D]. 陈艳秋.吉林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D]. 向超.浙江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5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9557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