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非天然D型氨基酸修饰和侧链链接策略进行新型Anoplin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及与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效果研
发布时间:2021-01-23 06:51
小分子抗菌肽参与宿主内在免疫系统的构成,有独特的作用机制,难以诱导药物耐药性产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天然抗菌肽存在酶解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有一定细胞毒性等缺陷,限制了抗菌肽的发展应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工作是采用非天然D型氨基酸(D-Leu,D-Lys,D-Arg)对天然抗菌肽Anoplin的亲水面和疏水面分别进行进行氨基酸替换结构改造,共得到10条含部分D型氨基酸替换的Anoplin类似物。通过系列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研究探讨Anoplin最敏感的酶切位点。本构效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部位进行D型氨基酸替换会对其抗菌活性、稳定性和二级结构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疏水面替换类似物Anoplin-D9,10和Anoplin-D9,10,3保留了抗菌活性,并且在对抗大肠杆菌(ATCC 25922)时Anoplin-D9,10,3的抗菌活性相比母肽Anoplin提高了1倍;但其余D型替换类似物抗菌活性丧失。通过对所有D型氨基酸类似物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相比于母肽Anoplin,疏水面替换类似物Anoplin-D9,10,3耐受糜蛋白酶降解的能力提高10倍,耐受胰蛋白酶降解的能力改善不明显...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抗菌肽的背景介绍
1.1.1 抗菌肽的概念及类别
1.1.2 抗菌肽的构象
1.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1.4 抗菌肽的发展前景与实际问题
1.2 影响抗菌肽生物活性的相关参数
1.2.1 电荷数
1.2.2 螺旋度
1.2.3 疏水性
1.3 提高抗菌肽稳定性的改造方法
1.4 天然抗菌肽Anoplin的研究背景
1.5 “点击化学”反应在肽类药物结构改造中的应用
1.6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背景介绍
第二章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结构改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品
2.2.2 溶剂预处理
2.2.3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2.2.4 细菌菌株
2.2.5 体外抗菌活性的考察
2.2.6 酶解稳定性考察
2.2.7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2.2.8 安全性评价
2.2.9 二级结构的考察
2.2.10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2.3.2 抗菌活性评价
2.3.3 酶解稳定性考察
2.3.4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结果
2.3.5 安全性评估
2.3.6 二级结构考察
2.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药品与实验仪器
2N3)"> 3.2.2 自制叠氮试剂(Tf2N3)
3.2.3 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4,7)2的合成方法
3.2.4 含D型氨基酸的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5,7)2的合成方法
3.2.5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4,7+D5,7)的合成方法
3.2.6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9,10,3+D5,7)的合成方法
3.2.7 细菌菌株与实验动物
3.2.8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9 杀菌动力学试验
3.2.10 径向扩散试验
3.2.11 联合用药效果的评价
3.2.12 联合用药杀菌动力学
3.2.13 抑制生物膜形成率
3.2.14 稳定性考察
3.2.15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3.2.16 溶血活性
3.2.17 细胞Mtt试验
3.2.18 体内有效性考察
3.2.19 作用机制的考察
3.2.20 二级结构的考察
3.2.2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合成
3.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3.3.3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杀菌动力学
3.3.4 径向扩散
3.3.5 联合用药抗菌活性
3.3.6 联合用药动力学
3.3.7 抑制生物膜
3.3.8 稳定性考察
3.3.9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曲线
3.3.10 溶血作用
3.3.11 细胞Mtt试验
3.3.12 抗菌肽对小鼠急性大肠杆菌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3.3.13 联合用药对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3.3.14 抗菌肽对环磷酰胺预处理小鼠预防保护性作用评估
3.3.15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对细菌外膜、内膜的破坏性作用
3.3.16 扫描电镜
3.3.17 PI摄取
3.3.18 PI流式结果
3.3.19 活性氧的检测
3.3.20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二级结构
3.4 讨论
第四章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联合抗菌作用及机制探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熊果酸抗菌作用的评估
4.2.2 熊果酸抗菌机制的研究方法
4.2.3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考察
4.2.4 联合用药动力学考察
4.2.5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评估
4.2.6 联合用药组PI流式的定量分析方法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熊果酸的抗菌活性
4.3.2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抗菌机制
4.3.3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
4.3.4 联合用药的杀菌动力学试验
4.3.5 联合用药的PI流式
4.3.6 联合用药共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4.4 讨论
论文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2994768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抗菌肽的背景介绍
1.1.1 抗菌肽的概念及类别
1.1.2 抗菌肽的构象
1.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1.4 抗菌肽的发展前景与实际问题
1.2 影响抗菌肽生物活性的相关参数
1.2.1 电荷数
1.2.2 螺旋度
1.2.3 疏水性
1.3 提高抗菌肽稳定性的改造方法
1.4 天然抗菌肽Anoplin的研究背景
1.5 “点击化学”反应在肽类药物结构改造中的应用
1.6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背景介绍
第二章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结构改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品
2.2.2 溶剂预处理
2.2.3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2.2.4 细菌菌株
2.2.5 体外抗菌活性的考察
2.2.6 酶解稳定性考察
2.2.7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2.2.8 安全性评价
2.2.9 二级结构的考察
2.2.10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2.3.2 抗菌活性评价
2.3.3 酶解稳定性考察
2.3.4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结果
2.3.5 安全性评估
2.3.6 二级结构考察
2.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药品与实验仪器
2N3)"> 3.2.2 自制叠氮试剂(Tf2N3)
3.2.3 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4,7)2的合成方法
3.2.4 含D型氨基酸的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5,7)2的合成方法
3.2.5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4,7+D5,7)的合成方法
3.2.6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9,10,3+D5,7)的合成方法
3.2.7 细菌菌株与实验动物
3.2.8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9 杀菌动力学试验
3.2.10 径向扩散试验
3.2.11 联合用药效果的评价
3.2.12 联合用药杀菌动力学
3.2.13 抑制生物膜形成率
3.2.14 稳定性考察
3.2.15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3.2.16 溶血活性
3.2.17 细胞Mtt试验
3.2.18 体内有效性考察
3.2.19 作用机制的考察
3.2.20 二级结构的考察
3.2.2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合成
3.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3.3.3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杀菌动力学
3.3.4 径向扩散
3.3.5 联合用药抗菌活性
3.3.6 联合用药动力学
3.3.7 抑制生物膜
3.3.8 稳定性考察
3.3.9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曲线
3.3.10 溶血作用
3.3.11 细胞Mtt试验
3.3.12 抗菌肽对小鼠急性大肠杆菌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3.3.13 联合用药对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3.3.14 抗菌肽对环磷酰胺预处理小鼠预防保护性作用评估
3.3.15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对细菌外膜、内膜的破坏性作用
3.3.16 扫描电镜
3.3.17 PI摄取
3.3.18 PI流式结果
3.3.19 活性氧的检测
3.3.20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二级结构
3.4 讨论
第四章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联合抗菌作用及机制探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熊果酸抗菌作用的评估
4.2.2 熊果酸抗菌机制的研究方法
4.2.3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考察
4.2.4 联合用药动力学考察
4.2.5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评估
4.2.6 联合用药组PI流式的定量分析方法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熊果酸的抗菌活性
4.3.2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抗菌机制
4.3.3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
4.3.4 联合用药的杀菌动力学试验
4.3.5 联合用药的PI流式
4.3.6 联合用药共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4.4 讨论
论文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299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9947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