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莱菔素、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抗癌活性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5:22

  本文关键词:莱菔素、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抗癌活性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正常人体饮食摄入十字花科蔬菜可以减少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包括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等)发生风险。这些包括西兰花在内的十字花科蔬菜的抗癌效果归功于这些植物中大量的异硫氰酸酯。莱菔素(SFE)作为从萝卜籽分离提取得到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和莱菔硫烷(SFN)化学结构只相差一个双键,是SFN的结构类似物。SFN已在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试验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质,目前SFE已被证实可以抑制乳腺癌、肺癌、食管鳞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SFE-GSH结合物是由SFE与有解毒功能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经化学合成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它解决了SFE物理性质不稳定的问题,但其是否具有抗癌活性,目前尚未可知。本课题以乳腺癌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了SFE和SFE-GSH结合物抗乳腺癌细胞的活性评价及分子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本课题通过流式细胞术证实了SFE能够诱导MDA-MB-436和MDA-MB-453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同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SFE通过上调分子靶标Egr1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通过Egrl-cyclinB1-Cdc2通路阻滞细胞周期。2、评价了SFE-GSH结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活性,结果表明SFE-GSH结合物能够抑制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SFE-GSH结合物对7个乳腺癌细胞体内活性评价效果明显优于SFE,小鼠体内肿瘤移植模型实验也证实了SFE-GSH结合物的体内抗癌效果。3、初步探究了SFE-GSH结合物抗乳腺癌细胞分子机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FE-GSH结合物可以诱导MDA-MB-453、MCF-7两种细胞凋亡,通过基因芯片分析找到潜在基因靶标SCD1,并证实SFE-GSH结合物作为一个抗乳腺癌药物正是通过下调SCD1这一机制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莱菔素 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 乳腺癌 Egr1 SCD1 周期阻滞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言15-25
  • 1.1 异硫氰酸酯与癌症预防15
  • 1.2 莱菔硫烷研究进展15-21
  • 1.2.1 莱菔硫烷概述15-16
  • 1.2.2 莱菔硫烷体内抗癌机制研究16
  • 1.2.3 莱菔硫烷体外抑癌机制研究16-19
  • 1.2.3.1 化学预防机制17
  • 1.2.3.2 阻滞细胞周期17
  • 1.2.3.3 诱导细胞凋亡17-18
  • 1.2.3.4 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18-19
  • 1.2.3.5 活性氧(ROS)的生成19
  • 1.2.4 药代动力学研究19-20
  • 1.2.5 莱菔硫烷临床研究20-21
  • 1.3 莱菔素研究进展21-22
  • 1.3.1 莱菔素概述及体内外抗癌机制研究21-22
  • 1.3.2 莱菔素与巯基类物质联合用药22
  •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22-25
  • 第二章 莱菔素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研究25-43
  • 2.1 前言25
  • 2.2 材料与方法25-27
  • 2.2.1 实验材料25-27
  • 2.2.1.1 细胞系25
  • 2.2.1.2 药物25
  • 2.2.1.3 实验试剂与耗材25-26
  • 2.2.1.4 实验仪器26-27
  • 2.3 实验方法27-33
  • 2.3.1 细胞培养27
  • 2.3.2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27-28
  • 2.3.3 流式细胞验证细胞周期28
  • 2.3.4 RT-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28-29
  • 2.3.4.1 细胞RNA的提取28
  • 2.3.4.2 反转录PCR28-29
  • 2.3.4.3 RT-PCR29
  • 2.3.5 转染质粒与siRNA29-30
  • 2.3.5.1 构建pcDNA3.1-Egr129
  • 2.3.5.2 设计并合成Egr1-siRNA29-30
  • 2.3.6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30-33
  • 2.3.6.1 相关溶液配制30
  • 2.3.6.2 总蛋白提取30
  • 2.3.6.3 BCA法定量蛋白质浓度30-31
  • 2.3.6.4 分离胶、浓缩胶的配置31-32
  • 2.3.6.5 电泳32
  • 2.3.6.6 转膜32
  • 2.3.6.7 封闭32
  • 2.3.6.8 一抗、二抗孵育32
  • 2.3.6.9 曙光32-33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33-43
  • 2.4.1 莱菔素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33-35
  • 2.4.2 Egr1作为SFE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一个分子靶标影响细胞增殖35-38
  • 2.4.3 Egr1作为分子靶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38-40
  • 2.4.4 SFE通过Egr1-cyclinB1-Cdc2通路阻滞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40-41
  • 2.4.5 讨论41-43
  • 第三章 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体内外抗癌细胞活性评价43-49
  • 3.1 前言43
  • 3.2 材料与方法43-44
  • 3.2.1 实验材料43-44
  • 3.2.1.1 细胞系43
  • 3.2.1.2 药物43-44
  • 3.3 实验方法44-45
  • 3.3.1 细胞培养44
  • 3.3.2 CCK8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生长44
  • 3.3.3 统计学分析44
  • 3.3.4 体内肿瘤移植模型44-45
  • 3.4 结果与讨论45-49
  • 3.4.1 SFE-GSH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45-47
  • 3.4.2 SFE-GSH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47
  • 3.4.3 讨论47-49
  • 第四章 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研究49-59
  • 4.1 前言49
  • 4.2 材料与方法49
  • 4.3 实验方法49-51
  • 4.3.1 细胞凋亡检测49-50
  • 4.3.2 mRNA微阵列分析SFE-GSH结合物对MDA-MB-453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50
  • 4.3.3 RT-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50-51
  • 4.3.4 设计并合成SCD1-siRNA51
  • 4.3.5 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水平51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51-59
  • 4.4.1 SFE-GSH结合物引起乳腺癌细胞凋亡51-52
  • 4.4.2 SFE-GSH结合物引起MDA-MB-453基因差异表达52-54
  • 4.4.3 SCD1是SFE-GSH结合物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一个分子靶标54-56
  • 4.4.4 讨论56-59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59-61
  • 5.1 结论59-60
  • 5.2 创新点60
  • 5.3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9
  •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69-71
  • 作者和导师简介71-72
  • 附件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成淦,吕新法,张秀芝;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的质量鉴定[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年02期

2 陶炼晖,王翔朴,黄安辉,汤平涛,朱建华;肝脏中砷结合物的分子量分布[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0年06期

3 Byrn SR ,杨彬;药物-寡核苷酸结合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2年02期

4 郝成章;;用人工合成的结合物免疫获得抗流感应答[J];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1984年01期

5 王世中,乔梅;应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制备酶-抗体结合物[J];生物化学杂志;1985年02期

6 徐美忠;谢毓元;;放射免疫结合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1年06期

7 王嘉军,谢贵林,王育敏,张伟,刘桂花;志贺氏I型菌O-特异多糖与蛋白结合物的制备及其抗原性[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8 蒋成淦,吕新法,张秀芝;抗体亲和力和酶活性对酶结合物质量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6年01期

9 Ram BP ,周建军;免疫结合物:靶药释放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6期

10 Robbins JB ,蔡怜民;多糖蛋白结合物:新一代菌苗[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凤喜;李敏;刘春喜;刘永军;张娜;;靶向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DTX-CMCS-PEG-NGR结合物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王升年;陈松华;徐惠钧;车裕芳;张鸿良;张素胤;王珏;葛锡锐;;单抗-天花粉结合物在体内外对靶细胞的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3 Masahiro Iwaki;;布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立体选择性胆排泄及其机制研究(英文)[A];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第十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姜嫣嫣;裴元英;;受体介导的转铁蛋白-PEG-TNF-α结合物的肿瘤细胞靶向传输[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前;孙曼霁;;乙酰胆碱酯酶标记第二抗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阎海波;张雨青;马永雷;周丽霞;;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体外评价(英文)[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7 马燕;张雨青;沈卫德;周文林;丁悦;夏运岳;;丝胶-胰岛素结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特性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风;美发明快速辨识抗癌药前体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金锋;组织靶向肝素-SOD及季铵化壳聚糖-SOD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对ROS诱导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歆;半胱氨酸功能化的透明质酸结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可注射原位形成的共价交联水凝胶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4年

2 许玲华;壳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结合物(O-HTCC-SOD)的制备及其对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梁艳超;pH敏感型多西他赛-Pluronic P123结合物胶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陈海桥;蒜素与大豆球蛋白/肽二硫键结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滕雯迪;莱菔素、莱菔素—谷胱甘肽结合物抗癌活性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6 姚丽晶;几种胡敏酸和富里酸分子结构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与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袁志翔;50%乙酰度的低分子量壳聚糖—泼尼松龙结合物作为一种新的肾靶向药物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卢佳丽;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载体的流脑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特性研究[D];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2010年

9 苗旺;齐墩果酸—聚乙二醇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傅叶R,

本文编号:301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01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