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16:5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所携带庞大的基因信息使其能在各种环境下存活。PA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第二大致病菌,由其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伤口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PA耐药的机制有生物膜的形成、主动外排系统高度表达等,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突变是耐氟喹诺酮类药物PA的主要机制。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特别是在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时常被采用,或者作为联合治疗用药,其中环丙沙星(CIP)和左氧氟沙星(LEV)使用最为广泛。本课题以CIP和LEV为诱导药物,构建体外诱导PA模型,涵盖亚抑菌浓度到高浓度的一系列诱导浓度模拟临床抗菌药物不同的剂量,旨在从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两个维度,表型和基因型两个层次,以实验菌株为对象,系统分析随着系列诱导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CIP和LEV诱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耐药基因的影响。1、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目的:探究临床分离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经环丙沙星和左氧氟... 

【文章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


随诱导时间增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MIC值的变化趋势

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


随诱导浓度增加CIP组和LEV组MIC值的变化趋势

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


CIP组和LEV组4个药物浓度随诱导时间MIC值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 孙世鹏,旷南岳,漆新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01)
[2]2014-2016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J]. 巫俊琴,程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11)
[3]铜绿假单胞菌铁摄取与生物被膜形成研究进展[J]. 于珊,马旅雁.  生物工程学报. 2017(09)
[4]环丙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系统正常与缺陷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J]. 张智琪,李晓霞,康建邦,高雅婷,张瑞琴,段金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08)
[5]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J]. 龚美亮,丛玉隆.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7 (04)
[6]2005-2014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5种重要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变迁[J]. 胡付品,F.-P.Hu,Y.Guo,D.-M.Zhu,F.Wang,X.-F.Jiang,Y.-C.Xu,X.-J.Zhang,C.-X.Zhang,P.Ji,Y.Xie,M.Kang,C.-Q.Wang,A.-M.Wang,Y.-H.Xu,J.-L.Shen,Z.-Y.Sun,Z.-J.Chen,Y.-X.Ni,J.-Y.Sun,Y.-Z.Chu,S.-F.Tian,Z.-D.Hu,J.-Li,Y.-S.Yu,J.Lin,B.Shan,Y.Du,Y.Han,S.Guo,L.-H.Wei,L.Wu,H.Zhang,J.Kong,Y.-J.Hu,X.-M.Ai,C.Zhuo,D.-H.Su,Q.Yang,B.Jia,W.Huang.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01)
[7]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突变选择窗的影响[J]. 谢洪华,孙云,杨佳艳.  海峡药学. 2016(12)
[8]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J]. 屈琳,刘凤霞.  临床检验杂志. 2016(08)
[9]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机制的研究与同源性分析[J]. 贾伟,王文,徐浩彤,李刚,赵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07)
[10]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J]. 王诗琪,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02)

博士论文
[1]铜绿假单胞菌蹭行运动和表面感知机制的研究[D]. 倪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2]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张瑞琴.山西医科大学 2015
[3]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 郭俏.西北大学 2013
[4]乳铁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徐国鹏.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亚抑菌浓度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D]. 卢忠义.遵义医学院 2013
[2]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和毒力因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简丽娟.广西医科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82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082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8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