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与常用电解质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发布时间:2021-05-21 10:07
目的:考察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与常用电解质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剂量,取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组合包装[含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2瓶和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1瓶]分别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门冬氨酸钾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甘油磷酸钠注射液、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配伍,得配伍液AH。在室温(25℃)下,分别于0、1、2、3、4 h时考察各配伍液的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和不溶性微粒数,并于0、4 h时检查其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配制后4 h内,各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配伍液H的p H值变化较大(RSD=5.13%,n=5),配伍液D和配伍液G的p H值明显升高;各配伍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均无明显变化(RSD<2%,n=5),且小于600m Osmol/kg;各配伍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均为阴性。配制后2、4 h时,配伍液B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配制后2、3、4 h时,配伍液E、F、H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配制后0、1、2、3、4 h时,配伍液G中≥10μm...
【文章来源】:中国药房. 2017,28(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配伍液的配制
2.1.1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的溶解
2.1.2 葡萄糖配伍液和常用电解质配伍液的配制
2.2 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的检查
2.3 判断标准
2.3.1 渗透压摩尔浓度
2.3.2 不溶性微粒
2.3.3 内毒素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外观检查结果
3.2 p H值的测定结果
3.3 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测定结果
3.4 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
3.5 内毒素检查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剂量维生素C在改善重症感染患者器官损害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刘艳波. 现代养生. 2016(12)
[2]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意义[J]. 贾鑫磊,钱素云,曾健生,张哲哲,李峥,刘珺. 山东医药. 2016(20)
[3]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和临床干预[J]. 盛巧云.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02)
[4]静脉输液调配中心环境与自然环境输液调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对比研究[J]. 刘兴,李世东. 药学研究. 2014(03)
[5]HPLC同时测定多维元素片中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烟酰胺的含量[J]. 姜文清,金鹏飞,朱峰,邹定,吴学军,邝咏梅. 中国药学杂志. 2011(14)
[6]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途径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侯鹏高,吕长淮.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3)
[7]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在输液中及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 梁光荣,唐巧金,刘莉萍,唐静,徐山. 中国药房. 2010(26)
[8]安达美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J]. 徐丽华,卞晓洁. 护理学杂志. 2010(13)
[9]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药液质量的对比研究[J]. 陈秋云,何锦文,黄赛玲. 海峡药学. 2010(01)
[10]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J]. 王冰,张梅英. 上海护理. 2009(01)
本文编号:3199518
【文章来源】:中国药房. 2017,28(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配伍液的配制
2.1.1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的溶解
2.1.2 葡萄糖配伍液和常用电解质配伍液的配制
2.2 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的检查
2.3 判断标准
2.3.1 渗透压摩尔浓度
2.3.2 不溶性微粒
2.3.3 内毒素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外观检查结果
3.2 p H值的测定结果
3.3 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测定结果
3.4 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
3.5 内毒素检查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剂量维生素C在改善重症感染患者器官损害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刘艳波. 现代养生. 2016(12)
[2]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意义[J]. 贾鑫磊,钱素云,曾健生,张哲哲,李峥,刘珺. 山东医药. 2016(20)
[3]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和临床干预[J]. 盛巧云.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02)
[4]静脉输液调配中心环境与自然环境输液调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对比研究[J]. 刘兴,李世东. 药学研究. 2014(03)
[5]HPLC同时测定多维元素片中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烟酰胺的含量[J]. 姜文清,金鹏飞,朱峰,邹定,吴学军,邝咏梅. 中国药学杂志. 2011(14)
[6]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途径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侯鹏高,吕长淮.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3)
[7]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在输液中及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 梁光荣,唐巧金,刘莉萍,唐静,徐山. 中国药房. 2010(26)
[8]安达美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J]. 徐丽华,卞晓洁. 护理学杂志. 2010(13)
[9]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药液质量的对比研究[J]. 陈秋云,何锦文,黄赛玲. 海峡药学. 2010(01)
[10]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J]. 王冰,张梅英. 上海护理. 2009(01)
本文编号:3199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1995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