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效应的肿瘤微循环结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9:15
本文关键词:EPR效应的肿瘤微循环结构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是实体瘤组织特有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性效应,其中实体瘤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裂隙的存在造成大分子药物具有高通透性,毛细淋巴管的缺如导致大分子药物滞留性。本课题对小鼠实体瘤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系统和毛细淋巴管系统进行研究,大分子药物具有EPR效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实体瘤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本实验通过腋下注射S180腹水型瘤株,建立S180荷瘤小鼠肉瘤模型,以实体瘤重量、体积、形态作为指标,观察其生长规律特点;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用毛细血管特异性标记物和毛细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对肿瘤组织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行标记,并分别观察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在肿瘤组织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的分布;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随荷瘤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内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本实验建立的S180荷瘤小鼠移植瘤模型成瘤率100%,且符合其生长规律特征;毛细血管特异性标记物CD34与毛细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LYVE-1分别对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行标记,特异性良好,标记结果显示肿瘤边缘区域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数量多于肿瘤中心区域;透射电镜研究观察发现,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受损程度增加,毛细血管管壁及内皮细胞受损越来越严重,造成毛细血管裂隙越来越大,使其通透性越来越大。毛细淋巴管管壁及内皮细胞受损程度越来越严重,造成毛细淋巴管功能性越来越差,使得淋巴回流功能障碍。通过检测阿霉素脂质体在不同时期S180小鼠移植瘤内药物浓度,发现阿霉素脂质体在S180移植瘤肿瘤组织内的EPR效应存在于移植瘤生长的中后期阶段。
【关键词】:EPR效应 S180移植瘤 免疫组化 透射电镜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 超微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EPR效应理论11-12
- 1.3 肿瘤微循环系统12-13
- 1.3.1 肿瘤微循环血管系统12-13
- 1.3.2 肿瘤微循环淋巴管系统13
- 1.4 课题意义13-14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小鼠S180移植瘤模型的建立16-26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16
- 2.1.1 实验仪器16
- 2.1.2 实验材料16
- 2.1.3 实验动物16
- 2.1.4 实验细胞株16
- 2.2 实验方法16-19
- 2.2.1 S180腹水瘤细胞的体内培养16-18
- 2.2.2 小鼠S180移植瘤模型的建立18-19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19-23
- 2.3.1 昆明小鼠生长情况19
- 2.3.2 小鼠移植瘤生长情况19-23
- 2.4 本章小结23-26
- 第3章 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在移植瘤中的分布研究26-38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26-27
- 3.1.1 实验仪器26
- 3.1.2 实验材料26-27
- 3.1.3 实验动物27
- 3.2 实验方法27-30
- 3.2.1 组织切片的制备27-28
- 3.2.2 HE染色28
- 3.2.3 SP法免疫组化染色28-30
- 3.2.4 对照30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0-35
- 3.3.1 HE染色结果30
- 3.3.2 免疫组化方法的选择30-31
- 3.3.3 免疫组化抗原条件优化31-32
- 3.3.4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标记结果32-34
- 3.3.5 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LYVE-1 标记结果34-35
- 3.4 本章小结35-38
- 第4章 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观察38-50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38
- 4.1.1 实验仪器38
- 4.1.2 实验材料38
- 4.1.3 实验动物38
- 4.2 实验方法38-39
- 4.2.1 取材38-39
- 4.2.2 电镜样品制备方法39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39-48
- 4.3.1 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39-41
- 4.3.2 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41-43
- 4.3.3 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血管裂隙的变化43-45
- 4.3.4 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变化45-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第5章 阿霉素脂质体在不同时期肿瘤组织中药物浓度50-56
- 5.1 仪器与材料50
- 5.1.1 仪器50
- 5.1.2 材料50
- 5.1.3 实验动物50
- 5.2 方法与结果50-54
- 5.2.1 肿瘤组织药物检测方法学研究50-53
- 5.2.2 经尾静脉注射药物浓度的检测53-54
- 5.3 本章小结54-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64-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圆圆;冷热交替条件下的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EPR效应的肿瘤微循环结构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269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