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修饰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壳聚糖修饰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CS)及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ACC)修饰的多西他赛(DTX)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并研究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改善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DTX固体脂质纳米粒(DTX-SLNs),随后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对纳米粒表面进行CS及HACC修饰。对制得的三种固体脂质纳米粒(DTX-SLNs,CS-DTX-SLNs,HACC-DTX-SLNs)进行理化性质表征,考察纳米粒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考察纳米粒在p H 1.2及p H 6.8介质中的释放行为,采用X射线衍射(XRD)、差式扫描量热(DS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观察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变化。MTT法检测三种纳米粒对Cac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建立Caco-2及FAE两种单层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跨膜电阻值、监测模型两侧碱性磷酸酶的分化及免疫荧光等方法确证模型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流式细胞仪、共聚焦及荧光显微镜考察不同纳米粒在两种细胞模型上的摄取及转运。考察三种纳米粒对跨膜电阻及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作用。对HACC修饰纳米粒进行吸收机制的考察。随后进行三种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利用小动物成像仪观察包裹香豆素6的纳米粒(HACC-C6-SLNs)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对胃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考察其组织安全性。结果:通过对DTX-SLNs的表面修饰及其理化表征,成功制得CS-DTX-SLNs及HACC-DTX-SLNs。与CS-DTX-SLNs相比,HACC-DTX-SLNs在模拟胃肠液中能稳定存在,且制得的三种纳米粒对药物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控释效果。Caco-2及FAE单层细胞模型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2种细胞模型均已成功建立。三种空白载体对Caco-2细胞生长均无显著影响。Caco-2细胞摄取HACC-DTX-SLNs的能力显著大于DTX-SLNs和CS-DTX-SLNs,表明纳米粒经季铵盐壳聚糖修饰后能促进摄取。FAE单层膜型转运纳米粒的能力强于Caco-2单层模型。摄取机制研究表明,Caco-2细胞主要通过小窝蛋白途径摄取HACC-C6-SLNs,网格蛋白及大胞饮途径具有辅助作用。三种纳米粒均对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HACC-SLNs对紧密连接的影响最显著且这种下调作用具有可逆性。CS-DTX-SLNs和HACC-DTX-SLNs显著降低Caco-2单层细胞膜的TEER值,随着纳米粒的移除,TEER值逐渐恢复。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DTX对照组相比,HACC-DTX-SLNs组AUC值增加2.45倍。胃肠道摄取结果显示,HACC-C6-SLNs主要通过回肠段吸收进入体内,且在Peyer’s结的吸收强于普通小肠段。组织安全性结果表明,纳米粒对胃肠道黏膜没有刺激性。结论:成功制备壳聚糖修饰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其中HACC-DTX-SLNs稳定性好,并显著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其促吸收机制依赖于跨膜内吞途径、细胞旁路途经及M细胞吞噬的共同作用。本研究为多西他赛的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设计和阐明其口服吸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 多西他赛 壳聚糖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 吸收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9
- 1 固体脂质纳米粒11
- 2 纳米粒在肠道的吸收机制11-16
- 2.1 肠道生理结构11-13
- 2.2 肠道吸收屏障13-14
- 2.3 体外肠细胞模型14-15
- 2.4 纳米粒在肠道的摄取及转运机制15-16
- 3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16-19
- 第二章 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19-33
- 1 材料及仪器19-20
- 2 实验方法20-22
- 2.1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20-21
- 2.2 粒径大小和表面电位21
- 2.3 包封率与载药量21
- 2.4 体外稳定性21
- 2.5 体外释放度21
- 2.6 透射电镜21-22
- 2.7 X射线衍射(XRD)22
- 2.8 差示扫描量热(DSC)22
- 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22
- 3 实验结果22-32
- 3.1 表面活性剂筛选22-23
- 3.2 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表征23-24
- 3.3 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表征24-26
- 3.4 冻干条件筛选26-27
- 3.5 透射电镜27-28
- 3.6 稳定性28-29
- 3.7 体外释放度29
- 3.8 X射线衍射(XRD)29-30
- 3.9 差示扫描量热(DSC)30-31
- 3.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31-32
- 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Caco-2 与FAE单层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评价33-41
- 1 材料与仪器33-34
- 2 实验方法34-36
- 2.1 Caco-2 细胞的培养及验证34-35
- 2.2 FAE单层细胞模型建立及验证35-36
- 3 实验结果36-40
- 3.1 光学显微镜36
- 3.2 生长活力36-37
- 3.3 Caco-2 单层跨膜电阻(TEER)37-38
- 3.4 ALP活性38
- 3.5 FAE单层跨膜电阻(TEER)38-39
- 3.6 免疫荧光39-40
- 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学评价41-63
- 1 材料与仪器41-42
- 2 实验方法42-46
- 2.1 载体毒性42
- 2.2 Caco-2 单层细胞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摄取42-44
- 2.3 FAE单层细胞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摄取44
- 2.4 转运实验44
- 2.5 吸收机制44-46
- 3 实验结果46-61
- 3.1 载体毒性46-47
- 3.2 Caco-2 单层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47-52
- 3.3 FAE单层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52-53
- 3.4 转运实验53-55
- 3.5 吸收机制55-61
- 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内研究63-73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63
- 2 实验方法63-66
- 2.1 药动学实验63-65
- 2.2 组织分布及peyer’s patch对纳米粒的摄取65-66
- 2.3 纳米粒对消化道黏膜的影响66
- 3 实验结果66-72
- 3.1 药动学结果66-67
- 3.2 组织分布及peyer’s patch对纳米粒的摄取67-70
- 3.3 纳米粒对消化道黏膜的影响70-72
- 4 本章小结72-73
- 全文总结73-75
- 参考文献75-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4-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琚辉;郝存江;尹飞;;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8期
2 张玉华;张玉梅;张森;王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创业家;2013年21期
3 李玉田;;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与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年02期
4 叶思霞;袁桂云;;异维A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稳定性考察[J];海峡药学;2010年08期
5 曹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新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6 聂庆,孙晓宇,汪世龙,李文哲,姚思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5年04期
7 夏爱晓;宋倩倩;孙渊;周鹏;杜有功;李范珠;;硫酸长春新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年02期
8 朴林梅;尹寿玉;崔艳琳;;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概述[J];药物与人;2014年05期
9 吕艳霞;毛姝君;隋鹏;;普鲁托品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抗炎效果[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年09期
10 杨金华;;酮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评价[J];广东化工;201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富强;;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评价与应用[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建平;;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应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魏丽;郝存江;饶卫兵;;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郝吉福;李芊葵;张吉梅;王晓丹;王建筑;李菲;毕研平;郭丰广;;基于固体纳米粒为载体的血竭温敏型眼用凝胶的制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魏丽;郝存江;饶卫兵;;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A];中药饮片质量分析与中药鉴别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碧瑜;黄海潮;;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经皮渗透和皮肤贮留研究[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龙年;王瑞华;孙乐栋;张堂德;;他克莫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理化特性及体外透皮性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符旭东;李德宗;陈芳芳;刘宏;;柚皮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9 魏巍;单颖慧;余振伟;彭丽华;于莲;梁文权;高建青;;吡罗昔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经皮吸收的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10 王艳芝;徐炳欣;郑甲信;谭欣;毕殿洲;;粒径对β-榄香烯固体脂质纳米粒肿瘤靶向性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连栋;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杨勇;注射用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冷福建;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逄秀娟;磁性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5 赵高峰;舒芬太尼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外周炎症组织靶向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越;酮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姚鹏;可用于黏膜吸附给药的壳聚糖和双膦酸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施丽丽;壳聚糖修饰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王晓艳;α-细辛脑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5 万锋;重酒石酸长春瑞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6 叶杰胜;载基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惠宏;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小肠吸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李燕真;吡拉西坦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脑靶向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邹瑜;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10 张继明;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壳聚糖修饰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