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替唑尼特抑制炎症并诱导细胞自噬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17:33
  硝唑尼特(NTZ)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替唑尼特(TIZ)具有广谱的抗原虫,抗肠道寄生虫,抗病毒,抗菌等生物活性。但这些活性的机制是否与抗炎和抗氧化及其细胞自噬有关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我们展开了相关研究以揭示其中的关系。通过给予Raw264.7细胞LPS(1μg/mL)刺激建立炎症和氧化应激模型,TIZ(25,50,75,100μM)作用后检测IL-6分泌和COX-2的表达量以评估TIZ对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ROS生成;同时,用试剂盒检测MDA的生成量,CAT、SOD、GSH-Px酶活性和GSH含量,以评估TIZ抗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结果显示,LPS刺激后细胞表现出显著性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效应;而给予TIZ处理后,细胞IL-6分泌和COX-2表达量随TIZ处理呈剂量相关性的下降,ROS和MDA生成量也显著下降,但GSH含量以及CAT、SOD、GSH-Px酶活性呈剂量相关性的显著性上升。由此可见,TIZ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但这一新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我们还不甚了解。细胞自噬广泛参与各种生物作用,TIZ的药物作用过程也可能...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替唑尼特抑制炎症并诱导细胞自噬研究


TIZ(A)和NTZ(B)的化学结构式

机制,自噬,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图 1-2 NTZ 与 PFOR 的作用机制[44]对于少数严格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而言,NTZ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NTZ/TIZ 对这些细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Peter 等人研究发现 NTZ 可以通过抑制聚集粘附的毛原纤维和 1 型菌毛的功制了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伴侣/导联(CU)通路,他们还发现 NTZ 通过在外膜阻止引导蛋白的正确折叠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1型和P型菌毛的繁殖[45]。Carvalho 等人研究发现 NTZ 及其衍生物可以破坏结核分枝杆菌的膜电位和内 pH 稳态[46]。但这机制不能解释 NTZ 与活性氮中间体协同抑制结核杆菌。,Lam 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合成 NTZ 衍生物,他们发现 NTZ 通过激活自噬的主要负调控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蛋白信号递,增强宿主细胞自噬水平,并最终达到抑制宿主细胞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的的效果。因此,推测 NQO1 可能是作为 NTZ 其靶标之一进而诱发感染结核的细胞自噬从而抑制结核杆菌的繁殖[45,47]。

自噬,依赖性,细胞,定量分析


50 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 Raw264.7 细胞自噬。(A)western TIZ(0、25、50、75、100 μM)作用 Raw264.7 细胞孵育 12 h LC白表达水平;(B)剂量效应图中 LC3-ΙΙ/LC3-Ι 的定量分析;(C)actin 的定量分析;(D)western blot 检测 75 μM 的 TIZ 作用 Raw20、3、6、9、12 h)LC3-Ι、LC3-ΙΙ 和 p62 蛋白表达水平;(E)时3-Ι 的定量分析;(F)时间效应图中 p62 的定量分析;(G)透射电Z(0、75、100 μM)作用 Raw264.7 细胞 12 h 的自噬情况(1 μm,00),黄色箭头所指为吞噬泡,红色箭头所指为自噬体,蓝色箭头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 TIZ(0、25、50、75、10Raw264.7 细胞 12 h 细胞内自噬体的数量(×6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替唑尼特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首姣琴,程晓蕾,王霄旸,薛飞群,王米,刘迎春,费陈忠,张丽芳,张可煜,李娟.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9(02)
[2]脂多糖激活Toll样受体4介导自噬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S期阻滞的研究[J]. 刘涓,孙威,祖育昆.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24)
[3]白藜芦醇抗炎镇痛作用的COX-2/PGE2信号通路机制研究[J]. 王丽君,邓同兴,张景亮,陈悦.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4)
[4]西红花苷Ⅰ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J]. 田忠,夏嫱,王新颖,陈阳,郭锦锦,杜联峰.  广东医学. 2016(23)
[5]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及肿瘤的关系[J]. 舒婷,万福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6(11)
[6]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J]. 李红园,魏丽娟,魏占勇,刘欣,宋婷婷.  畜牧与兽医. 2015(05)
[7]硝唑尼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何茜,胡文君,李行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5(04)
[8]细胞自噬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马海龙,刘万林.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S1)
[9]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J]. 陈兰芳,肖亮,杨军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2)
[10]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噬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J]. 王和峰,翟纯刚,庞文会,王晨,杨敏,赵凯,李大庆,张运,李继福,陈文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03)

硕士论文
[1]硝唑尼特抗AD新用途化合物及嘌呤核苷类PDE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 邱晓霞.华东理工大学 2018
[2]硝唑尼特合成新工艺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初步生物活性研究[D]. 夏巧红.山东大学 2017
[3]盐酸小檗碱对脂多糖所致巨噬细胞炎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朱喜梅.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4]抗寄生虫药硝唑尼特的合成工艺研究[D]. 单环宇.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89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89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