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和还原双重敏感的聚(原酸酯—二硫键—氨酯)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评估
发布时间:2021-11-13 06:58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化疗仍是针对恶性肿瘤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一些抗癌药物存在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较低,在血液中循环的时间较短,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毒副作用较大等缺陷,导致其整体的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抗癌药的治疗效果,很多刺激响应型的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被广泛的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这些药物载体能够在血液中稳定存在,并可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在肿瘤组织处大量的累积。又由于在肿瘤组织处存在不同于正常组织的pH值、温度、谷胱甘肽(GSH)浓度等生理变化,使得这些具有刺激响应的药物载体能在肿瘤组织处达到靶向药物释放的目的,从而杀死肿瘤细胞。相对于正常组织血液中pH(~7.4),存在于肿瘤组织细胞中弱酸的pH(~5.0-6.0)会使很多pH敏感的药物载体可通过酸敏感的化学键断裂而释放出药物进行癌症的治疗。尽管如此,仅仅依靠这一种酸刺激,很难将药物完全、快速地释放出来,从而使这种药物传递系统在体内治疗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经研究,在肿瘤细胞内还存在着显著的谷胱甘肽浓度差异,在肿瘤细胞中的GSH浓度是正常细胞中两倍以上。因此,通过结合这种GSH浓度的差异和pH值的...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及治疗
1.2 纳米药物载体的运输系统
1.2.1 纳米药物载体的概述
1.2.2 纳米药物载体的种类
1.2.3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概述
1.2.4 纳米粒子在传递抗癌药时所面临的挑战
1.3 刺激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1.3.1 肿瘤组织处的微环境
1.3.2 pH响应型的纳米药物载体
1.3.3 还原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
1.3.4 其他刺激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
1.4 pH和还原双重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pH和还原双重敏感的聚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2,2,2-三氟-N-(2-甲氧基-[1,3]二噁烷-4-亚甲基)乙酰胺(化合物1)的合成
2.3.2 2,2'-二硫乙氧基-二-(4-氨基甲基-1,3-二氧戊烷)(化合物2)的合成
2.3.3 1,6-己二醇活性酯(化合物3)的合成
2.3.4 pH敏感和还原敏感的聚(原酸酯-二硫键-氨酯)共聚物(POEDU)的合成
2.3.5 pH敏感的聚(原酸酯-氨酯)共聚物(POEU)的合成
2.4 合成产物的表征
2.4.1 化合物2结构的表征
2.4.2 化合物3的核磁共振表征
2.4.3 聚合物POEDU和POEU的核磁共振表征
2.4.4 聚合物POEDU和POEU的分子量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2 化合物2的质谱分析
2.5.3 化合物3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4 POEU和POEDU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5 聚合物POEU和POEDU的GPC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3.2 纳米微球的形貌表征
3.3.3 对两种纳米微球p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两种纳米微球的制备及粒径的表征
3.4.2 两种纳米微球形貌表征
3.4.3 两种纳米微球p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建立盐酸阿霉素(DOX·HCl)的标准曲线
4.3.2 负载阿霉素的纳米微球的制备
4.3.3 载药纳米微球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4.3.4 空白纳米微球和载药纳米微球的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4.3.5 载药纳米微球的单层细胞摄取定性实验
4.3.6 载药纳米微球的单层细胞摄取定量实验
4.3.7 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的制备
4.3.8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 MCTS的渗透情况
4.3.9 HepG2 MCTS的生长抑制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负载阿霉素的纳米微球的制备
4.4.2 载药纳米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的结果
4.4.3 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
4.4.4 平面细胞摄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4.5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中的渗透结果
4.4.6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中的毒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异位肿瘤模型建立
5.3.2 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5.3.3 小鼠体内抗肿瘤实验与组织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小鼠体内药物分布结果
5.4.2 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以及组织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492553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及治疗
1.2 纳米药物载体的运输系统
1.2.1 纳米药物载体的概述
1.2.2 纳米药物载体的种类
1.2.3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概述
1.2.4 纳米粒子在传递抗癌药时所面临的挑战
1.3 刺激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1.3.1 肿瘤组织处的微环境
1.3.2 pH响应型的纳米药物载体
1.3.3 还原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
1.3.4 其他刺激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
1.4 pH和还原双重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pH和还原双重敏感的聚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2,2,2-三氟-N-(2-甲氧基-[1,3]二噁烷-4-亚甲基)乙酰胺(化合物1)的合成
2.3.2 2,2'-二硫乙氧基-二-(4-氨基甲基-1,3-二氧戊烷)(化合物2)的合成
2.3.3 1,6-己二醇活性酯(化合物3)的合成
2.3.4 pH敏感和还原敏感的聚(原酸酯-二硫键-氨酯)共聚物(POEDU)的合成
2.3.5 pH敏感的聚(原酸酯-氨酯)共聚物(POEU)的合成
2.4 合成产物的表征
2.4.1 化合物2结构的表征
2.4.2 化合物3的核磁共振表征
2.4.3 聚合物POEDU和POEU的核磁共振表征
2.4.4 聚合物POEDU和POEU的分子量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2 化合物2的质谱分析
2.5.3 化合物3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4 POEU和POEDU的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
2.5.5 聚合物POEU和POEDU的GPC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3.2 纳米微球的形貌表征
3.3.3 对两种纳米微球p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两种纳米微球的制备及粒径的表征
3.4.2 两种纳米微球形貌表征
3.4.3 两种纳米微球p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建立盐酸阿霉素(DOX·HCl)的标准曲线
4.3.2 负载阿霉素的纳米微球的制备
4.3.3 载药纳米微球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4.3.4 空白纳米微球和载药纳米微球的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4.3.5 载药纳米微球的单层细胞摄取定性实验
4.3.6 载药纳米微球的单层细胞摄取定量实验
4.3.7 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的制备
4.3.8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 MCTS的渗透情况
4.3.9 HepG2 MCTS的生长抑制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负载阿霉素的纳米微球的制备
4.4.2 载药纳米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的结果
4.4.3 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
4.4.4 平面细胞摄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4.5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中的渗透结果
4.4.6 载药纳米微球在HepG2多细胞肿瘤球(MCTS)中的毒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异位肿瘤模型建立
5.3.2 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5.3.3 小鼠体内抗肿瘤实验与组织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小鼠体内药物分布结果
5.4.2 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以及组织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492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925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