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08:03
  研究目的:用单直链DNA(ssDNA)制备大小适宜、安全低毒的DNA四面体(TD)纳米载体,并将具有生物活性的FAS多肽及TFM多肽修饰至该载体结构上构建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Dual-Targeting DNA Nanotherapeutic System,DTNS),以期提高多肽药物的抗肿瘤活性,DTNS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内的相关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六条ssDNA链在体外适宜的缓冲盐条件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可自组装形成DNA四面体结构,将偶联有单链DNA的FAS多肽及TFM多肽修饰至四面体结构的各条边上,制备出对肿瘤细胞具有靶向作用的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圆二色光谱、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载体结构进行表征;载体在10%FBS中的稳定性及其冻干稳定性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考察;载体材料对结肠癌细胞(HT-29)、人胃上皮细胞(Ges-1)的毒性,以及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等采用CCK8法进行考察;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在HT-29细胞中的定性摄取及定量摄取情...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DNA纳米结构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举例a.用于递送CpG的Y型DNA和树枝状DNA;b.用于递送CpG和Dox的DNA水凝胶;

机制,癌细胞,多肽,先天免疫


图 1.2 Fas/FasL 系统作用机制g.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s and F 抗癌多肽AMP)又称宿主防御多肽,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保7],该类多肽一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AMPs 对细菌细自身的阳离子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带负电的细菌膜8, 69]。有研究表明[70],因癌细胞表面带负电的磷酯酰 也可以选择性地与癌细胞结合,O-糖基化黏蛋白表达加、癌细胞膜流动性增加及细胞膜表面积的增加等1]。已有研究证明来自人体的抗菌肽-LL-37 对癌细胞ckley[72]团队研究表明 LL-37 对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抗 LL-37 的 C-末端片段对耐药和敏感性口腔上皮癌细

课题设计,思路


课题设计思路Fig.1.3Schematicillustrationofprojectdesignidea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在结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谢阿静,刘哲鹏.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7(04)
[2]细胞增殖检测(CCK-8检测法)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J]. 林春丽,王旭,李世明,姚丽娜.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05)
[3]2017年中国最新癌症数据[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05)
[4]浅谈高质量透射电镜照片的拍摄[J]. 曾丽珍,赵少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07)
[5]Micro RNAs: Novel immunotherapeutic targets in colorectal carcinoma[J]. Xiang Li,Jing Nie,Qian Mei,Wei-Dong H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6(23)
[6]细胞自噬分子机制的进展[J]. 冯文之,陈扬,俞立.  生命科学. 2015(07)
[7]非连续型垂直板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蛋白质的方法[J]. 张露露,王昕陟.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1)
[8]抗肿瘤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 罗小林,易丹丹.  医药导报. 2015(02)
[9]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J]. 陈兰芳,肖亮,杨军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2)
[10]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J]. 魏丽莎,季艳霞,康振桥,郑爱萍.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4(01)

博士论文
[1]胰腺癌易感基因LINC00673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D]. 郑健.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5

硕士论文
[1]miR-126-3p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研究[D]. 邓熙.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离子束分析研究金属中氦泡的退火行为[D]. 何志江.复旦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92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92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1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